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中國職業教育正向世界貢獻一份美好的國家範本

發布時間:2023-09-19 14:08:00來源: 人民網-天津頻道

  這是一場陣容強大的職業(ye) 技能“超級大賽”——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下文簡稱:大賽)從(cong) 數十萬(wan) 名選手中選出的四千餘(yu) 名技能高手,代表相關(guan) 項目的國內(nei) 最高技能競技水平,在109個(ge) 賽項中切磋技藝、亮出絕技。

  這是一次當代中國職業(ye) 教育風采的全麵展示——新職業(ye) 令技能成才之路越走越寬、職業(ye) 教育與(yu) 實體(ti) 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技能人才培養(yang) 愈加立體(ti) ……中國職業(ye) 教育正在向世界貢獻一份美好的國家範本。

  新職業(ye) 拓寬技能成才之路

  緊盯屏幕,雙手敲擊鍵盤……在大賽人工智能訓練賽項上,來自新疆的選手姚居文正專(zhuan) 心“訓練”剛剛采集的數據。對於(yu) 姚居文來說,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為(wei) 了這場比賽他已經準備了數月。

  在姚居文的右手邊,是一個(ge) 微縮的模擬道路場景。矗立的紅綠燈、站立的假人、一棵棵景觀樹,都是這項比賽給姚居文出的“考題”。“考題”越多,姚居文越興(xing) 奮,“我已經練習(xi) 了無數次,難度越高,越能檢測出我基本功紮不紮實。”

  姚居文參加的比賽是本屆大賽新增的新職業(ye) 賽項之一。身為(wei) 該項比賽裁判長助理,付少華很樂(le) 於(yu) 向參觀者分享這個(ge) 新職業(ye) 賽項:“我們(men) 的參賽選手就是要從(cong) 海量的數據中提取有效數據用於(yu) 模型訓練,使模型達到一定的準確率。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各行各業(ye) 都能用到人工智能技術,比如機場的人臉識別,比如一些應用上的語音識別。這項技術的發展也催生了人工智能訓練師這份新職業(ye) ——用機器去完成人類智慧才能完成的任務。”

  距離人工智能訓練賽項十幾米之外,比賽正圍繞近兩(liang) 年熱度很高的區塊鏈應用操作展開。

  “我們(men) 這個(ge) 賽項也是第一次參賽,一共有51個(ge) 選手參加比賽,主要考核參賽選手對區塊鏈基礎知識的應用。”對於(yu) 這項新技術,大賽區塊鏈應用操作賽項裁判長李鳴有著更深的體(ti) 會(hui) ,“我們(men) 要在應用操作上培育出更多的人才,這不僅(jin) 能夠促進產(chan) 業(ye) 發展,還能構建整個(ge) 區塊鏈的良性生態。”

  新賽項的設置,正是各行各業(ye) 發展對新型人才需求的印證。與(yu) 第一屆大賽相比,本屆大賽國賽精選項目增加了20個(ge) 新職業(ye) 和數字技術技能類賽項,如全媒體(ti) 運營、互聯網營銷等,這些賽項對於(yu) 增強新職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的社會(hui) 認同感、促進就業(ye) 創業(ye) 具有重要意義(yi) 。

  職業(ye) 教育賦能實體(ti) 經濟發展

  時鍾指針向前撥動,距離大賽還有不到10天,在天津焊接訓練集訓基地內(nei) ,天津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學生王浩芃沉浸在電光石火的交錯中,隻為(wei) 抓住賽前最後時間全力衝(chong) 刺,“我要刻苦訓練,沉著應戰,爭(zheng) 取佳績,為(wei) 天津爭(zheng) 光,為(wei) 實體(ti) 經濟發展獻一份力。”

  焊接技術是現代製造業(ye) 最常用的材料成形和加工技術,在製造業(ye) 中發揮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焊接強調技術性、美觀性,考驗選手的技術水平和工匠精神。進入天津集訓隊以來,王浩芃每天堅持訓練十餘(yu) 個(ge) 小時,焊縫烘烤流在身上的每一滴汗水,火花四濺燒在工作服上的每一個(ge) 小洞,煙塵繚繞印在臉上的每一個(ge) 痕跡,不僅(jin) 是王浩芃技能進步的見證,也是我國職業(ye) 教育賦能實體(ti) 經濟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yi) 人,占就業(ye) 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wan) 人。通過提質培優(you) 、產(chan) 教深度融合,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質量較高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為(wei)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zheng) 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的目標,在職業(ye) 教育服務實體(ti) 經濟方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為(wei) 構建中國職教體(ti) 係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cong) 重慶市城市建設高級技工學校趕來的潘中望老師觀摩了這幾天的賽項,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帶回學校:“這場比賽很宏大,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xi) ,比如,比賽項目和實際操作很貼近,學校可以接觸主流技術、以賽促教,同時有不少企業(ye) 參與(yu) 進來,說明職業(ye) 教育在更好地服務實體(ti) 經濟。”

  立體(ti) 化培養(yang) 技能人才

  參加數控車項目的徐昊傑,目前就職於(yu)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作為(wei) 一名“航天人”積極投身航天事業(ye) 建設;

  參加石油鑽井技術項目的周圓圓,作為(wei) 一名90後深水鑽井平台司鑽,參與(yu) 了陵水17-2氣田的開發,保障了項目的順利進行;

  參加木工(國賽)項目的張瑞強,參與(yu) 了2019年天安門修繕工程、2023年外交贈禮中和殿模型製作項目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

  這些選手既是勤勤懇懇的技能人才,更是匠心獨運的“大國重器”工匠。一批批棟梁之才的背後,離不開全方位技能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要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工學一體(ti) 的推進。推進工學一體(ti) 化是服務國家戰略、加快培養(ya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所需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客觀要求。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到實體(ti) 經濟,特別是製造業(ye) ,需要大批的工人,工人中的技術工人,技術工人中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推進工學一體(ti) 化遵循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規律,是技能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創新探索,是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在本屆大賽期間舉(ju) 辦的技工教育論壇上,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原黨(dang) 組成員、副部長湯濤如是說。

  一是站得高,二是紮得牢,三是行得穩。推進工學一體(ti) 化是強化就業(ye) 導向、突出技工教育特色的主要方式。在湯濤看來,最好的培養(yang) 模式就是在工作中學習(xi) ,在學習(xi) 中工作,工學一體(ti) 繼續強化學生就業(ye) 技能培養(yang) ,將工作過程和學習(xi) 過程融匯一體(ti) ,最終培養(yang) 出德技並修、技藝精湛的技能勞動人才和大國工匠。

  積極開展本碩博多層次技工院校師資的培養(yang) ,也是構建工匠之師的催化器和加速器。

  天津職業(ye) 技術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張金剛結合教學實踐,對此深有感觸:“我們(men) 職業(ye) 技術師範院校正在不斷深化職教師資,特別是工學一體(ti) 化師資培養(yang) 體(ti) 係的改革與(yu) 建設。學校在雙師型、一體(ti) 化博士項目培養(yang) 的基礎上,配合國家實施好職業(ye) 學校教師學曆提升行動,積極開展職業(ye) 學校在職教師的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定向培養(yang) 工作,不斷提升技工院校教師的學曆水平和教育教學的能力水平。”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