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劇已從小眾走向千家萬戶
作者:馮(feng) 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主席)
當舞劇《絲(si) 路花雨》1979年在北京橫空出世時,人們(men) 驚訝於(yu) 劇中經典的戲劇性衝(chong) 突設計和“S”形三道彎式舞蹈動作的魅力。其後的四十多年間,中國當代舞劇創作突飛猛進,經過了舞蹈家們(men) 的深耕細作和長期積累,終於(yu) 讓舞劇藝術從(cong) “小眾(zhong) ”走向“千家萬(wan) 戶”。
特別值得關(guan) 注的是近年來一些舞劇成為(wei) 舞台演出中的“爆款”。從(cong) 2013年起,舞劇《沙灣往事》開始創排、演出,至今十年間多輪巡演,足跡遍及60多個(ge) 城市。近300場的演出和平均超90%的上座率,讓該劇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feng) 收;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從(cong) 2019年正式公演,幾年時間,就突破了500場大關(guan) ,成為(wei) 一部人人誇讚的大火之作。2021年8月20日,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兩(liang) 年期間實現了三輪全國巡演,邁過了360場的關(guan) 鍵門檻,猛烈衝(chong) 擊著舞劇演出的新紀錄。其他一些火爆的舞劇,如《騎兵》《詠春》《五星出東(dong) 方》等,無不為(wei) 當代舞台藝術增添著斑斕的色彩。當下,《隻此青綠》實現了超過4個(ge) 億(yi) 的票房收入,還在中影集團的加持下拍攝了電影,準備在2024年春節檔上映。
中國當代舞劇爆紅的緣由,首先是舞劇藝術家們(men) 呼應時代之聲,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為(wei) 主要內(nei) 容載體(ti) ,創作出了一批激蕩人心的精品力作。《永不消逝的電波》深情讚頌革命信仰的偉(wei) 力,《草原英雄小姐妹》巧妙呼應著現實生活中獨生子女的成長,《隻此青綠》在當代急促而紛繁複雜的生活節奏裏凸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沉靜雅之美,《騎兵》歌頌著革命英雄主義(yi) 的慷慨激昂。舞劇藝術也呼應著觀眾(zhong) 的需求。當代中國年輕一代熱愛“國潮”,口誦經典,這種日益增長的愛國激情在舞劇《詠春》等展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劇作藝術空間裏找到了一個(ge) 痛快淋漓的出口,推動了票房火爆。在上述舞劇藝術時空裏,許許多多正在生活舞台中奮鬥的人們(men) 都能與(yu) 劇中人物達成感情共鳴。
其次是因為(wei) 當代中國舞者具有奮力攀登藝術高峰的精神。最令人鼓舞和值得書(shu) 寫(xie) 的是,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舞劇以成長姿態在華夏大地迅猛崛起,一批帶有鮮明中國文化底色和審美特性的優(you) 秀舞劇脫穎而出。虛實結合的敘事結構,心理導引的空間處理,精妙的線性化旋律化的人物動作主題,多變的舞台美術設計語言,充分展現個(ge) 性的影像視頻元素等,成為(wei) 中國舞劇藝術的“標配”,構成了與(yu) 世界舞劇藝術發展既有關(guan) 聯又截然不同的相貌和審美品格。
“中國式舞劇”已然登上世界舞台。《隻此青綠》的多層套環與(yu) 中華同心圓文化深刻關(guan) 聯;《絕對考驗》的時空轉換與(yu) 中國詩詞的比興(xing) 手法神韻相通;《朱自清》裏的夫妻臨(lin) 終訣別“枕頭雙人舞”超越了世界傳(chuan) 統舞劇的愛情雙人舞意涵而觸及中國人的生死觀;《運河》的舞台自由空間與(yu) 中華傳(chuan) 統美學之散點透視兩(liang) 相映照。這些作品,與(yu) 世界經典舞劇大不相同,個(ge) 性十足地用中國方式講述著中國故事,把“中國式舞劇”的概念以鮮明的審美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一次堂堂正正地書(shu) 寫(xie) 在當代中國劇場藝術的曆史冊(ce) 頁上,寫(xie) 入了世界舞劇文化曆史。
再次是文化市場大海漲潮,融媒體(ti) 等新生事物一浪高過一浪,讓中國舞劇乘勢啟航。十多年來,在國家多種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hui) 等各種資助推動下,再加上國家級別評獎之加持,中國文化市場獲得了發展良機。全國劇場院線布局宏大,“中演”“保利”等全國各級演出機構高速運營,這一切都為(wei) 中國當代舞劇發展提供了空前良好的舞台藝術業(ye) 態。根據北京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2017年北京市演出市場統計與(yu) 分析》報告,北京演出市場2017年共有舞蹈演出428場,比2016年上漲31.3%,票房總收入約0.77億(yi) 元,同比增長42.1%。到了2019年,北京舞蹈演出488場,同比再增8.4%;票房收入達1.19億(yi) 元,同比增長38.0%。
電視和網絡綜藝節目中的舞蹈類節目也帶動了舞劇熱,也為(wei) 舞蹈藝術的普及和明星舞者的誕生提供了巨大機遇。湖南衛視的《舞蹈風暴》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占據收視率和話題榜單的重要位置,使一批90後、00後舞者圈粉無數,中國舞劇表演的絕對主力軍(jun) 獲得廣泛認同。與(yu) 此對應,一代年輕舞劇觀眾(zhong) 已然成長起來。根據《2017中國IP產(chan) 業(ye) 年度報告》中引用的統計數據顯示,以2017年度為(wei) 基期,中國網民年齡結構裏,29歲及以下的人群占比高達52.2%。90後和00後的人口基數達到了3.3億(yi) ,成為(wei) 中國網民的中堅力量。及至2023年,這部分年輕用戶已經成為(wei) 當下文化產(chan) 業(ye) 的主流消費人群,更是當代劇場票房的主力。可喜的是,舞蹈粉絲(si) 不僅(jin) 因喜愛舞者而追星,更因為(wei) 喜愛作品而追劇,因為(wei) 藝術引起的共鳴共振而熱愛傳(chuan) 統文化。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民族舞劇《紅樓夢》,以黎星、李超等90後舞蹈演員為(wei) 核心的主創團隊高度關(guan) 注當代年輕人的審美視角,著力於(yu) 古典文學名著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揮現代劇場美學的力量,引起眾(zhong) 多90後、00後青年觀眾(zhong) 群體(ti) 熱烈追捧。該劇在24個(ge) 月裏巡演了17個(ge) 城市、20個(ge) 劇院,收獲了近17萬(wan) 名觀眾(zhong) 的稱讚,一路走來成績斐然,所到之處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其盛況令人難以置信。
思考中國舞劇的當下發展趨勢,總讓人想起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hui) 有時,直掛雲(yun) 帆濟滄海。中國舞劇的前路尚遠,卻非常令人鼓舞。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5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