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盤棋思維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把內(nei) 蒙古建設成為(wei) 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考察時強調:“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nei) 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我們(men) 要堅持係統觀念,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複雜性、生態係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可持續性,把祖國北方萬(wan) 裏綠色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
立足全國發展大局
內(nei) 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橫跨“三北”,是我國北方麵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多樣化的自然景觀,多元化的生態功能,多層次、有序化的生態格局等,決(jue) 定了內(nei) 蒙古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肩負著重要使命和責任。
內(nei) 蒙古東(dong) 西綿亙(gen) 約2400公裏,南北縱跨1700多公裏,擁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山脈、大沙漠等多種自然景觀以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草原麵積約占全國的22%,森林麵積約占全國的12%,濕地麵積約占全國的16%。同時要看到,內(nei) 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均占全國的近1/4,是我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禦沙塵暴的主防線,在維護全國生態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內(nei) 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jin) 關(guan) 係全區各族群眾(zhong) 生存和發展,而且關(guan) 係華北、東(dong) 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內(nei) 蒙古牢牢立足全國發展大局,堅持在全國一盤棋中謀劃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近10年來,草原植被蓋度由40.3%提高到45%,森林覆蓋率由20.8%提高至23%,年均完成防沙治沙麵積1200萬(wan) 畝(mu) 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持續減少,沙塵暴天數由每年4.9天減少到0.6天,正在成為(wei) 全國人民的碳庫和純淨“氧吧”。對內(nei) 蒙古而言,保護生態安全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必須牢記“國之大者”,堅持係統觀念,立足全國發展大局,全力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通過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wei) 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li) 中國作出貢獻。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
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一項係統工程,必須從(cong) 係統和全局角度出發,統籌考慮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種自然形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遵循自然規律推進生態保護和修複。
過去一個(ge) 時期,內(nei) 蒙古一些地方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係統性、協同性不夠強,種樹的隻管種樹、治水的隻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沒有做到統籌兼顧、整體(ti) 推進,導致部分區域出現生態病久治不愈甚至愈演愈烈的態勢。總體(ti) 來看,內(nei) 蒙古生態環境問題病源複雜,有的來自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有的來自長期粗放發展形成的思維定勢,有的來自不良的生產(chan) 生活習(xi) 慣等。根治這些久治不愈的生態病,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長期努力,精心調養(yang) ,做到統籌謀劃、整體(ti) 施策、多措並舉(ju) 。
例如,經過反思總結烏(wu) 梁素海長期治理卻收效甚微的問題,發現烏(wu) 梁素海問題在水裏,根源在岸上,治湖必先治沙,治湖必先治山。為(wei) 此,大力實施了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綜合治理、黃河生態廊道治理、烏(wu) 拉山南北麓生態建設工程、烏(wu) 梁素海東(dong) 岸荒漠草原修複治理等工程,同時,生態補水、汙水處理、控製和減少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等措施治理齊頭並進。在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下,烏(wu) 梁素海重現大澤風采。
實踐證明,在內(nei) 蒙古這樣自然景觀多元、生態功能多樣的地方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任務,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保護和修複,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係統。在內(nei) 蒙古這樣地域廣袤、生態環境治理難度較大的地方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必須堅持既抓全麵治理,又抓重點工程,以重點工程建設帶動全麵治理。在實踐中,內(nei) 蒙古突出治理重點,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liang) 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三場標誌性戰役,堅持因地製宜、因害設防,分區施策、精準施策,強化全要素保障,帶動和推動荒漠化綜合防治工作整體(ti) 推進、深入開展。
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
發展和保護的關(guan) 係問題,是內(nei) 蒙古在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過程中麵對的重要課題。科學回答這一課題,必須堅持係統思維,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ti) 現內(nei) 蒙古特色,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堅持以係統思維、辯證思維把握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guan) 係,通過推動高水平保護,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一方麵,用好用活製度抓手,著力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ti) 係,實行最嚴(yan) 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先後把全區51%的麵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在興(xing) 安林海“掛斧停鋸”,讓廣袤草原“休養(yang) 生息”,對重點沙漠“鎖邊治理”,為(wei) 額爾古納濕地勘界定標,營造林、種草、治沙規模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另一方麵,嚴(yan) 格貫徹落實主體(ti) 功能區戰略,構築“三山兩(liang) 帶一彎多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堅決(jue) 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wei) 代價(jia) 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生態環境實現整體(ti) 改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內(nei) 蒙古自然資源豐(feng) 富,不能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關(guan) 鍵是要找到並不斷拓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路徑,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著力健全綠色發展的製度機製,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碳匯交易機製等,積極探索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發展模式,讓經濟發展不斷提升“含金量”“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加快推進生態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生態化,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林草沙資源,健全林草產(chan) 業(ye) 市場體(ti) 係,推動實現林草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加快建設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糧油、林草中藥材等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在庫布其沙漠腹地建設200萬(wan) 千瓦光伏的治沙項目,通過實行“板上發電、板間養(yang) 殖、板下種植”的立體(ti) 生態光伏治沙模式,顯著增強固沙鎖水效果,在推動沙海變綠洲、黃沙變黃金中,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強勁動能。實踐證明,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guan) 係,既讓生態優(you) 、環境美,也讓產(chan) 業(ye) 綠、收入多,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就會(hui) 更穩固、更持久,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美麗(li) 中國的戰略擘畫就會(hui) 不斷變為(wei) 現實。
(作者為(wei) 內(nei) 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5日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