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自媒體”亂象,平台是關鍵一環(雲中漫筆)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中國網民規模快速擴大,各類“自媒體(ti) ”賬號也迅速增長。然而,對流量的過度追求也導致網絡空間魚龍混雜、泥沙俱下。
從(cong) 個(ge) 別“自媒體(ti) ”“唯利是圖”“利益至上”的導向上可以窺見近年來“自媒體(ti) ”某些亂(luan) 象。例如今日頭條賬號“心情特緊張”大量發布違背公序良俗、嘩眾(zhong) 取寵短視頻,並涉嫌利用未成年人牟利,屬地網信、公安部門聯合對賬號主體(ti) 凡某某進行調查後,上述賬號已被注銷,凡某某被刑事拘留。事實上,很多“自媒體(ti) ”賬號早已不再是簡單地闡釋個(ge) 人的見聞和抒發自己的感想,而是步入了公司化運作、利益驅動的商業(ye) 模式,逐漸陷入了“獲取關(guan) 注-收割流量-粉絲(si) 上漲-獲利變現”的運行邏輯之中。這其中,部分平台責任認識不充分、角色定位不準確、履職盡責不到位,被“唯金錢”“唯流量”等錯誤傾(qing) 向蒙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自媒體(ti) ”的盈利鏈條中,平台是重要一環。“自媒體(ti) ”依附平台而生,是平台內(nei) 容的生產(chan) 者,其內(nei) 容創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平台規則的影響。如果平台對低俗化、過度娛樂(le) 化、極端化的內(nei) 容予以縱容甚至鼓勵,有的“自媒體(ti) ”為(wei) 了獲得流量勢必對此類不良內(nei) 容“一哄而上”,“標題黨(dang) ”盛行,虛假和低俗信息泛濫。如今日頭條賬號“Lcw悠悠”長期選取家庭矛盾、婚戀生育、時政熱點等話題,多次發布爭(zheng) 議性、誤導性言論,片麵曲解公共政策、社會(hui) 熱點事件吸引眼球,引起網民反感,屬地網信、公安部門依法依規對賬號責任人李某某進行約談並注銷賬號。
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生態、安全可信的網絡空間,讓“自媒體(ti) ”“合規”生長迫在眉睫。從(cong) 嚴(yan) 厲打擊“自媒體(ti) ”傳(chuan) 播虛假新聞、有償(chang) 新聞等不法活動,到對“自媒體(ti) ”違規采編發布財經類信息開展專(zhuan) 項整治,再到開展“清朗·從(cong) 嚴(yan) 整治‘自媒體(ti) ’亂(luan) 象”專(zhuan) 項行動……近年來,相關(guan) 部門出組合拳打擊“自媒體(ti) ”亂(luan) 象,強調平台責任,營造健康的網絡空間。近日,中央網信辦再度發力“自媒體(ti) ”管理,相關(guan) 新規從(cong) 強化資質認證、加強謠言治理、規範賬號運營等13個(ge) 方麵入手,要求網站平台強化對“自媒體(ti) ”的全鏈條監管。
在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讓平台承擔起“看門人”的職責,一直是規製網絡信息最高效和實際的舉(ju) 措。如何從(cong) 根本上治理“自媒體(ti) ”亂(luan) 象?平台責任是關(guan) 鍵一環。互聯網平台應落實信息內(nei) 容管理主體(ti) 責任,健全常態化管理製度機製,推動形成良好網絡輿論生態。互聯網平台隻有為(wei) 用戶提供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內(nei) 容,才能獲得長遠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