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在絲路上播撒旱區農業發展的“科技火種”

發布時間:2023-10-19 14:26:00來源: 陝西日報

  10月12日,在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節水專(zhuan) 家朱德蘭(lan) 給學生講完課,就操心起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的兩(liang) 個(ge) 智慧灌溉教室建設情況。“相關(guan) 設備已經過去了,再過一周左右,我們(men) 的工作人員就能去安裝了。”朱德蘭(lan) 說。

  這兩(liang) 個(ge) 智慧灌溉教室可不簡單,它們(men) 濃縮了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節水灌溉的核心技術,由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高校共建。此前,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中烏(wu) 節水農(nong) 業(ye) 海外示範園,朱德蘭(lan) 教授團隊通過應用智能水肥一體(ti) 化灌溉係統,幫助示範園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提高了30%,用水量節省了50%,成本投入減少了40%。

  “水資源短缺是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農(nong) 業(ye) 發展的一大製約因素。我們(men) 團隊就是要幫助當地探索出一條可行的節水農(nong) 業(ye) 發展路徑。為(wei) 了加快項目進度,今年我每個(ge) 月都會(hui) 過去一次,現場進行技術指導。”朱德蘭(lan) 說。

  在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像朱德蘭(lan) 這樣的科技專(zhuan) 家還有很多。他們(men) 經常往返於(yu) 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帶著國家使命、西農(nong) 情懷,幫助解決(jue) 製約當地作物產(chan) 量、質量提升的關(guan) 鍵技術問題,把旱區農(nong) 業(ye) 發展的“科技火種”播撒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2016年以來,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以絲(si) 路創新聯盟為(wei) 平台,與(yu) 哈薩克斯坦的國立農(nong) 業(ye) 大學、賽福林農(nong) 業(ye) 技術大學,吉爾吉斯斯坦國立農(nong) 業(ye) 大學,塔吉克斯坦國立農(nong) 業(ye) 大學,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塔什幹水利與(yu) 農(nong) 業(ye) 機械工程大學等11所大學建立起越來越深入的合作關(guan) 係。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圍繞區域農(nong) 業(ye) 發展共性問題開展科學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ang) ,與(yu) 相關(guan) 高校共建哈薩克斯坦農(nong) 業(ye) 科技、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節水灌溉、吉爾吉斯斯坦農(nong) 業(ye) 科技等8個(ge) 海外科技示範園,開展良種繁育、品種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突出高效農(nong) 業(ye) 節水技術、水肥一體(ti) 化管理技術、土地沙化治理和鹽堿地改良技術等合作,製定了7項作物生產(chan) 標準、11項作物生產(chan) 技術規程,助推中亞(ya) 農(nong) 業(ye) 發展。

  “我們(men) 與(yu) 賽福林農(nong) 業(ye) 技術大學、北哈州國立大學合作篩選了一批優(you) 良品種,其中小麥試驗最高增產(chan) 60%,一般也在20%—30%。”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副校長羅軍(jun) 說。目前,8個(ge) 海外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已示範種植13個(ge) 大類、115個(ge) 農(nong) 作物品種,篩選出適合當地的4大類、9個(ge) 農(nong) 作物品種,其中2個(ge) 小麥品種進入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國家農(nong) 作物品種區域試驗。

  9月22日,第八屆絲(si) 綢之路農(nong) 業(ye) 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年會(hui) 暨第二屆上海合作組織國家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論壇在楊淩開幕。來自中國、哈薩克斯坦、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巴基斯坦、白俄羅斯、約旦等國家的46所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ye) 單位的130多名代表參會(hui) ,共同探討促進農(nong) 業(ye) 教育科技進步的良策。

  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農(nong) 業(ye) 教育科技創新聯盟發起院校,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聯盟秘書(shu) 長、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表示,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於(yu) 2016年發起成立絲(si) 綢之路農(nong) 業(ye) 教育科技創新聯盟。7年來,聯盟成員單位加深了相互了解,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合作成果,發展潛力越來越大,合作道路越來越寬,合作機製不斷創新,發展前景更加廣闊。(劉坤)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