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不斷實現人民幸福安康(專題深思)

發布時間:2023-10-19 10:59:00來源: 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guan) 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紮紮實實的成效。”我們(men) 黨(dang) 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wei) 了人民,人民幸福安康是我們(men) 黨(dang) 的不懈追求。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方麵下更大功夫,不斷實現人民幸福安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入貫徹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加強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上取得顯著成效。我們(men) 堅持黨(dang) 對基層治理的全麵領導,把黨(dang) 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麵,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動政府治理同社會(hui) 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ti) 。我們(men)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ti) 係、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醫療衛生體(ti) 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同時要看到,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hui) 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ou) 美的環境,這就要求我們(men) 在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上久久為(wei) 功。

  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xiang) 鎮(街道)和城鄉(xiang) 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堅持以基層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健全黨(dang) 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xiang) 基層治理體(ti) 係。健全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加強村(居)民委員會(hui) 規範化建設,完善村(居)民自治機製,深化基層民主協商,增強基層組織動員能力。適應社會(hui) 結構、社會(hui) 關(guan) 係、社會(hui) 行為(wei) 方式、社會(hui) 心理等方麵的深刻變化,聚焦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nei) 部矛盾機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動態銜接的基層治理機製,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把城鄉(xiang) 社區組織和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好,強化社區為(wei) 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讓社區成為(wei) 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歸根到底是為(wei) 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men) 黨(dang) 是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黨(dang) ,為(wei) 民造福是立黨(dang) 為(wei) 公、執政為(wei) 民的本質要求。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不斷實現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更加聚焦人民群眾(zhong) 普遍關(guan) 心關(guan) 注的民生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ju) 措,補齊民生保障短板,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築牢民生保障的溫暖底線。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著力在就業(ye) 幫扶、收入分配、社會(hui) 保障、“一老一小”等方麵下功夫見成效,實現公共服務精準高效,在促進共同富裕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高品質生活新期待。

  (作者為(wei) 天津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所長)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