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愚公”讓沙海變成綠洲
初秋時節,來到通遼市科左後旗查日蘇鎮寶樂(le) 特格爾嘎查,成片的灌木鬱鬱蔥蔥,雉雞、刺蝟、獾等野生動物時常在林間出沒,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據了解,寶樂(le) 特格爾嘎查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心,20多年前,這裏是1200畝(mu) 沙地,風一吹,黃沙漫天,當地人常常調侃說:“這裏一年隻刮兩(liang) 次風,一次刮半年。”由於(yu) 風沙太大,地裏的農(nong) 作物經常剛長出來,就被沙塵掩埋,種地十分困難,農(nong) 田村莊一步步被流沙蠶食。
當地村民飽受風沙困擾,怎麽(me) 讓莊稼不被風沙埋掉?怎樣在這裏繼續生活下去?成為(wei) 人們(men) 議論最多的話題。莊稼是農(nong) 民生存的根本,必須要改變這樣的生存環境。當時已年逾五旬的村民百順做了一個(ge) 重要的決(jue) 定,那就是要治沙、要種樹。
從(cong) 2002年開始,百順老人帶領全家人義(yi) 無反顧地投身治沙事業(ye) 。剛開始,百順就遇到了種樹成活率低的難關(guan) 。他們(men) 在沙地上種下一顆顆小樹苗,到來年春天,成活率達到了六成。但一場風沙過後,活下來的已不到兩(liang) 成。“雖然活下來的樹苗隻有兩(liang) 成,但隻要有活的,就有希望,種得越多,活下來的就越多!”百順老人斬釘截鐵地說。
沒有經驗,資金又少,百順就變賣了家當,育樹苗、拉圍欄、栽固沙草、日夜巡護、向專(zhuan) 家請教……苗木的成活率不斷提高,後來,百順全家幹脆帶著鋪蓋卷和幹糧,搬到了沙地裏。
百順一家居住的土房修建在沙窩上,條件簡陋,方圓一公裏沒有人煙。在治沙的第十年,百順老人患上了結腸惡性腫瘤,不得不暫時放下手中的種樹工具。但他沒有放棄治沙,在做完手術的第二年,百順老人再次踏進沙地,有了更加堅定的信念,這一堅持又是10年。“我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人與(yu) 自然》,隻有改善生態才能讓萬(wan) 物安生。我始終認為(wei) ,保護生態環境對我來說就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百順老人激動地說道。
20多年來,百順一家基本沒離開過這片沙地,在他們(men) 的辛苦勞作下,綠色由點到線,由線到麵。百順一家以兩(liang) 代人的心血,建成了有15萬(wan) 棵柳樹、楊樹、梨樹、桃樹等20多種樹木、300萬(wan) 棵小葉錦雞兒(er) 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近3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得到保護。
如今,74歲的百順老人依舊身體(ti) 硬朗,講話聲音洪亮,絲(si) 毫看不出曾經被病痛纏身的痕跡。望著眼前蔥鬱的綠洲,百順老人動情地說:“這裏天地廣闊,大有作為(wei) ,我們(men) 要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把這片綠色傳(chuan) 承下去。”
百順老人用自己不變的初心與(yu) 堅持,守住了自己的小家,更守住了村民們(men) 賴以生存的土地。百順老人的勇敢、堅強、持之以恒治沙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子女,“我的父親(qin) 出生在沙窩裏,用20多年把沙海變成了綠洲,我要把植樹治沙事業(ye) 的接力棒接好,現在生態環境變好了,植樹也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今年我們(men) 已經補植了4500棵樹苗,明年還要補植一萬(wan) 棵。”提起未來的打算,百順老人的三兒(er) 子金柱鬥誌昂揚。(記者 薛一群 通訊員 孫新舉(ju)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