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守好種好“飯碗田”(切實加強耕地保護)

發布時間:2023-09-08 16:3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上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空間,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

  新時代新征程上,耕地保護任務依然艱巨,要突出把握好量質並重、永續利用等重大要求,采取硬招實招守好種好“飯碗田”。耕地保護責任如何進一步壓實,耕地保護機製如何進一步完善,撂荒地治理如何進一步加強?近日,本報記者深入農(nong) 村進行了調查。

  ——編 者

  

  一個(ge) 山村——

  良田優(you) 先種好糧

  重慶市墊江縣永平鎮鮮花村的高粱熟了。紅彤彤的高粱穗隨風搖曳,一台台收割機在地裏穿梭作業(ye) 。高粱收割完,地壟間留下了綠油油的大豆。

  “過去都是巴掌田、雞窩地,土地宜機化改造後,地連成了片,農(nong) 機開進了田,種糧省力又方便,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地熱情高。這高粱和黃豆複合種植,就是大家夥(huo) 的主意。”村民譚春俯身掐下個(ge) 豆莢,“看這豆粒,多飽滿,再過一個(ge) 多月又豐(feng) 收了。”

  鮮花村耕地麵積4500畝(mu) ,如何護好用好?村委會(hui) 請來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設計產(chan) 業(ye) 規劃。“山地農(nong) 業(ye) 是我們(men) 的特色,耕地必須見縫插針用起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國君說,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安排空間布局,把握時節品種茬口,通過複種、套種等方式,在保護耕地的同時,提高耕地效益,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增收。

  鮮花村產(chan) 業(ye) 規劃中,有一條很醒目:“良田糧用,良田優(you) 先種好糧。”翻開村委會(hui) 的賬冊(ce)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植的糧油作物統計表上寫(xie) 得密密麻麻,包括水稻、玉米、小麥、高粱、大豆等。為(wei) 了服務糧食生產(chan) ,村裏還建立了集清理、烘幹、收儲(chu) 、加工、銷售等為(wei) 一體(ti) 的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解除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後顧之憂。

  據調查,鮮花村土壤偏酸性,土質疏鬆、土層深厚、透水透氣好,適合種高粱,也適合種黃豆。村民洪昌俊從(cong) 外地返鄉(xiang) ,流轉了50多畝(mu) 地,試種高粱、小麥。可剛起步第一年,分散的地塊讓他犯了難:“耕種收環節隻能靠人工,扣除人工費,一年下來掙不到啥錢。那會(hui) 我也琢磨著要不要改種經濟作物。”

  土地宜機化改造,堅定了洪昌俊種糧的信心。“規模經營,機械化作業(ye) ,種糧才能有賺頭。”陳國君說,村裏籌措資金修建機耕道、蓄水池等設施,提升機械化率,提高農(nong) 田利用率。改造完成後,洪昌俊擴大了種糧規模,還一口氣買(mai) 了6台播種機。

  “靠著大機械,僅(jin) 用1周時間,承包的地全部完成耕種,每畝(mu) 節省人工支出400餘(yu) 元。”洪昌俊說。截至今年6月,鮮花村完成宜機化土地改造超2300畝(mu)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1500畝(mu) 。好地帶來好效益,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畝(mu) 均增收1200元。

  除了種糧食,鮮花村在地勢高的山坡地搞起了多元經營,果樹苗木上山上坡。鮮花村山地間種滿了柚子樹,紅心柚、三紅柚、黃金柚等特色品類很受市場歡迎。陳國君說,接下來,鮮花村將規劃布局優(you) 質糧油、特色高效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推進“千畝(mu) 紅纓子高粱、千畝(mu) 墊江晚柚”規模化發展,讓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越來越紅火。

  【專(zhuan) 家連線】

  自然資源部土地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鄖文聚: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保持耕地數量、守好耕地紅線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管控措施,多方努力下,2021、2022年連續兩(liang) 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淨增加,多年來耕地總量持續減少勢頭得到初步遏製,為(wei) 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提供了重要保障。

  穩住耕地總量,還要優(you) 化耕地布局,改善耕地生態,提高農(nong) 業(ye) 特別是糧食種植的比較效益。加快推進省市縣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審批,將18.65億(yi) 畝(mu) 耕地保有量和15.46億(yi) 畝(mu) 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目標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到地塊並上圖入庫。同時,采取經濟獎懲措施,因地製宜推動耕地下山、果樹苗木上山上坡,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空間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規律,提升農(nong) 民種地積極性。

  一位田長——

  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塊地

  天氣轉涼,在洞庭湖南岸的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高粱坪村,田間地頭有鄉(xiang) 親(qin) 們(men) 管護水稻的忙碌身影,還有不少遊客來這裏遊玩。“大家把田種好,飄香的稻花帶來好收成,成片的稻浪成了好風光。”田間的機耕道上,高粱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祝中良正騎著電動車巡護田塊。

  作為(wei) 村級“田長”,每天巡田成為(wei) 祝中良的“規定動作”。去年7月,當地自然資源部門工作人員把一份“田長責任書(shu) ”送到了祝中良手上。“我二話不說在責任書(shu) 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們(men) 高粱坪成為(wei) 益陽市首個(ge) ‘田長製’試點村。”祝中良說。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祝中良坦言,自己下決(jue) 心當“田長”有現實原因:“高粱坪田多、外出務工人員多、長期發展薄弱,因為(wei) 種植苗木、挖塘養(yang) 殖等,鄰裏間時常發生矛盾。這成片的肥田沃土,必須想辦法保護好利用好。”

  “在工作中遇到需要整治的耕地問題不少,可基層執法人手不足,動態巡查、及時發現違法行為(wei) ,還需要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共同參與(yu) 。”益陽市自然資源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楊方勇說。

  為(wei) 了破解難題,益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廣泛收集意見建議後,探索構建起“全民共同參與(yu) 耕地保護”的長效治理機製。高粱坪村在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設立專(zhuan) 門保護耕地的“田長”,由村支書(shu) 擔任村級“田長”,黨(dang) 員村民組長和種糧大戶擔任網格“田長”,努力將保護耕地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ge) 農(nong) 戶、每一塊土地。

  高粱坪村村口的公示牌上寫(xie) 著:“村級田長:祝中良;保護耕地責任麵積:5607.07畝(mu) 。”祝中良和6名網格員走馬上任當“田長”,共同承擔起網格範圍內(nei) 的巡查、報告和耕地保護宣傳(chuan) 工作。

  高粱坪村的“田長”們(men) ,逐家上門、挨戶宣講,靠腳步丈量全村每寸土地,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逐漸認可了“田長製”。“現在村民隻要是想動田用土,都會(hui) 主動詢問‘田長’的意見。”祝中良說。

  經過試點,目前“田長製”麵向益陽市範圍內(nei) 全麵推開,99個(ge) 鄉(xiang) 鎮(街道)、1390個(ge) 村級(社區)、5167個(ge) 組級(網格)全麵建立“田長製”,設立“田長製”公示牌4599塊,還出台了10個(ge) “田長製”配套文件,建立了投訴舉(ju) 報、責任單位協調配合等製度。

  高粱坪村稻田旁的電線杆上,一個(ge) 大大的攝像頭格外醒目。“這是數字高清攝像頭,覆蓋全村的土地,讓土地違法行為(wei) 無處可藏。”祝中良說,有了科技助力和村民支持,日常巡田更從(cong) 容了。益陽市利用衛星遙感執法、鐵塔視頻監控、無人機航攝等信息化技術,加強耕地“非農(nong) 化”“非糧化”等監管。

  “人防+技防”,讓監管無死角。現在一旦發生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等疑似違法違規行為(wei) ,祝中良手機上的APP會(hui) 第一時間發出預警,派發“工單”,他按“單”趕到現場核查和反饋情況,實現耕地違法早發現、早製止、早處置的閉環管理。

  【專(zhuan) 家連線】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嚴(yan) 金明:“田長製”將每塊田責任到人,責任進一步落實落細,耕地保護監管網越織越密。自2017年開始,山東(dong) 等地嚴(yan) 格耕地保護,相繼探索實行“田長製”。截至2022年底,已有26個(ge) 省份開展此項工作。各地主要采取分級保護、逐級負責方式,設立3級至7級的“田長”。

  為(wei) 進一步發揮“田長製”作用,要不斷探索完善“田長製”運行機製,圍繞調度協調、巡查檢查、督導考核、激勵獎懲、信息報送等建立一係列配套製度,推動“田長製”工作不斷取得新實效。強化部門協作,明確各部門在耕地保護方麵的主要職責和工作內(nei) 容,共同落實耕地保護任務。

  一塊土地——

  標準化生產(chan) 育新機

  廣西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逐盎村,無人機在甘蔗地上空盤旋,噴灑出白色藥霧。“一上午時間,500多畝(mu) 地全部完成飛防作業(ye) 。”無人機操作員何進督是逐盎村村民,說起眼前這塊地很是感慨:“這500多畝(mu) 蔗地原先是塊撂荒地,現在變成‘糖罐子’,甘蔗畝(mu) 產(chan) 6噸,糖料蔗年銷售收入150多萬(wan) 元。”

  土地撂荒原因何在?逐盎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何進一調查了解到,隨著村裏的青壯年進城務工,留守老人婦女成為(wei) 村裏的主要勞動力,他們(men) 在體(ti) 力、文化程度和農(nong) 業(ye) 科技等方麵跟不上發展步伐,想種好地有心無力。

  為(wei) 了提升土地利用率,村兩(liang) 委幹部逐戶摸查,征求村民意見,決(jue) 定將部分撂荒地通過土地整治後,流轉統一經營。何進一帶頭發展土地托管,把村裏500多畝(mu) 撂荒地聚攏起來,成方連片種植甘蔗。

  誰來種?記者采訪發現,逐盎村擁有自己的機耕隊和技術人員。目前,村裏擁有23台大型拖拉機、甘蔗種植機、中耕施肥培土機、甘蔗收割機等,有專(zhuan) 職農(nong) 藝農(nong) 具機械技術人員5名。“農(nong) 戶將土地委托給村裏全程管理,耕地、播種、灌溉、打藥、收獲等全程服務,農(nong) 戶年底可以享受分紅,今年有望每畝(mu) 分紅1200元左右。”何進一說。

  逐盎村機耕隊隊長何學飛算了一筆賬:“過去機械化跟不上,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用牛耕種,犁耙、開行、播種,1個(ge) 壯勞力5天才能種下1畝(mu) 甘蔗,每畝(mu) 成本高達750元。現在采用大馬力拖拉機深耕,1天可耕種30至60畝(mu) 地,1畝(mu) 成本400多元,拖拉機深耕達到60厘米,每畝(mu) 可增產(chan) 30%。”

  通過統一標準化生產(chan) ,這塊500多畝(mu) 的撂荒地被“激活”,每年能給逐盎村集體(ti) 帶來20萬(wan) 元收入。“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跟得上,管理到位,豐(feng) 收有保障。”說起未來,何進一充滿信心。

  今年以來,江州區8000多畝(mu) 撂荒地被“喚醒”。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陸華亮介紹,江州區嚴(yan) 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全力推進撂荒地集中整治。建立完善監督、考核等長效機製,發動群眾(zhong) 複耕、托管代耕,引導農(nong) 戶按照自願、有償(chang) 原則,將撂荒地流轉給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ti) ,實現耕地有人種有人管。

  【專(zhuan) 家連線】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資源與(yu) 農(nong) 業(ye) 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周衛:加強撂荒地整治提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ju) 措。受農(nong) 業(ye) 比較效益偏低、耕種條件差、農(nong) 民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有的地方出現了耕地撂荒現象,導致土地資源浪費、耕地質量下降。要充分認識統籌利用撂荒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解決(jue) 耕地撂荒作為(wei) 奪取糧食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豐(feng) 收的一項重要措施。

  加強撂荒地治理,摸清底數,分類推進,因地製宜把撂荒地種好用好。加強統籌謀劃,綜合施策,推進撂荒地開發整治,充分挖掘保供潛力。綜合運用法律、技術、經濟手段,壓實地方屬地責任,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培肥地力,確保撂荒地整治後得到長期有效利用。要加強社會(hui) 化服務,支持發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推廣全程式、菜單式服務模式,為(wei) 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的農(nong) 戶提供托管服務。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08日 18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