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瞭望·善治策論 | 把“泰好辦”打造成泰安營商環境金字招牌

發布時間:2023-09-12 16:43:00來源: 新華社

  今年以來,新登記經營主體(ti) 4.2萬(wan) 戶,同比增長0.25%,增幅居全省第8位。實有各類經營主體(ti) 59.8萬(wan) 戶,同比增長6%,增幅居全省第4位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對經營主體(ti) 而言須臾不可缺少,是企業(ye) 應對外部衝(chong) 擊挑戰、提升自身競爭(zheng) 力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山東(dong) 省泰安市把優(you) 化營商環境作為(wei) 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以優(you) 化政務服務為(wei) 核心牽引,以深化改革創新為(wei) 根本動力,努力把“泰好辦”打造成泰安營商環境金字招牌。

  以係統觀念縱深推進政務服務能力提升

  順應優(you) 化營商環境和“放管服”改革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推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水平,聚力打造“泰好辦”政務服務品牌,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強化數據賦能。從(cong) 打通數據壁壘入手,強力推進數據共享。搭建起“一網通辦”平台,完善“愛山東(dong) ·泰好辦”移動應用,承擔政務服務“好差評”國家標準試點,建設政務服務“好差評”工作平台,整合政務服務資源,強化政務數據的歸集、應用,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能力。建成市、縣兩(liang) 級政務服務“無證明大廳”,實現“無證明窗口”全覆蓋,持續拓展電子證照社會(hui) 化應用場景,最大限度減少企業(ye) 群眾(zhong) 辦事過程中提交證明材料。

  實行信用賦能。深化全國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建設示範區建設,在行政審批等10個(ge) 領域啟動信用惠民便企項目,把信用建設輻射和延伸至各級政務服務大廳,建設守信窗口隊伍、鍛造信用示範機關(guan) ,實行“信用+告知承諾”“信用+容缺受理”,讓守信市民、信用企業(ye) 享受信用紅利,以信用賦能全麵優(you) 化政務服務誠信環境,推動“守信受益、信用有價(jia) ”落地生根。

  推進就地可辦。發揮各類開發區、工業(ye) 園區經濟帶動引領作用,成立縣級開發區審批服務分局,將涉及企業(ye) 開辦和項目建設全鏈條的審批服務事項下沉辦理,深入各類工業(ye) 園區、現代服務業(ye) 集聚區、物流園區開展“審批服務進園區”,推動實現就地辦、就近辦,園區事、園區辦。

  推進跨域通辦。圍繞更好地服務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攜手6省20市搭建“黃河流域政務服務通辦圈”,促進沿黃城市帶優(you) 勢互補、合作共贏。積極融入“省會(hui) 經濟圈”,打破行政區劃限製,實施濟泰“行政審批服務一體(ti) 化”,互換互用濟泰行政審批服務專(zhuan) 用章,在商事登記、社會(hui) 事務等領域實行異地可辦、兩(liang) 地互認,推動濟泰同城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

  賦能助力新型工業(ye) 化強市建設

  積極搶抓國家支持山東(dong) 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機遇,牢牢抓住項目建設這個(ge) “牛鼻子”,突出工業(ye) “一業(ye) 定乾坤”作用,大力實施新型工業(ye) 化強市戰略,切實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

  實施重大投資項目“綠卡”製度。對省市重點工業(ye) 項目、重大文旅項目、現代服務業(ye) 項目等賦予“綠卡”身份,從(cong) 市級層麵統籌集中要素資源予以保障,確定牽頭部門,聯合28個(ge) 部門合力攻堅,打通重大投資項目落地建設的綠色通道,實現“部門圍著項目轉、要素跟著項目走”。自2020年製度實施以來,累計將226個(ge) 項目納入“綠卡”範圍,開工建設項目153個(ge) ,完成投資額2410億(yi) 元。

  開展企業(ye) 全生命周期服務。製定企業(ye) 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務省級標準,圍繞解決(jue) 企業(ye) 全生命周期服務碎片化、割裂化問題,在企業(ye) 開辦、準營、運營、投資建設、企業(ye) 變更到企業(ye) 退出6個(ge) 階段開展協同審批和集成化服務,綜合運用服務專(zhuan) 員和企業(ye) 管家團隊,對項目招引落地、手續辦理、開工建設、竣工驗收等進行全流程跟蹤服務。

  深化工程項目審批製度改革。針對項目落地推進中的實際問題和難點、堵點,實行統一審批流程、統一信息數據平台、統一審批管理體(ti) 係、統一監管方式的“四個(ge) 統一”改革,使一般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40個(ge) 工作日內(nei) ,工業(ye) 項目審批時間控製在25個(ge) 工作日以內(nei) 。推行標準地出讓、拿地即開工、模擬審批、分段施工、聯審聯驗、分期驗收、“雲(yun) 勘驗”等措施,為(wei) 項目建設按下加速鍵。今年上半年,全市兩(liang) 次“項目開工大比拚”集中開工項目數量達到242個(ge) 。

  創新“1545”企業(ye) 開辦模式。將營業(ye) 執照、發票申領、社保登記等7個(ge) 事項合並為(wei) “1個(ge) 環節”,用好窗口辦、網上辦、自助辦、掌上辦、就近辦“5種途徑”,實行零收費、零跑腿、零等待、零見麵“4零服務”,集成一業(ye) 一證、信易審批等“5個(ge) 方麵的服務”。目前,企業(ye) 開辦便利度相比2018年提速五倍。今年以來,新登記經營主體(ti) 4.2萬(wan) 戶,同比增長0.25%,增幅居全省第8位。實有各類經營主體(ti) 59.8萬(wan) 戶,同比增長6%,增幅居全省第4位。

  傾(qing) 力提供有溫度的民生服務

  堅持服務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成效由人民評判。做到老百姓關(guan) 心什麽(me) 、期盼什麽(me) ,就抓住什麽(me) 、推進什麽(me) ,不斷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讓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成為(wei) 民生服務的內(nei) 生動力。

  提升政務服務供給能力。推進市縣鄉(xiang) 村政務服務均衡適配,構建10分鍾政務服務圈,把人民群眾(zhong) 急需常辦的“關(guan) 鍵小事”下沉辦理,在全市範圍內(nei) 布設482台“泰好辦”自助終端,在44個(ge) 銀行網點131台智慧櫃員機接入政務服務自助功能。對領取養(yang) 老保險、困難殘疾等惠民補貼,實行“大數據采集-數據比對-自動發放”的“靜默認證”模式,群眾(zhong) 領取補貼“無感知、零打擾”。

  完善幫辦代辦服務體(ti) 係。創建“泰安小美”誌願品牌、“小美幫辦”服務品牌,充實市縣鄉(xiang) 村四級幫辦代辦服務隊伍,深入街區小巷,走到群眾(zhong) 身邊,上門幫辦、主動代辦,實現一次委托、全程服務,把為(wei) 民服務的“最後一公裏”打造成“最美一公裏”。全市四級幫辦代辦服務隊伍達1.2萬(wan) 人,覆蓋全市91個(ge) 鄉(xiang) 鎮,3591個(ge) 行政村,累計服務群眾(zhong) 120餘(yu) 萬(wan) 次。

  擦亮政務服務窗口。構建市縣政務服務綜合體(ti) ,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全部進駐,並擴麵增加法律援助、仲裁公證、快遞服務、金融服務、便民繳費等事項,讓群眾(zhong) 辦事“進一扇門,辦所有事”“最多跑一次,一次就辦好”。從(cong) 企業(ye) 群眾(zhong) “需求側(ce) ”出發,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打造人社隨時辦、隨地辦、隨事辦、隨心辦“4S”品牌及醫保更貼心、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更暖心“五心服務”品牌,推進公積金與(yu) 不動產(chan) 、銀行等聯合,實現公積金貸款、提取、償(chang) 還“無證明”。

  用好送上門的意見。聚焦企業(y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組建政務服務民情企意工作室,6種途徑收集意見問題,統一分析、統一優(you) 化、統一督導,完善訴求閉環處置體(ti) 係,堅持問題整治與(yu) 建立長效機製同向發力,對企業(ye) 群眾(zhong) 訴求靶向施策、紓困解難。(文 | 中共山東(dong) 省泰安市委書(shu) 記 楊洪濤)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