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年瑰寶中凝聚文化認同(現場評論·文化地標看傳承發展⑦)
隻有國家統一、富強,才能讓文明更好保持連續性。進而言之,也隻有更加重視文明的連續性,才能凝心聚力,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走進山西大同武周山下的雲(yun) 岡(gang) 石窟,在具有標誌性的第二十窟露天大佛下,不少人正駐足凝望。“這尊佛像是北魏早期作品,高鼻深目、雙肩齊挺,帶有明顯的犍陀羅風格,展現了鮮卑族粗獷豪放、剽悍強大的氣質。”雲(yun) 岡(gang) 研究院資深講解員趙潤芳娓娓道來。
為(wei) 什麽(me) 雲(yun) 岡(gang) 石窟的造像如此吸引人?在講解員的介紹下,記者對雲(yun) 岡(gang) 石窟的認識更加立體(ti) 了。文明匯聚,凝結成藝術寶庫。或許,正是鮮明的開放與(yu) 包容特征,讓一尊尊造像曆經千載仍能引人駐足。
始建於(yu) 1500多年前的雲(yun) 岡(gang) 石窟,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yu) 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雲(yun) 岡(gang) 石窟考察時強調:“要深入挖掘雲(yun) 岡(gang) 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內(nei) 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近年來,雲(yun) 岡(gang) 石窟以學術研究支撐文化自信,用考古實據給出曆史答案,深入挖掘文化遺產(chan) 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把準了文化傳(chuan) 承的脈搏。
看!洞窟牆壁上方的伎樂(le) 飛天,手持各種樂(le) 器,宛如一支交響樂(le) 團。在被譽為(wei) “音樂(le) 窟”的第十二窟,生動美麗(li) 的造型,顯現出漢式建築與(yu) 服飾等方麵的藝術風格。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焯認為(wei) ,多元融合的風格是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一大特點。從(cong) 第六窟中最早出現的佛像尚未脫離“胡貌梵相”,到第十一、十二、十三窟外壁眾(zhong) 多龕洞的造像完全“改梵為(wei) 夏”——藝術風格的變化,折射出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入交流交融。
洞窟開鑿及其內(nei) 容堪稱一部曆史,也訴說著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在雲(yun) 岡(gang) 石窟院史館,有兩(liang) 張對比鮮明的照片:一張拍攝於(yu) 上世紀初,石窟坍塌、被盜,畫麵荒涼;一張記錄著近年來雲(yun) 岡(gang) 藝術借助3D打印等技術走向各地,延展著文化生命力。從(cong) 衰敗到興(xing) 盛,洞窟境遇的變遷有力證明,隻有國家統一、富強,才能讓文明更好保持連續性。進而言之,也隻有更加重視文明的連續性,才能凝心聚力,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無論是深入了解胡漢雜糅、民族交融的曆史內(nei) 涵,還是現場感受雄渾壯闊、精巧柔美的藝術氣息,人們(men) 在遊覽雲(yun) 岡(gang) 石窟的過程中,體(ti) 味著文化意蘊,堅定了文化自信。如今,隨著對石窟藝術文化精髓的挖掘日益深入,相關(guan) 研究成果越來越豐(feng) 富,這一文化遺產(chan) 散發出更加絢麗(li) 的時代光彩。置身石窟像前,就仿佛進入了一條曆史文化隧道,令人得以撫今追昔,汲取精神滋養(yang) 。
采訪快結束時,記者聽到工作人員的一聲感慨:“每天傍晚,看到夕陽餘(yu) 暉斜照在石窟上,就能體(ti) 會(hui) 到一種特別的厚重感。”是的,千百年來,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xiang) 土、血緣世係、宗教信仰等,已滲入每個(ge) 人的血脈。每每麵向文化遺產(chan) 駐足,總有一種共融共通共鳴之情回蕩於(yu) 心間,這就是歸屬感與(yu) 自豪感吧。
(作者為(wei) 本報山西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3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