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南通海門區:頭雁引領富鄉親 村企聯建壯集體

發布時間:2023-10-25 10:28: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通過先富帶後富和村企聯建工程,當地持續在促進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村富裕上下功夫。作為(wei) 江蘇省首批農(nong) 業(ye) 現代化先行區,海門區連續三年在全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績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等次。當地是如何拓寬農(nong) 民增收渠道、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近日,記者在海門區進行了探訪。

  頭雁引領

  “不是師傅相助,30萬(wan) 元就要打水漂了。”陸永健是海門區四甲鎮二橋村村民,他口中的師傅是四甲鎮人大代表、當地蟹農(nong) 王光玉。8月,王光玉在走訪調研時發現,陸永健家的蟹塘裏大量藻類腐爛,螃蟹往岸上爬行,極可能引發螃蟹大量死亡的風險。

  王光玉仔細觀察後發現,這是肥水不當造成了富營養(yang) 化,水體(ti) 缺氧,螃蟹才到處亂(luan) 爬。他對症下藥:“清除多餘(yu) 水藻、增加水體(ti) 透明度、增氧。”“三天就見效了,險些血本無歸。”陸永健說,此前他就拜了王光玉為(wei) 師,近年來養(yang) 殖收益明顯提高了不少。

  2014年,王光玉和妻子回村創業(ye) ,在家門口養(yang) 起了大閘蟹。從(cong) 最初40畝(mu) 蟹塘試養(yang) ,到如今500畝(mu) 生態有機養(yang) 殖基地,夫妻倆(lia) 曆時9年苦心經營,打響了自己的品牌——光玉巴道,年均銷售額超3000萬(wan) 元。

  養(yang) 中學、學中養(yang) ,王光玉積累了養(yang) 殖大閘蟹的技術要點,成了小有名氣的“土專(zhuan) 家”。“有困難,找光玉”也成了當地蟹農(nong) 的“口頭禪”。這些年來,他們(men) 帶動了周邊近百戶村民增收致富。

  十多天前,常樂(le) 鎮中南村村民周健趕到王光玉家,進門就報喜:“師傅,母蟹終於(yu) 超過半斤了!”周健是養(yang) 蟹大戶,養(yang) 了90畝(mu) 塘蟹,從(cong) 沒像今年這樣收成好。王光玉為(wei) 他算了一筆賬,根據行情,今年每畝(mu) 可以比去年多增收4000元。

  近十年間,率先富起來的王光玉積極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除了技術幫扶,他還吸納了本地村民來養(yang) 殖場務工,固定工10多人,高峰期多達30多人。今年60歲的王瑞平就是其中一位。“我在這兒(er) 幹了9年,不但學到了一技之長,還通過務工增加了收入。”王瑞平說。

  近年來,海門區認定省級示範家庭農(nong) 場2家、區級示範家庭農(nong) 場30家,申報市級示範家庭農(nong) 場7家;評定區級示範合作社21家;培訓高素質農(nong) 民2558人。今年上半年,當地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4元、增量1098元,均位列南通市第一位。

  村企聯建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助力賦能,海門區推出“百企聯百村、共走振興(xing) 路”的村企聯建工程,二百多個(ge) 村居全部完成村企結對。

  時下,海門街道三南村“三翠梨園”基地喜迎豐(feng) 收季。占地230畝(mu) 的“三翠梨園”基地由海門區經開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yu) 三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同投資建設,采用“國有企業(ye) +村經濟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培育出了蘇翠一號、翠冠、秋月梨等多個(ge) 優(you) 質品種。記者從(cong) 三南村獲悉,今年梨園基地的產(chan) 值比去年增加了20%,村集體(ti) 經濟有望增加30萬(wan) 元。

  除了壯大村集體(ti) 經濟,村企聯建還一定程度上解決(jue) 了村民的家門口就業(ye) 問題。村民季淑珍說,村裏有了村企聯建基地後,她來到梨園做工,主要幫著采摘、分揀和包裝,每年可增收兩(liang) 三萬(wan) 元。

  “百企聯百村、共走振興(xing) 路”行動,旨在鼓勵引導企業(ye) 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推動工商資本、人才、技術“上山下鄉(xiang) ”,促進村企要素自由流動,為(wei) 農(nong) 業(ye) 轉型、農(nong) 村繁榮、農(nong) 民致富提供強大的動力,實現城鄉(xiang) 共同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助力。

  在海門滬海有色鑄造有限公司內(nei) ,四百多名員工中超過六成是本地村民。該公司總經理翟峰告訴記者,公司是新街村、聯同村村企聯建的企業(ye) 方,“作為(wei) 南通市人大代表,不僅(jin) 要辦好企業(ye) ,還要造福於(yu) 民,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一把柴、添一把火。”

  27歲的薑鈺鵬家住聯同村,從(cong) 機電學校畢業(ye) 後來到這裏工作,目前在公司從(cong) 事車間數控工作。“我隻是大專(zhuan) 學曆,出去找工作並不容易,在這裏卻可以學有所用。”薑鈺鵬對於(yu) 目前的收入也很滿意,“出了家門就是廠門,待遇也不錯,我還把表弟介紹進廠了。”

  “以前雨天一身泥、晴天都是灰,現在不但通行方便了,晚上還能出去散散步。”新街村村民翟春基望著家門口新近鋪好的兩(liang) 公裏水泥路說。近年來,翟峰自掏腰包,修建村級道路,改善當地中小學、幼兒(er) 園的辦學條件,改善敬老院的生活條件等。截至目前,他捐助的資金已超過600萬(wan) 元。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