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廬江:建設高標準農田,稻穀香裏說豐年
廬江縣充分把握“小田並大田”契機,不斷完善各地農(nong) 田基礎設施,耕地質量穩步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進一步提升,為(wei) 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提供了堅實支撐。
大崗村“小田並大田”項目基地。錢良好供圖
眼下,正是水稻成熟收獲季節,走進廬江縣冶父山鎮大崗村“小田並大田”項目基地,隻見農(nong) 田連片,滿地金黃,一株株水稻齊膝高,沉甸甸的稻穗彎著腰,陣陣穀香隨風飄蕩。種糧大戶丁守培看著眼前的豐(feng) 收景象,滿心歡喜。
“今年風調雨順,水稻達到高產(chan) ,像這樣的稻穗往年隻有200多粒,今年有300多粒。”丁守培站在田埂上,講述小田改大田帶來的好處,“最直觀的好處是路好走、水好排了。今年的畝(mu) 產(chan) 量普遍增加了200斤以上,達到了1500斤一畝(mu) ,這在往年根本達不到,這都是大型農(nong) 機進來,給我們(men) 增加了方便,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降低了成本,給我們(men) 經濟收入也帶來了增長。”
廬江縣冶父山鎮大崗村種糧大戶查宏英深有感觸地說:“基礎設施好,適合機械化作業(ye) 、規模化生產(chan) ,也提升了土壤的地力、肥力,測土配方施肥、綠色植保等新技術的應用更加廣泛,增加了糧食產(chan) 量,增加了畝(mu) 均產(chan) 值。”
大崗村全力推進“小田並大田”,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推動土地流轉2000多畝(mu) ,不但增加了糧食產(chan) 量,而且還發展壯大了村集體(ti) 經濟。
“流轉價(jia) 格平均每畝(mu) 增加了200多元,村集體(ti) 增收8萬(wan) 元,村民的流轉收入穩步提高。現在,村裏農(nong) 田是高標準,大夥(huo) 過的是好日子。”廬江縣冶父山鎮大崗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介紹。
建良田、造“三中心”,廬江縣大力施行“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夯實糧食安全基石。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8萬(wan) 畝(mu) ,完成“小田並大田”等宜機化改造5萬(wan) 畝(mu) ;建成23個(ge) “三中心”,增加服務麵積15萬(wan) 畝(mu) ,全縣水稻育插秧服務能力達60萬(wan) 畝(mu) ,日烘幹能力達2萬(wan) 畝(mu) 。(錢良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