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文化自信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學術隨筆)

發布時間:2023-09-11 15:4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代以來,對於(yu) 怎樣看待中西文化,有過許多爭(zheng) 論。100多年前,有些人看到西方國家船堅炮利、四處擴張,就對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了懷疑甚至否定,認為(wei) 西方什麽(me) 都好,自己處處不如人。也有人希望既學習(xi) 西方長處,又能將自己的傳(chuan) 統保持下來,提出“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或“西學為(wei) 體(ti) ,中學為(wei) 用”等。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確實存在,對這種差異需要理性認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隻從(cong) 發展階段上來看文化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wei) 有的文化先發展、有的文化後發展;還要看到,不同文化之間也存在類型上的差異。世界上不同國家、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曆史進程各異,傳(chuan) 承的體(ti) 製機製、風俗習(xi) 慣有別,因而並不容易形成同種同類的文化。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有著不同特點、風格,但都是構成人類文明百花園的一分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類隻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隻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you) 劣之分。”這為(wei) 我們(men) 認識文明差異提供了根本遵循。

  由於(yu) 一些西方國家率先開啟現代化進程,有人就認為(wei) 西方文明是文明發展的範本。但是,一些後發國家照搬西方文明發展模式,結果並沒有走上現代化道路,反而水土不服,陷入政治動蕩、社會(hui) 動亂(luan) 。在近代中國,不少仁人誌士探索救亡圖存道路,試圖在製度、觀念等層麵模仿西方,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從(cong) 文化角度看,生硬把兩(liang) 種不同類型文化嫁接在一起,恐怕很難開出香花、結出甜果。曆史的重任落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身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找到馬克思主義(yi) ,堅決(jue) 反對曆史虛無主義(yi) 、文化虛無主義(yi) ,將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不僅(jin) 讓馬克思主義(yi) 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且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傳(chuan) 統走向現代。

  二戰結束後,一些發展中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jin) 在政治上擺脫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地位,實現了獨立,而且在經濟上也獲得長足發展。這種經濟、政治、社會(hui) 境況的變化,促使發展中國家對自己文化傳(chuan) 統進行思考,振奮起文化自尊和自信,更加自覺保護本民族文化傳(chuan) 統,建設現代文化。就中國來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ye) 化曆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的奇跡,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隨著改革開放一路走過來,隨著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建立,隨著我們(men) 在實踐中真正證明這條道路是正確的,文化自信隨之而來。”新時代我們(men) 看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廣泛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受到更多人的喜愛,人們(men) 的文化自信不斷彰顯。

  如果說科學技術和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上的差異可以通過觀念變革、社會(hui) 變革來迎頭趕上乃至消除的話,那麽(me) 文化類型上的差異則不能用“趕上”的方法去解決(jue) ,而且也是不可能、不需要解決(jue) 的。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要走出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必須具有文化主體(ti) 性。文化主體(ti) 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ti) 性的重要體(ti) 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men) 的文化主體(ti) 性。”中華文明在數千年曆史傳(chuan) 承中,始終保持著文明記錄的連續性,形成多元一體(ti) 、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各民族經過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現社會(hui) 文化生活的共同性、融合性和向心的主體(ti) 性。中華民族走的是一條不同於(yu) 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推進“兩(liang) 個(ge) 結合”,更加鞏固了文化主體(ti) 性。有了文化主體(ti) 性,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就能在激烈的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同類型文化之間不需要進行交流。事實上,從(cong) 古到今,不同類型的文化之間一直在進行著交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曆史告訴我們(men) ,隻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隻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麽(me) ‘文明衝(chong) 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中國人講:“己善,亦樂(le) 人之善也;己能,亦樂(le) 人之能也。”“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這些體(ti) 現的是一種互相欣賞、共存共榮的胸懷。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紮根於(yu) 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長處、優(you) 點。不同文明要堅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xi) 、相互借鑒,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百花園才能萬(wan) 紫千紅、生機盎然。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文明以開闊博大的胸襟包容天下、協和萬(wan) 邦、博采眾(zhong) 長、兼收並蓄。我們(men) 堅定文化主體(ti) 性,也以寬廣的胸懷,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的優(you) 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合作,更加自信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為(wei)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1日 09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