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入選“中國十大科幻城市”, “科幻蘇軍”如何發力?
10月21日下午,高校科幻平台青年科幻實驗室聯合深圳科學與(yu) 幻想成長基金在世界科幻大會(hui) 上發布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告階段性成果,其中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南京、重慶、廣州、武漢、西安、杭州共同入選中國十大科幻城市。
項目團隊圍繞科幻創意生態、科幻產(chan) 業(ye) 發展、科幻文化傳(chuan) 播、科幻賦能能力等4個(ge) 一級指標,資本環境、文化環境、政策支持、產(chan) 業(ye) 投入、產(chan) 業(ye) 產(chan) 出等11個(ge) 二級指標,科幻活動數量、科幻作家數量、科幻企業(ye) 數量、科幻遊戲關(guan) 注度、科幻信息關(guan) 注度、科幻粉絲(si) 占比、科幻電影票房等32個(ge) 三級指標構建了較為(wei) 科學客觀的科幻城市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並邀請十餘(yu) 位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學者為(wei) 指標提供賦分參考。
深圳科學與(yu) 幻想成長基金首席研究員三豐(feng) 在代表項目團隊發布報告時表示,“我們(men) 認為(wei) ,一個(ge) 真正科幻的城市,應該具有的特征包括:擁有良好的文化創意生態基礎,擁有深厚的科幻文化底蘊和較高水平的科幻認知水平、擁有較為(wei) 發達的科幻產(chan) 業(ye) ,以及擁有科幻融合教育、文旅、科技創新等領域發展的能力。”
此次舉(ju) 辦世界科幻大會(hui) 的成都為(wei) “科幻之城”帶來一定參照意義(yi) 。據《2023中國科幻產(chan) 業(ye) 報告》,2022年中國科幻產(chan) 業(ye) 總營收877.5億(yi) 元,而成都科幻產(chan) 業(ye) 也以200.18億(yi) 元的規模占據了全國科幻產(chan) 業(ye) 的近四分之一的位置,穩居中國城市科幻產(chan) 業(ye) 發展第一陣營。同時,據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在世界科幻大會(hui) 現場發布的《2023中國成都科幻產(chan) 業(ye) 報告》顯示,2018年至2022年成都科幻產(chan) 業(ye) 總營收為(wei) 1276.32億(yi) 元,年均增長率達19.11%,遠高於(yu) 全國5.77%的增速。
近年來,成都科幻產(chan) 業(ye) 以科幻文學內(nei) 容創作為(wei) 中心,圍繞遊戲、影視、衍生品、文旅、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其中成都科幻文學產(chan) 業(ye) 以《科幻世界》、八光分等機構為(wei) 代表位列全國第一梯隊,形成了以圖書(shu) 出版為(wei) 基礎,以“獎項、會(hui) 議、展覽”為(wei) 渠道帶動了科幻文學產(chan) 業(ye) 發展新模式,同時也吸引了全球以喬(qiao) 治·馬丁、尼爾·蓋曼、羅伯特·索耶、小鬆左京等一批優(you) 秀科幻作家作品在成都出版發行。未來,成都將憑借世界科幻大會(hui) 召開的契機,以建設麵向未來的現代化科幻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主線,以產(chan) 業(ye) 建圈強鏈為(wei) 牽引,以推動科幻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帷幕的,以打造科幻產(chan) 業(ye) 落地轉化載體(ti) 平台為(wei) 重點發力方向。
2019年南京先後入選世界文學之都和中國十大科幻之城,從(cong) 文學之都到科幻之城,江蘇省已經具備科普科幻產(chan) 業(ye) 發展的土壤,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發達的科技教育、活躍的創新能力以及一支優(you) 秀的科普科幻創作隊伍。
“科幻小說要實現一定轉化,形成一係列開發。科幻不與(yu) 產(chan) 業(ye) 聯動,不與(yu) 文化發展結合,比如與(yu) 文旅結合打造科幻產(chan) 業(ye) 園,就會(hui) 流於(yu) 小圈子。”南京工業(ye) 大學副教授,江蘇省科普作協科幻專(zhuan) 委會(hui) 主任付昌義(yi) 表示,從(cong) 文學之都到科幻之城,江蘇科幻氛圍也日趨濃厚,科普科幻產(chan) 業(ye) 也迅速蓬勃發展。江蘇科幻一直底蘊深厚,既有蕭建亨、程嘉梓等老一輩科幻作家,也有獲得過紫金山文學獎的吳楚、獲得過全國優(you) 秀科普作品獎的魯超、獲得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yun) 獎的墨熊、索何夫、白賁等,江蘇科幻也逐漸顯出科幻蘇軍(jun) 的品牌效應。
科普創作的營養(yang) 和精髓主要來自科研成果,科研的水平決(jue) 定著科普創作的水平和社會(hui) 影響。科幻產(chan) 業(ye) 發展至今,從(cong) 出版創作、影視動畫、文創遊戲、教育等產(chan) 業(ye) 為(wei) 科幻服務的形式,向科幻為(wei) 影視、教育、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未來科技產(chan) 業(ye) 服務的產(chan) 業(ye) 模式轉變。
此外,在更多學校繼續建設科普科幻教育基地,提升中小學生素質及想象力和好奇心,發掘培育更多科普科幻創作人才。在中小學引進科學教育,用科幻講好科學教育故事,科幻的想象力將引導和激活青少年的創新能力,以趣味科普科教培養(yang) 科學精神,以文化自信和科技力量開拓創新。
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