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水權轉讓為沿黃地區發展注入“水動力”
據自治區水利廳消息,內(nei) 蒙古實施水權轉讓10年來,水權試點工作取得多贏效果,不僅(jin) 解決(jue) 了內(nei) 蒙古沿黃地區260多個(ge) 工業(ye) 項目的用水問題,約為(wei) 4000億(yi) 元工業(ye) 增加值提供了水資源保障;還為(wei) 沿黃灌區籌措了60多億(yi) 元社會(hui) 資金用於(yu) 節水工程建設,使灌溉效率顯著提高,有力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社會(hui) 的協調發展。
黃河流經內(nei) 蒙古7盟市,但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水資源匱乏,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wei) 89.75億(yi) 立方米,其中黃河分水58.6億(yi) 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含分水)僅(jin) 為(wei) 900立方米,為(wei) 全國和全區平均水平的41%。2003年,內(nei) 蒙古開始探索盟市內(nei) 水權轉讓工作。2014年,內(nei) 蒙古被水利部列為(wei) 全國7個(ge) 水權轉讓試點之一,試點主要內(nei) 容為(wei) 盟市間水權轉讓工作。
水權轉讓優(you) 化了水資源配置。2003年以前,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總用水量超過100億(yi) 立方米,其中農(nong) 業(ye) 灌溉占引黃水量的93%,農(nong) 業(ye) 灌溉水利用係數僅(jin) 為(wei) 0.35。水權轉讓實施後,灌區節水改造工程逐步實施,配合內(nei) 蒙古采取的嚴(yan) 格管理措施,引黃耗水量逐年下降,農(nong) 業(ye) 灌溉比例下降到83%,農(nong) 業(ye) 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至0.57,灌溉用水效率大幅提高。
目前,內(nei) 蒙古已啟動跨盟市水權轉換二期工程,工程建成後可向沿黃地區轉讓1.2億(yi) 立方米工業(ye) 用水指標。同時,內(nei) 蒙古黃河取水指標實行在總量控製內(nei) 優(you) 化配置,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和包頭市鐙口揚水灌區各級財政投資建設的節水工程,在不超過總量指標控製的前提下按照水權交易機製予以配置,保障內(nei) 蒙古工業(ye) 企業(ye) 用水安全。
據了解,內(nei) 蒙古水權轉讓緩解了水資源瓶頸製約,促進了沿黃經濟帶協同發展,同時拓寬了水利投資渠道,使得用水合作組織管理更加規範,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灌域麵貌煥然一新,灌區現代化初現規模,為(wei) 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張慧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