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京蒙協作“組團式”幫扶 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發布時間:2023-10-24 10:59: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術後有沒有不舒服?飲食正常嗎?”近日,在紮賚特旗人民醫院的病房裏,麵對剛做完腎囊腫手術的七旬患者,主任醫師張文正在耐心詢問著。

  這名患者家住興(xing) 安盟紮賚特旗。早在5年前,他就檢查出腎囊腫,隨著囊腫逐漸增大,如今已經到了需要手術治療的階段。患者家屬認為(wei) ,做手術得去大城市,對本旗縣的醫院不放心。選擇附近市裏的醫院還是北京的醫院治療?患者一家猶豫不決(jue) 。

  京蒙醫療協作給了這位患者一個(ge) 新的選擇。

  2022年7月,北京豐(feng) 台醫院選派5名專(zhuan) 家組成醫療幫扶隊,“組團式”幫扶紮賚特旗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張文就是其中一員。張文詳細了解病情後,給患者吃了一顆“定心丸”——這個(ge) 手術在家門口的醫院就能做!患者家屬說,通過與(yu) 張文醫生的溝通,他們(men) 了解到本地醫院設備很好,並且手術全程在張文指導下完成,這才打消了他們(men) 的顧慮。“手術完成的很順利。患者做的是微創手術,創口小,恢複快,術後當天他就能下地活動了。”張文說道。

  截至目前,張文和醫療幫扶隊的醫生們(men) 共開展手術61例,累計開展診療8000人次,疑難病例討論202例,會(hui) 診145次,惠及群眾(zhong) 近萬(wan) 人次。

  “醫療幫扶隊醫生們(men) 的工作得到我院醫務人員及患者的一致好評。”紮賚特旗人民醫院泌尿外科醫生高峰說,“聽說北京的名醫來了,很多患者都慕名前來,做微創手術的患者也比以前多了。對於(yu) 我們(men) 外科醫生來說,跟著老師們(men) 一起做手術,能對疾病診療有全麵、深入的理解,手術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過硬的醫療技術是科室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隻有醫護人員診治能力提高了,才能夠將患者留下。因此,我們(men) 將醫療技術水平提升作為(wei) 幫扶的重要任務。”張文表示。

  幫扶期間,幫扶團隊通過“傳(chuan) 、幫、帶、教”,毫無保留地從(cong) 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科室管理等多方麵對紮賚特旗人民醫院提供了幫扶。一年多來,紮賚特旗人民醫院新開設了呼吸科、中醫康複科、介入科和急症監護病房。

  這隻是紮賚特旗京蒙醫療協作的一個(ge) 縮影。自2018年以來,北京市豐(feng) 台區每年都會(hui) 組織區內(nei) 多家醫院,“一對一”結對幫扶紮賚特旗當地醫院。跨越千裏,醫療幫扶隊把先進的診療技術和管理理念“移栽”到了紮賚特旗。

  然而如何讓其“成活”並且能夠“茁壯生長”?變“輸血”為(wei) “造血”,為(wei) 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

  2022年,豐(feng) 台區共派出24名醫學專(zhuan) 家幫扶紮賚特旗。在他們(men) 之中,除了像張文一樣的專(zhuan) 科醫生,也有多名經驗豐(feng) 富的全科醫生。

  “紮賚特旗鄉(xiang) 鎮衛生院基層醫療人員技術薄弱,慢病管理和治療方麵經驗不足,而且群眾(zhong) 的健康意識也不強。”紮賚特旗衛健委基層衛生股股長李曉慧介紹說。

  針對於(yu) 此,全科醫學專(zhuan) 家們(men) 入駐紮賚特旗基層鄉(xiang) 鎮衛生院及社區中心,根據不同受援單位具體(ti) 需求,量身製定幫扶計劃並開展“沉浸式”醫療幫扶。此外,還多次開展義(yi) 診,進行健康宣教,強化群眾(zhong) 的健康意識。

  診治病人、開展臨(lin) 床授課、進行教學查房、討論疑難病例、對當地醫務人員開展培訓、開拓新技術與(yu) 新療法……2022年醫療幫扶團隊在紮賚特旗各鄉(xiang) 鎮衛生院開展培訓49次,培訓當地衛生院醫師及村醫383人次。

  “2022年,我被派往北京民航總醫院進行跟崗培訓,收獲很大。”高峰說。紮賚特旗衛健委副主任王玉剛介紹,紮賚特旗各醫療機構每年都會(hui) 選派醫療技術人員到北京跟崗培訓,北京各接收醫院則會(hui) 依據跟崗培訓人員的不同情況,為(wei) 其製定個(ge) 性化培訓方案。經過1—6個(ge) 月的學習(xi) ,學員們(men) 將北京的好技術、好經驗帶回紮賚特旗。

  健康的體(ti) 魄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推動優(you) 質醫療資源下沉擴容,京蒙醫療協作讓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得到了提升。“十四五”以來,北京共派出186名醫學專(zhuan) 家幫扶內(nei) 蒙古43個(ge) 旗縣醫院,完成手術1295台,開展新技術104個(ge) 、新項目79個(ge) 。“京蒙醫療協作能夠有效彌補醫療短板,整體(ti) 提升內(nei) 蒙古醫療機構服務百姓健康的能力和水平,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提供連續、優(you) 質、方便、高效的醫療服務,對解決(jue)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意義(yi) 重大。”自治區衛健委醫政處副處長康帥說。(見習(xi) 記者 方圓)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