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絳縣西吳壁冶銅遺址發現卜骨和采礦工具
中新社太原9月12日電 (記者 李新鎖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2日稱,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發現卜骨和采礦工具,推測與(yu) 冶銅期間的占卜活動有關(guan) 。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戴向明介紹,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在夏商王朝腹心地帶揭示出的已知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專(zhuan) 業(ye) 化水平最高的冶銅遺址。其中專(zhuan) 事紅銅、未發現青銅冶煉的研究結論,從(cong) 科技視角佐證了早期中原國家對於(yu) 晉南地區冶銅業(ye) 的監管控製。
2020年夏季,考古工作人員繼續在西吳壁遺址開展聯合考古,揭露了二裏頭文化、二裏崗文化以及其後多個(ge) 曆史時期的文化遺存。
其中,在二裏頭文化時期遺存中,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冶銅相關(guan) 遺物。
冶銅遺物有銅煉渣、銅礦石、殘爐壁等。銅煉渣多呈泛有銅鏽色的不規則狀。銅礦石多呈泛有銅鏽色的塊狀。殘爐壁主體(ti) 為(wei) 草拌泥製成,內(nei) 側(ce) 多附有銅煉渣。
在二裏崗文化時期遺存中,也有冶銅相關(guan) 遺物,包括銅煉渣、銅礦石、殘爐壁等。
戴向明表示,上述遺址出土器物除陶器外,還可見與(yu) 冶銅相關(guan) 的石錘、陶範塊、銅煉渣、殘爐壁等,以及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相關(guan) 的石刀、石鐮、石鏟、石斧等,說明該遺址的生產(chan) 方式除最重要的冶銅業(ye) 外,同時還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戴向明解釋,卜骨的發現應與(yu) 冶銅期間的占卜活動有關(guan) 。采礦工具的發現加強了西吳壁遺址與(yu) 中條山銅礦的聯係,如新見早期礦山中的環形石錘,在內(nei) 蒙古大井等古銅礦均發現有類似工具。(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