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大寨”精神的接力傳遞
時值初秋,鄂爾多斯巿烏(wu) 審旗烏(wu) 審召嘎查廣袤的草原上色彩斑斕。
置身於(yu) 牧區大寨博物館,一抹抹綠意,從(cong) 曆史中走來;一曲曲綠色牧歌,在心間縈繞,治沙愚公的身影依舊堅毅挺拔……
時光的指針倒轉回20世紀50年代,惡劣的生態環境令當地人苦不堪言:飛沙走石,寸草不生,毛烏(wu) 素沙地是讓人生畏的“生命禁區”。當時還是共青團員的寶日勒岱帶領60多名青年,把深入沙漠鏟除醉馬草的任務包了下來。從(cong) 1958到1965年,全公社鏟除醉馬草累計86萬(wan) 畝(mu) ,為(wei) 放牧和生產(chan) 創造了有利條件。緊接著,在寶日勒岱帶領下,烏(wu) 審召公社開展了治沙、修渠排澇、圍建草庫倫(lun) 、打井整地、植樹種草等建設項目。1964年開展牧業(ye) 學大寨運動以來,烏(wu) 審召人以大寨為(wei) 榜樣,提出了向沙漠要草、要水、要樹、要料、要畜的口號,掀起了以治沙為(wei) 主攻方向,以草庫倫(lun) 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草原建設新高潮,開創了人進沙退、改造自然的壯舉(ju) 。
1965年12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郭小川等采寫(xie) 的長篇通訊《牧區大寨——記烏(wu) 審召公社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牧區的革命道路》和《發揚烏(wu) 審召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社論文章。烏(wu) 審召成為(wei) 全國人民學習(xi) 的榜樣。自治區黨(dang) 委及時發現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反複討論總結,形成了學大寨的光輝典型——“牧區大寨”精神。
進入21世紀,特別是從(cong) 2003年開始,追求綠色、改善生態的“牧區大寨”精神持續接力。烏(wu) 審旗提出了“以人為(wei) 本,建設綠色烏(wu) 審”的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封育、飛播和人工造林,開創了地企聯動、全民參與(yu) 治沙造林的良好局麵,烏(wu) 審召嘎查也在用綠色理念、綠色經濟和綠色標準,不斷擦亮“牧區大寨”的金字招牌。
“260畝(mu) 地,不到1小時。”看著農(nong) 田上“嗡嗡”飛過的大疆T50無人機,牧民巴嘎那嘴角微微上揚。隻見他雙手操縱著遙控器,無人機穩穩地落在家門口前平整的地麵上。不到1小時,他便完成了自家260畝(mu) 農(nong) 作物的施肥工作。
別看巴嘎那是個(ge) 地地道道的牧民,但身上卻充滿“科技範兒(er) ”。他一邊收羅著無人機螺旋槳葉片,一邊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無人機的好處:“這個(ge) 無人機即使在晚上也能施肥、打藥,漆黑的夜裏,我雖然看不見,但機器‘長了眼睛’,快速、方便、高效,這就是現代科技的力量,咱牧民吃的也是‘科技飯’。”
巴嘎那清楚地記著,1997年,為(wei) 了給牲畜補充飼草料,家裏種著5畝(mu) 薄田,頭頂烈日,汗流浹背,播種、鋤草、收割全部靠人工,一家人忙乎大半年,也收入不了幾個(ge) 錢。
20多年過去了,巴嘎那心中的那個(ge) 小夢想早已成為(wei) 了現實,庫房裏搭載北鬥導航的拖拉機、播種機、打捆機、自動拌料機等現代化機械應有盡有,他還是嘎查裏第一個(ge) 買(mai) 無人機的牧民。
在巴嘎那的手機上還裝有一套烏(wu) 審旗智慧沙地係統,點擊進入就可看到智能設備、智慧牧場、物聯商場等模塊。在智能設備模塊,輕觸開啟鍵,田地裏的水泵閥門就會(hui) 自動打開,開啟灌溉任務,坐在家中就能輕鬆完成農(nong) 作物澆水工作。通過係統裏的氣象台,還可以隨時查看田地裏的土壤墒情、風速、風向、雨量等情況,根據數據監測適時灌溉。
牧場上,巴嘎那同樣實現了“雲(yun) 端放牧”的現代生活,依托遠程智能飲水係統、視頻監控等設備,草原深處的傳(chuan) 統牧業(ye) 正在向智慧牧業(ye) 華麗(li) 轉身。巴嘎那說:“現代科技應用讓我們(men) 種養(yang) 殖更科學,收入翻倍增長,從(cong) ‘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的理念,已經在咱農(nong) 牧民心中紮下了根。”
午後,烏(wu) 審召嘎查努克廟牧業(ye) 社牧民浩斯巴雅爾家的小院裏,兒(er) 孫正在摘桑葚,自在逍遙天地樂(le) 。
但誰又曾想到,20多年前,眼前的這一切卻是另一種景象。草場沙化,生產(chan) 受限,養(yang) 殖收益小,一家人過著荒寂而貧困的日子。要想改變現狀,必須改變生存環境,治沙就是綠色希望與(yu) 致富方向的所在。1995年,浩斯巴雅爾把家中微薄的積蓄和全部精力投入到“明沙”中。他根據立地條件,以種植楊柴、檸條為(wei) 主,走科學治沙的道路。“和老一輩用手挖、用肩扛的造林條件比起來,我們(men) 要好得多,至少苗子不用人背了,可以用馬車或者摩托車把苗子送進去,但腦海裏總會(hui) 浮現出老一輩人在‘黃沙蔽日’的沙漠裏艱苦創業(ye) 的景象,他們(men) 的吃苦勁兒(er) 用言語表達不盡。”浩斯巴雅爾感觸頗深。
用3年時間,從(cong) 春種到秋,浩斯巴雅爾染綠了5000畝(mu) “明沙”。因為(wei) 治沙,還背負了一身債(zhai) 務。但眼瞅著一抹抹綠色逐漸變多變濃,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正是這3年的苦幹,換來了如今甜美的幸福生活。昔日播撒的綠色種子如今已浩如林海。枝條搖曳,輕風吹過,草原蕩起綠色的波濤。這片綠色,早已成為(wei) 浩斯巴雅爾生命的一部分。
現如今,58歲的浩斯巴雅爾和妻子養(yang) 著400隻羊和50多頭牛,除去休牧時間需要圈養(yang) 外,草牧場裏長滿的檸條、楊柴等完全可以充足供養(yang) 。加上現代科技賦能,夫妻二人坐在家中就能放牧,還不耽誤照看兩(liang) 個(ge) 孫子。浩斯巴雅爾說:“過去麵朝黃沙背朝天,受苦受累幹一年也沒有多少收入。現在養(yang) 殖、休閑兩(liang) 不誤,僅(jin) 2022年家中收入就達30萬(wan) 元左右。”
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富同興(xing) ,鄂爾多斯久久為(wei) 功,持續用力,創造了防沙治沙的人間奇跡,為(wei) 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在我們(men) 嘎查,‘牧區大寨’精神口耳相傳(chuan) ,家家戶戶都有治沙、保護草牧場的傳(chuan) 統。因為(wei) 大家都知道,隻有生態好了,日子才有奔頭。”在浩斯巴雅爾看來,綠色不僅(jin) 是發展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亮麗(li) 成色,自己要傳(chuan) 承好老一輩烏(wu) 審召人治沙造林永不停歇的精神,繼續把“接力棒”傳(chuan) 遞給下一代。(記者 王玉琢 通訊員 郭彩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