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郎溪:“夜校”辦進村 農民當學生
眼瞅著白露已過,就要迎來秋分,這陣子正是田間水稻灌漿的關(guan) 鍵期。家住宣城市郎溪縣新發鎮雙橋村的周波,正惦記著水稻病蟲害防治的事兒(er) 。
“大夥(huo) 注意啦,今晚6點半,夜校要講水稻的病蟲害防治,地址還在村委會(hui) 會(hui) 議室,有興(xing) 趣的別忘來!”村民組微信群裏的這則通知,讓老周早早忙完白天的活,好騰出時間去夜校上課。
老周今年53歲,是村裏頭的種糧大戶,不僅(jin) 種植麵積多,而且種植經驗足,180畝(mu) 稻田一種就是10來年,算得上是種糧的“老把式”。
“目前水稻長得挺好,就是眼下到了灌漿期,預防病蟲害直接關(guan) 係到畝(mu) 均單產(chan) 。”老周擔心地說。
當天的培訓主題是水稻病蟲害防治。高一帆攝
雙橋村屬於(yu) 典型的圩區,全村共有622戶1976人,村子有大小圩口三個(ge) ,鍾橋河穿村而過,村莊的水資源尤為(wei) 豐(feng) 富。近年來,村兩(liang) 委班子致力做好水文章,水稻種植、稻蝦混養(yang) 、青蝦養(yang) 殖都是村裏的主導產(chan) 業(ye) 。
6點半,天剛擦黑,當白天的人聲鼎沸漸漸歸於(yu) 寧靜,位於(yu) 村委會(hui) 的“農(nong) 民夜校”卻逐漸熱鬧起來,趕來的村民越聚越多,桌椅已經不夠坐,很多人還特地搬來板凳,坐在最後一排。
“病蟲害防治,怎麽(me) 防?如何防出效果?”郎溪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技推廣中心高級農(nong) 藝師鄭建華作為(wei) 本期夜校的“客座教授”,在當天的課堂上開門見山。
“首選要選好抗病品種,其次要合理施肥,科學管水也很重要,水是水稻的命,同時也是水稻生病的源,要淺水勤灌……”對著提前備好的PPT,鄭建華在台上說得認真,村民們(men) 在下麵聽得仔細。
郎溪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技推廣中心高級農(nong) 藝師鄭建華現場授課。高一帆攝
雖然鮮有村民拿出紙和筆邊聽邊記,但不少都打開了手機錄音功能,準備課後再慢慢消化。聽到盡興(xing) 處,有的村民還不忘舉(ju) 手現場討教;講到心坎裏,大家也會(hui) 不約而同笑了起來。
有心的老周,則邊聽邊仔細核對自己在水田裏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流程。他對“農(nong) 民夜校”的這種信任並非偶然。
由於(yu) 家就住在村委會(hui) 隔壁,自“農(nong) 民夜校”開辦至今,老周是一期都沒落下過,從(cong) 最初的家政服務指導,到後來的梅渚素雞烹飪,再到稻蝦混養(yang) 技術傳(chuan) 授和水稻病蟲害防治,在老周眼裏,“總能學到新東(dong) 西,就拿家政服務來說,照顧家裏老人孩子也非常實用。”
“‘農(nong) 民夜校’的開課主題以村民需求為(wei) 主,缺什麽(me) 就講什麽(me) ,用什麽(me) 就教什麽(me) ,老師們(men) 講得接地氣,讓村民們(men) 受益匪淺,大家的幹勁更足了。”雙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宗城誌說,夜校不僅(jin) 點亮了農(nong) 村的“夜生活”,也把群眾(zhong) 引上了“致富路”。
幾期夜校開辦下來,參加的村民越來越多,開課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這讓宗城誌打心裏頭欣慰,看得出雙橋村人不斷學習(xi) 的態度,“農(nong) 民夜校”也正是在鼓勵學習(xi) 的氛圍中被大家夥(huo) 所認可。
課前簽到。高一帆攝
身為(wei) 一名黨(dang) 員,養(yang) 殖大戶王宏伢在不斷擴大稻蝦混養(yang) 的同時,自然不忘帶著村民一起幹。如今,村裏青蝦養(yang) 殖麵積增至500畝(mu) ,稻蝦混養(yang) 麵積更是增加到了2000多畝(mu) 。
相比較老周來夜校當學生,王宏伢還有一重身份,就是組織養(yang) 殖戶們(men) 進行課後交流,“那次夜校上課1小時,交流2小時,課後大家意猶未盡、興(xing) 致不減。”王宏伢回憶說。
“夜校開辦的初衷就是在‘實戰中學習(xi) ,在學習(xi) 中實戰’。”宗城誌感歎道,在踐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過程中,不能隻顧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學習(xi) 經驗,取長補短,這樣才能更好地前行。
自“農(nong) 民夜校”開辦以來,雙橋村已經舉(ju) 辦了六期,上課內(nei) 容就是農(nong) 民最關(guan) 心的身邊事,村裏發展什麽(me) 產(chan) 業(ye) ,村民最想聽什麽(me) 內(nei) 容,就請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或者村裏的“土專(zhuan) 家”來講,每個(ge) 季度至少開課一次。
“把理論講通俗,把政策說明白,讓農(nong) 村群眾(zhong) 有空聽、聽得懂、願意聽、能實踐。”宗城誌告訴記者,雙橋村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讓村民們(men) 更渴望通過學習(xi) 不斷提升自我,“農(nong) 民夜校”就成了特別受用的平台,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有裨益。
學技術、聊產(chan) 業(ye) 、拉家常,“農(nong) 民夜校”也成為(wei) 郎溪縣農(nong) 村新風貌的匯聚點。數據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村級“農(nong) 民夜校”68所,年均開課260多場,上萬(wan) 人到校聽課並從(cong) 中受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