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深度透視】打好“特優牌” 叫響“晉字號”

發布時間:2023-10-23 10:27:00來源: 山西日報

 

  閱讀提示

  圓潤金黃的山西小米、酥脆多汁的玉露香梨、香甜可口的吉縣蘋果、聲名遠播的平遙牛肉……這幾年,一大批“晉字號”農(nong) 產(chan) 品吸引了八方來客。

  同樣是桃仁,有的撒點巧克力粉就闖進了國際市場;同樣是蘋果,有的論斤賣,有的卻是按個(ge) 賣……背後體(ti) 現的就是品牌的魅力和力量。

  農(nong) 業(ye) 品牌是農(nong) 業(ye) 競爭(zheng) 力的核心標誌,也是現代農(nong) 業(ye) 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省立足資源稟賦,圍繞實施農(nong) 業(ye) “特”“優(you) ”戰略,高點謀劃、高位推進,打造“有機旱作·晉品”省域農(nong) 業(ye) 品牌,“晉字號”農(nong) 產(chan) 品在全國影響力逐步增大。目前,已創建了山西小米、山西陳醋、山西藥茶等12個(ge) 省級區域公用品牌,評選出運城蘋果、大同黃花、隰縣玉露香梨等46個(ge) 市級區域公用品牌,發布100個(ge) 功能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認定發布66個(ge) “有機旱作·晉品”代表產(chan) 品。

  展現地域特色,讓品牌更“特”

  “天賦中陽美,地道黑木耳。”秋日,位於(yu) 呂梁山上的中陽縣暖泉鎮迎來了黑木耳的豐(feng) 收季。

  地處呂梁山脈中部,中陽縣森林覆蓋率達49.44%,而且晝夜溫差大,是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天然寶地。2018年以來,該縣因地製宜發展黑木耳特色產(chan) 業(ye) 。幾年時間,“小木耳”從(cong) 無到有,逐步發展成為(wei) “大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當地最閃亮的名片。

  產(chan) 業(ye) 發展離不開品牌的打造。實踐中,中陽縣緊抓木耳產(chan) 業(ye) 發展的綜合優(you) 勢,加大產(chan) 品研發力度,發展高附加值的黑木耳精深加工,形成木耳醋、木耳醬、木耳多糖等獨具特色的係列產(chan) 品,不斷提升“中陽山寶”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

  今年,全縣木耳種植5320萬(wan) 棒,預計產(chan) 量530萬(wan) 斤,產(chan) 值可達1.6億(yi) 元,可帶動菌棒廠、采摘園、銷售等上下遊產(chan) 業(ye) 實現產(chan) 值5億(yi) 元。

  中陽木耳的品牌建設之路,正是我省積極打造“特”“優(you) ”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的一個(ge) 縮影。

  旱作源於(yu) 特色,有機孕育晉品。山西地處幹旱半幹旱地區,山多地少、水資源匱乏,這樣的地理環境決(jue) 定了必須抓特色農(nong) 業(ye) 、旱作農(nong) 業(ye) ,發展小而精、特而優(you) 的區域特色產(chan) 業(ye) 。目前,全省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176個(ge) ,居全國第四;“五寨馬鈴薯”等7個(ge) 產(chan) 品實施2022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保護工程;全省127個(ge) “特”“優(you) ”農(nong) 產(chan) 品入選全國名特優(you) 新農(nong) 產(chan) 品名錄。

  一顆小蘋果,改變著大寧縣“三川十塬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的舊模樣,成為(wei) 承載果農(nong) 增收的“致富果”。

  秋季裏,在大寧縣曲峨鎮白村一帶,百畝(mu) 蘋果示範園裏煞是熱鬧:果農(nong) 們(men) 正忙著摘袋,一顆顆色澤誘人的果實沐浴著秋陽,散發出股股清香。

  “今年進入盛果期,收成預計能比去年翻三倍,收入相當可觀。”白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馮(feng) 元明喜悅之情溢於(yu) 言表。

  大寧縣地處呂梁山脈南端,域內(nei) 土壤疏鬆、光照充足、海拔高、溫差大,種植蘋果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近年來,當地立足綠色生態優(you) 勢,在科技引領、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品牌塑造上下功夫,探索出一條果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據了解,在“十四五”期間,全縣“寧脆”蘋果種植麵積將突破5萬(wan) 畝(mu) ,實現人均一畝(mu) 。

  在我省,特色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的新動能。

  眼下,正是陽城縣寺頭鄉(xiang) 忙著采桑葉、喂蠶、收獲鮮繭的時節,企業(ye) 收購點和加工車間忙著接收訂單,並為(wei) 客商趕製訂單產(chan) 品。

  近年來,素有“華北蠶桑第一鄉(xiang) ”美譽的寺頭鄉(xiang) 以市場為(wei) 導向,注重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采取“龍頭企業(ye) +公司+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的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蠶桑產(chan) 業(ye) ,帶動農(nong) 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增收,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目前,全鄉(xiang) 優(you) 質桑園麵積達7000畝(mu) ,1600多戶農(nong) 民從(cong) 事養(yang) 蠶生產(chan) ,建設養(yang) 蠶大棚300多棟,農(nong) 民人均養(yang) 蠶年收入1萬(wan) 元。

  做足管控文章,讓品牌更“綠”

  光熱資源豐(feng) 富、晝夜溫差大等自然條件,為(wei) 興(xing) 縣培育優(you) 質雜糧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

  如何依托資源優(you) 勢,走出獨具特色的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之路?建設綠色穀子基地、推廣有機旱作新技術、創建種子繁育基地、打造種業(ye) 創新平台……近年來,興(xing) 縣“咬定”富民目標,堅持做好小雜糧這篇“大文章”。

  從(cong) 提供優(you) 種、做好農(nong) 藥化肥等投入品的監管,到實施標準化生產(chan) ,再到建立質量可追溯係統,興(xing) 縣將綠色健康貫穿雜糧生產(chan) 全過程,擦亮“興(xing) 縣雜糧中國好糧”品牌。2022年,全縣雜糧種植麵積突破40萬(wan) 畝(mu) ,雜糧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達10.24億(yi) 元,雜糧收入占農(nong) 民種糧收入的83%、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

  提升農(nong) 業(ye) 品牌競爭(zheng) 力,品質是根基。近年來,我省持續強化質量管控,推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農(nong) 產(chan) 品兩(liang) 個(ge) “三品一標”協同發展,強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過程管控,建立完善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ti) 係,到2025年全省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將穩定在98%以上。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省綠色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有效數達到1938個(ge) ,同比增長17%,增速居全國前列。

  秋風送爽,行走在靈丘縣的鄉(xiang) 野田間,處處透著生機和希望。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條重要途徑。2013年,靈丘縣把有機農(nong) 業(ye) 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的支柱產(chan) 業(ye) ,以車河社區為(wei) 試點,探索特色農(nong) 業(ye) 發展新路。目前,車河已基本形成了“產(chan) 儲(chu) 加銷”的特色農(nong) 業(ye) 一體(ti) 化產(chan) 業(ye) 鏈,村裏人實現了靠“鏈”就業(ye) 、“鏈”上增收。

  下車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王春透露,種出好糧、好蔬菜的秘訣很簡單:有好的水源和土壤,並且全程避免使用農(nong) 藥和化肥。

  有機農(nong) 業(ye) 的發展壯大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給當地帶來了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2013年到2022年,車河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總值由30萬(wan) 元升至500萬(wan) 元,人均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21500元。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有機食品生產(chan) 基地3萬(wan) 畝(mu) ,有機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達5億(yi) 元。

  發展“特”“優(you) ”農(nong) 業(ye) ,離不開科技支撐。

  “這個(ge) 大棚裏,是新研發的16個(ge) 西紅柿品種,大家隨便嚐。”在陽高縣龍泉鎮東(dong) 關(guan) 村迎春蔬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基地,負責人王學斌向客人介紹他的新品種“甜脆脆”。

  在發展西紅柿“特”“優(you) ”戰略中,陽高縣通過政府推動、項目促動、金融帶動、科技聯動、市場拉動“五環聯動”,建車間、引企業(ye) 、樹品牌、拓市場、促銷售,初步形成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發展產(chan) 業(ye) 鏈條。按照部署,2023年,全縣西紅柿種植麵積將突破1萬(wan) 畝(mu) ,總產(chan) 量突破6萬(wan) 噸,全產(chan) 業(ye) 鏈總產(chan) 值達到3億(yi) 元。

  同時,依托西紅柿產(chan) 業(ye) 相對集中、經濟規模較大、專(zhuan) 業(ye) 化配套協作程度較高的鄉(xiang) 鎮,申報創建省級西紅柿專(zhuan) 業(ye) 鎮,全方位推動西紅柿產(chan) 業(ye) 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創新營銷策略,讓品牌更“亮”

  黃花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大同市的一張靚麗(li) 產(chan) 業(ye) 名片。

  如何讓名片更“亮”?以黃花為(wei) 媒,大同連續多年舉(ju) 辦黃花豐(feng) 收月活動,邀海內(nei) 外朋友相約大同、走進大同,欣賞黃花美景,品鑒黃花佳肴,繁榮黃花文化,共話黃花產(chan) 業(ye) 未來。

  莫道農(nong) 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大同市不斷升級黃花產(chan) 業(ye) 發展,在種植上更加精細、在加工上更加精深;同時,發揮黃花的品牌效應,帶動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力。

  如今,“小黃花”已成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致富花”。目前,全市黃花種植麵積已穩定在26.5萬(wan) 畝(mu) 左右,總產(chan) 量達到18.4萬(wan) 噸;黃花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已由2020年的18.4億(yi) 元增加到2022年的超40億(yi) 元,產(chan) 業(ye) 質量明顯提升。

  創新營銷是品牌塑造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我省以線上線下各類平台為(wei) 抓手,不斷拓寬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渠道,擦亮“晉字號”招牌。

  ——打造對外橋頭堡。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前沿消費市場,依托省政府駐地辦事處,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分別建立山西特優(you) 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中心,推動更多農(nong) 產(chan) 品融合國內(nei) 大循環中高端。

  ——搭建產(chan) 銷大平台。線上與(yu) 京東(dong) 聯合舉(ju) 辦“有機旱作·晉品”金秋消費季活動,匯聚全平台31家山西各地官方特產(chan) 館和1000家山西農(nong) 業(ye) 品牌旗艦店,在雙十一、雙十二等時間節點持續舉(ju) 辦促銷活動;組織我省農(nong) 產(chan) 品參加全國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博覽會(hui) 等綜合性展會(hui) 。

  9月2日,“曲沃果蔬+預製菜”走進大灣區招商推介會(hui) 在廣州市舉(ju) 辦,旨在進一步拓寬外貿發展空間、搶跑農(nong) 產(chan) 品出海賽道。

  南林交大蒜、迷你蘋果……在推介會(hui) 上的特色美食品鑒環節,當地農(nong) 品贏得了與(yu) 會(hui) 人員的稱讚。

  “曲沃縣立足全縣蔬菜、水果、藥材等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將小麥、玉米、蘋果、黃瓜、辣椒等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晉字號農(nong) 產(chan) 品導入預製菜產(chan) 業(ye) 鏈,助推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曲沃縣副縣長樊奇選說,將持續實施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和“菜籃子”基地提質增量工程,提升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

  借助網絡,讓武鄉(xiang) 小米“闖”出新天地。

  “我的小米不愁賣。”50歲的韓登科是武鄉(xiang) 縣種糧大戶標兵、網紅電商。他說,這幾年小米訂單越來越多,帶動了周邊30多個(ge) 自然村,500餘(yu) 戶農(nong) 戶增收。

  武鄉(xiang) 縣具有種植小米的獨特地理優(you) 勢。近年來,借力山西小米省級區域公共品牌的契機,著力打造“小米加步槍,好米在武鄉(xiang) ”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公司+基地+農(nong) 戶+標準化+品牌”的產(chan) 業(ye) 化經營模式,推動小米生產(chan) 向集約型、效益型、規範化、品牌化發展。統計顯示,近年來,全縣穀子種植規模穩定在10萬(wan) 畝(mu) 左右,年均總產(chan) 量2萬(wan) 噸左右。

  在銷售商渠道建設上,緊緊抓住國家鼓勵發展“互聯網+”的大好機遇,利用已經成熟的京東(dong) 、淘寶、天貓等電商平台,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促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與(yu) 電子商務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目前,與(yu) 電商平台合作建成電商服務和收購網點覆蓋75個(ge) 行政村。

  融入文化元素,讓品牌更“厚”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玉露飄香時。

  9月16日,2023年隰縣玉露香梨采摘季活動盛裝啟幕,省內(nei) 外的客商、梨果專(zhuan) 家、網絡主播、生鮮果企業(ye) 和電商企業(ye) 代表齊聚一堂,采摘遊園、品鑒梨果、洽商合作、暢談發展。

  隰縣是“中國金梨之鄉(xiang) ”“中國酥梨之鄉(xiang) ”“中國玉露香梨原產(chan) 地”。近年來,當地在標準化、品質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有力地推動梨果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

  舉(ju) 辦玉露香梨采摘季,今年已是第七屆。今年聚焦梨果“種得好、儲(chu) 得好、賣得好”。目前,全縣玉露香梨種植麵積已發展到23萬(wan) 畝(mu) ,品牌價(jia) 值達87.43億(yi) 元,規模、產(chan) 量、美譽度均居全國第一。今年梨果產(chan) 量預計達3500萬(wan) 公斤,產(chan) 值2.6億(yi) 元。

  一部山西農(nong) 耕文明史就是一部旱作文明史、一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發展史。神農(nong) 嚐百草、舜耕曆山、嫘祖養(yang) 蠶、後稷稼穡發生在山西,通過挖掘融入文化元素,一些農(nong) 產(chan) 品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zheng) 力。

  一提起山西,人們(men) 就會(hui) 想到老陳醋。

  山西有著3000多年製醋史。顆粒飽滿的高粱,在工人師傅們(men) 手中,經曆“蒸、酵、熏、淋、陳”5步、82道工序,少則一年,多則10年甚至更久,方能釀成“酸、香、綿、甜、鮮”回味無窮的山西老陳醋。

  為(wei) 全麵展示山西老陳醋傳(chuan) 統生產(chan) 技藝和曆史文化內(nei) 涵,山西老陳醋集團創立了這一工業(ye) 旅遊項目。今年上半年,東(dong) 湖醋園累計接待遊客10萬(wan) 人次。

  今年暑期,東(dong) 湖醋園內(nei) 遊人如織。“賣醋的同時賣文化,讓產(chan) 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對醋文化和品牌的宣傳(chuan) 作用巨大。”東(dong) 湖醋園旅遊部負責人連佳說。

  近年來,山西老陳醋也逐漸走出國門,將中國醋文化帶到了國外。目前,山西老陳醋已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ya) 、日本等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文化賦能,讓品牌打造增添“時尚味”。

  一顆土豆蘊藏著多少力量?在嵐縣,借土豆花開旅遊項目之機,從(cong) 觀賞土豆花到品嚐土豆宴,從(cong) 遊覽山川美景到餐飲、酒店,再到婚紗攝影、影視劇拍攝,形成了“賞遊吃住購”一條龍旅遊服務的模式,繪出土豆富民新圖景。

  “土豆花兒(er) 開,花海掩村寨。漫山遍野的土豆花,亮出了大農(nong) 業(ye) 新風采。鋪天蓋地的土豆花,捧出了山裏人的情和愛……”民歌《土豆花兒(er) 開》唱出了嵐縣高質量發展土豆產(chan) 業(ye) 的新風貌。

  在馬鈴薯產(chan) 業(ye) 發展中,嵐縣抓種質源頭,擴品種繁育,延產(chan) 業(ye) 鏈條,創美食美景,塑文旅名片,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多產(chan) 業(ye) 融合的特色全產(chan) 業(ye) 鏈模式。目前,全縣土豆種植麵積30萬(wan) 畝(mu) ,帶動種植、加工、文旅、餐飲等產(chan) 業(ye) ,涵蓋了全縣大約80%的勞動人口,形成了近15億(yi) 元的產(chan) 業(ye) 規模。(記者趙建軍(jun)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