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張笑臉,災後重建的三個暖心故事
再次行走在洪水掠過的村落,三張笑臉令人印象深刻。
武清區黃花店鎮甄營村,在自家剛建好的蔬菜大棚下,王紅梅笑得開心。兩(liang) 個(ge) 月前,洪水衝(chong) 垮了王紅梅家磚泥結構的老舊大棚。兩(liang) 個(ge) 月後,鋼骨架大棚不僅(jin) 為(wei) 蔬菜生長提供了暖室,還為(wei) 王紅梅一家撐起了希望。
西青區辛口鎮水高莊村,看著幾輛機械同時在田裏作業(ye) ,高國亮笑得安心。種了二十多年地的高國亮頭一次經曆這麽(me) 大的天災,但看到冬小麥種子撒進大田的那一刻,心裏倍感踏實。
靜海區台頭鎮勝利村,聽著雞場接連不斷的雞鳴聲,楊炳泉笑得舒心。這些天,找楊炳泉訂購雞蛋的電話響個(ge) 不停,他快速算了一筆賬,此前洪水造成的損失,兩(liang) 個(ge) 月就能賺回來。
時間的指針撥回至8月1日,天津市將防洪Ⅲ級應急響應升級為(wei) 防洪Ⅰ級應急響應,全市進入抗洪時間。那一天,這三人的臉上陰雲(yun) 密布。未來咋辦?他們(men) 腦子裏畫著大大的問號。如今,生活漸回正軌,這三人臉上的笑容就是麵對未來最好的答案。
“蓋大棚的錢不用愁了!”
“這個(ge) 就是我家的棚,你看多結實!”順著王紅梅手指的方向望去,秋日暖陽下,不遠處一個(ge) 嶄新的鋼骨架結構蔬菜大棚閃閃發光。棚裏,剛剛栽種3天的芹菜秧正冒著一簇簇綠意,奮力生長。
棚、秧都是新的,這些天,王紅梅臉上總是笑盈盈。
10月18日一大早,王紅梅就和其他11戶村民來到村委會(hui) ,在村、鎮和銀行三方幫助下,填了申請貸款的單子,“蓋大棚的錢不用愁了!”今年8月初,洪水衝(chong) 垮了王紅梅家裏的3個(ge) 大棚。當時,棚裏的菜馬上就能摘下來賣錢了,王紅梅心疼得直抹眼淚。
王紅梅今年正好40歲,從(cong) 小在永定河邊長大,父輩們(men) 從(cong) 解放後就開始鼓搗大棚。用王紅梅的話來說,棚是一大家子的生存工具,沒有棚,冬天什麽(me) 也幹不了。“菜下來我們(men) 就賣錢,然後再把錢投到下一季的菜裏,就這樣一年趕一年,手裏存不下多少錢,可建棚又需要一大筆錢。”那些天,在安置點的王紅梅每天都在琢磨回家後怎麽(me) 籌措資金,跟誰開這個(ge) 口。
從(cong) 洪水來的那天起,身為(wei) 武清區黃花店鎮甄營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的楊誌明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怎麽(me) 把村裏被洪水衝(chong) 垮的1350個(ge) 大棚重新建起來?這個(ge) 問題每天都在他的腦海裏盤旋。“我們(men) 和鎮政府一起,前後與(yu) 銀行接洽了好幾次,找天津農(nong) 業(ye) 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給大家做擔保,為(wei) 受災村民省去後顧之憂。”楊誌明介紹,村裏還從(cong) 山東(dong) 請來了技術老師,輔導菜農(nong) 改變種植模式,爭(zheng) 取種一些價(jia) 格高的蔬菜,多賣些錢。
“我們(men) 簡化了貸款審批手續,大概十天左右就能批下來。”天津農(nong) 商銀行武清黃花店支行客戶經理潘廣忠將貸款申請單捋齊,小心翼翼地裝進文件袋中——12戶村民申請的180多萬(wan) 元貸款資料全在這裏,他不敢有絲(si) 毫差錯。這180萬(wan) 元貸款中,有王紅梅的21萬(wan) 元。
黃花店鎮農(nong) 業(ye) 服務中心楊健介紹,之前被洪水衝(chong) 垮的是已有30年曆史的磚泥結構老舊大棚,鎮政府鼓勵受災村民建抗洪能力更強、不妨礙行洪的鋼骨架大棚,驗收合格後每畝(mu) 地給予3萬(wan) 元補貼。今年年底前,黃花店鎮將建成350個(ge) 鋼骨架大棚,王紅梅的3個(ge) 大棚正在其中。
王紅梅說,自己現在不用想別的,專(zhuan) 心種好這一季的芹菜,正好趕上春節前後成熟,能賣個(ge) 好價(jia) 錢。“芹菜摘完了,再種西紅柿,這麽(me) 好的棚,咱可不能讓地閑著!”
“種子種下去心裏踏實!”
正值農(nong) 忙時節,站在西青區辛口鎮水高莊村村口遠遠望去,大型播種機穿梭往複,轟鳴聲不絕於(yu) 耳。走進田間,一粒粒灰白相間的化肥顆粒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麵,腳感非常鬆軟。
拎起一袋“津農(nong) 6號”冬小麥種子,麻利地倒入排種器,再撒上一層殺菌劑,將二者充分攪拌,調節好輸種管……在該村位於(yu) 京滬高速下方的一片大田中,農(nong) 耕手趁著到地頭兒(er) 裝種子的間隙,“咕咚咕咚”喝了幾口水,又馬上跳上播種機,發動馬達、放下滾軸,動作一氣嗬成,播種機“突突突”地向大田的另一端開去。
“我一米八七的身高,洪水來的時候,我如果還站在這兒(er) ,你連我頭發都看不見。”高國亮一邊望著農(nong) 耕手播種,一邊向記者比劃著當時洪水的高度。
高國亮是水高莊村有名的種地大戶,今年他一共種了2000多畝(mu) 地,腳下踩著的這片冬小麥大田有400畝(mu) 。“這片地是全村最窪的地,這兩(liang) 天大田裏的水才退幹淨,趕緊把冬小麥種上。”今年,高國亮的冬小麥播種時間比往年晚了一個(ge) 星期,“但好在今年冷得晚,你看,老天爺也不是一直‘冷酷無情’。”種了二十多年地的高國亮經曆過不少風浪,言語間滿是樂(le) 觀。
三台機械同時作業(ye) ,這400畝(mu) 冬小麥3天就可以播種完畢。“過些天,種子發芽澆上冬水,到開春再施肥打藥,明年6月份這片冬小麥就熟了。”高國亮說,雖然洪水來時魚池裏的魚都跑了,3000多隻鵝也全部受災,但是眼前的這片冬小麥給了自己希望,“看著種子種下去了,心裏踏實。”
高國亮的一句“心裏踏實”源自政府層麵的持續努力。
“下一步我們(men) 將盯緊受災區域,持續加力推進冬小麥種植工作,同時,做好受災田塊晚播小麥冬前田間管理,加強病蟲害防控。”天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相關(guan) 負責人說,此外,還將指導基層修繕因災受損高標準農(nong) 田各項基礎設施,對中度以上損毀的農(nong) 田按照高標準農(nong) 田標準進行修複建設,增強農(nong) 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
據介紹,天津市永定河泛區和東(dong) 澱蓄滯受災地塊中常年種植冬小麥區域共4.3萬(wan) 畝(mu) ,受政策拉動影響,今冬明春計劃種植5.34萬(wan) 畝(mu) 。截至10月19日,受災區域冬小麥已種植3.8萬(wan) 畝(mu) 。剩餘(yu) 地塊正在抓緊開展曬地散墒、土地耕整等農(nong) 事操作,視土壤墒情情況開展播種工作。
“虧(kui) 的錢兩(liang) 個(ge) 月就能賺回來!”
集市人群熙熙攘攘、叫賣吆喝此起彼伏……在洪水退去兩(liang) 個(ge) 月後,大清河畔恢複了往日的熱鬧,街頭巷尾升騰著熟悉的煙火氣。
沿著革命橋北堤西側(ce) 驅車一公裏,一下車就能聽見陣陣“咯咯咯”的雞鳴聲,這裏是靜海區台頭鎮勝利村村民楊炳泉的家。中午時分,60歲的楊炳泉拎著剛從(cong) 雞場撿出來的兩(liang) 大桶新鮮雞蛋,深深的笑容將眼角皺紋拉得老長,“這兩(liang) 天雞終於(yu) 又開始下蛋了,找我買(mai) 雞蛋的電話一會(hui) 一個(ge) !”
楊炳泉告訴記者,眼前的這批蛋雞是今年4月份開始養(yang) 的,7月底剛開始下蛋,沒想到洪水來了。“蛋雞生長到500天後產(chan) 蛋能力開始下降,我這批雞當時才150天,正值青壯年,我哪舍得處理掉?”人可以轉移到安置點,雞咋辦?楊炳泉焦慮得整宿睡不著覺。
就在這個(ge) 時候,勝利村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馬曉凱找到楊炳泉,“楊伯,您放心去安置點吧,雞我替您看管好。”馬曉凱是95後,從(cong) 來沒有過養(yang) 雞經驗,在“守村”的近20天裏,他視頻連線楊炳泉,一點一點地學習(xi) 。
一天,在給雞喂水的時候,細心的馬曉凱發現有幾隻雞的雞冠發黑,他趕緊給鎮上打電話協調,弄來了藥。幾天後,看到逐漸變紅的雞冠,馬曉凱懸著的心終於(yu) 放下了,“通過那些天的學習(xi) ,我得知雞一旦得病傳(chuan) 染特別快,村民把這3000來隻雞交給咱了,咱能不上心嗎?”
看著雞場裏的雞都還活著,回到安置點的楊炳泉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當時心裏已經做了最壞的準備,打算回家買(mai) 雞苗,沒想到雞還都好好的。”
經過兩(liang) 個(ge) 月的調理,雞場的雞開始長胖、下蛋。楊炳泉一邊將剛撿回來的雞蛋裝進箱子,一邊算著賬:12元一斤,一天80斤,洪水造成的幾萬(wan) 元損失,兩(liang) 個(ge) 月就能賺回來。
這些天,勝利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郝運全經常來到村民的家看一看,“我們(men) 村主業(ye) 就是農(nong) 業(ye) ,養(yang) 殖戶、農(nong) 戶都得關(guan) 心,我得盯著有啥補助,幫村民登記好。”
回程時,記者經過曾被洪水漫過的土路,除了掛在樹上早已風幹的水草記錄著當時洪水的高度,其他已一切如常。正如郝運全所說,村莊的名字叫“勝利”,現在大家的生活回歸到正常狀態,就是一種勝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