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三季度數據解讀:升級類消費較快增長 政策提振效應持續顯現

發布時間:2023-10-27 09:50:00來源: 新華報業網

  鞏固經濟回升基礎,恢複和擴大消費被擺在優(you) 先位置。今年以來,江蘇消費市場加快恢複,前三季度,全省實現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33874.1億(yi) 元,同比增長7.1%。

  在這7.1%的增長中,餐飲消費、升級類消費、通訊器材、新能源車等貢獻了更多“增量”。觀察一線,記者發現在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消費明顯複蘇的同時,江蘇三季度消費市場還呈現出新趨勢:品質化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潮消費”為(wei) 市場打開了新空間、政策提振效應還在持續顯現……暖意融融的“消費年”正撲麵而來。

  需求釋放,“品質”不斷升級

  假期消費是觀察經濟活力的重要窗口,也是檢驗經濟複蘇成色的試金石。在過去不久的中秋、國慶“超級黃金周”期間,放眼江蘇各地,無論是高端米其林、黑珍珠餐廳,還是路邊特色小店無不熱氣騰騰,餐飲“熱力值”直線飆升:省商務廳重點監測的95家餐飲企業(ye) 營業(ye) 收入超2億(yi) 元,同比增長15.7%。

  “為(wei) 滿足黃金周期間,本地市民以及外地遊客的品質化餐飲需求,我們(men) 把獲過金鼎獎的菜品,千金鼎、清鹵大鵝等搭配進大眾(zhong) 點評套餐中,力求給消費者帶來實惠且特色化、品質化的菜肴。”南京精菜館相關(guan) 負責人強盛介紹,黃金周期間餐廳包間、大廳幾乎全滿,僅(jin) 套餐訂單就有近1000份。

  不僅(jin) 黃金周,今年以來,整個(ge) 消費市場中最先“暖”起來的就是餐飲。前三季度消費數據印證了市場感受:餐飲收入3508.2億(yi) 元,增長19%。“從(cong) 三季度起,省商務廳聯合各餐飲服務平台,進一步推廣首批‘江蘇味道’美食街區,同時推動平台市場化推選‘心動街區’‘必吃街區’等,以點帶麵持續引領餐飲消費擴麵擴容、提質升級。”省商務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餐飲消費與(yu) 文旅消費、商品零售消費等增長有密切的相關(guan) 性,而“吃喝”作為(wei) 剛需中的剛需,更是釋放消費力的“中心點”,餐飲消費“熱”起來,預示著信心與(yu) 活力正在加速回歸。

  不要“將就”,追求“講究”,成為(wei) 消費趨勢。前三季度,升級類消費增勢明顯:限額以上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2.4%,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增長22.3%,其中智能手機增長51.3%。

  國際金價(jia) 持續走高,讓消費者將“預算”瞄向了黃金珠寶市場,而黃金工藝、產(chan) 品結構的提升,更是掀起了時尚、精致的年輕消費新潮。“黃金消費群年齡已擴容到20歲左右的新生代,蘇州小姑娘戴金手鐲、金項鏈的越來越多。”蘇州人民商場主樓副總經理陳剛表示,在傳(chuan) 統消費中,金飾品基本是中老年人的“專(zhuan) 利”,但今年以來,年輕消費者比去年猛增30%。

  追求特色,“新潮”處處湧現

  需求牽引著消費者“走出門”,但從(cong) 長遠看,隻有拿出更多的“創意實招”才能撬動老百姓“花樣消費”的熱情。

  今年以來,江蘇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尋找發力點,以“特色”經濟為(wei) 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微醺”經濟、深夜食堂、夜間娛樂(le) 等應運而生,首發首店經濟、地攤經濟、直播經濟等共同形成了“五彩斑斕”的消費市場。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江蘇商品零售30365.9億(yi) 元,增長5.9%;與(yu) 此同時,新興(xing) 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前三季度,全省網上零售額9253.3億(yi) 元,同比增長13.8%。

  首店經濟成為(wei) 推動商業(ye) 模式創新、消費市場升級的新動能——

  最近,景楓中心首店連開:華東(dong) 首店MOF少女百貨;江蘇首店Lola Rose、俄士廚房、禧寵......吸引了眾(zhong) 多消費者湧入。“不單單是首店,更多是首發、首展、首演……要把所有的新發,多角度地進行包裝,形成口碑效應。”景楓相關(guan) 負責人認為(wei) ,未來的首店要從(cong) 單一的模式走向“首店+”的概念。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南京引入商業(ye) 品牌首店323家。其中,全球首店1家、亞(ya) 洲首店1家、中國首店6家、華東(dong) 及江蘇首店129家。引進國際優(you) 質品牌首店占比高於(yu) 全國兄弟城市,南京正在成為(wei) 一線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江蘇市場的首選地,新業(ye) 態、新品牌培育孵化的主戰場。

  新穎、有趣的服務零售內(nei) 容,正在成為(wei) 新的消費增長點——

  9月29日,揚州東(dong) 關(guan) 街道皮市街打造一場集穿古裝、猜燈謎、逛集市、賞歌舞為(wei) 一體(ti) 的古風奇妙遊活動,通過趣玩、市集、遊園等“沉浸式”體(ti) 驗,帶市民遊客體(ti) 驗特色非遺文化的同時,也激發了人們(men) “買(mai) 買(mai) 買(mai) ”的欲望。

  繼“特種兵旅遊”之後,“city walk(城市漫步)”受到年輕人的推崇。“我們(men) 特地找了一位南京人做city walk向導,一路打卡,深入了解當地本土景點、建築風格、曆史故事等,並收集靈感用於(yu) 創作中。”國慶假期,在魯迅美術學院上學的陳舒雅在南京進行一次3天的city walk之旅。雙節期間,南京市玄武區打造的city walk街區成為(wei) 城市“新寵”,融合了社交、遊覽、餐飲消費等多種元素,24小時“不打烊”,雙節假期前四天,街區營業(ye) 額就達到1700多萬(wan) 元,同比增長約28%,客流總量20多萬(wan) 人次。

  數字化,讓城市“小店”走到更多消費者的麵前——

  小店“數字升級”在連雲(yun) 港如火如荼地進行:商務部門聯合美團、餓了麽(me) 等電商平台,對小微商戶實施“零費率線上開店、零費率線上運營培訓、指定時段零費率傭(yong) 金”等鼓勵政策,降低商戶上線門檻以及運營、推廣費用。同時,加強小店經營者網店經營、直播經營培訓輔導,年內(nei) 對小店經營者“觸網”培訓5000人次。

  “加快激活消費增長的新動能,江蘇將重點抓好小店經濟和首店經濟,豐(feng) 富消費場景,激發市場活力。”省商務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積極籌備2023江蘇電商直播節,進一步激發網絡消費市場活力;同時發揮財政資金杠杆作用,分行業(ye) 、分類別更大力度組織開展新一輪的“銷售競賽季”活動。

  政策引領,“暖意”持續升溫

  “購物車”拉動基本盤,少不了政策引領。今年8月末,省政府正式發布《關(guan) 於(yu) 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若幹政策措施》,其中“提振和擴大消費”被擺在首要位置。江蘇各地市迅速跟進,紛紛打出促消費“組合拳”,拿出“真金白銀”,推出不少細化到具體(ti) 補貼金額的政策舉(ju) 措。

  圍繞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常州出台《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實施細則》,對在本地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給予2000—8000元不等的補貼。常州市商務局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處處長王孝忠介紹,截至三季度,常州累計發放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超1億(yi) 元,惠及2萬(wan) 餘(yu) 人次,帶動新能源汽車消費48.4億(yi) 元,全市新能源車滲透率達37%。

  政策“真金白銀”激發消費澎湃動能。“當前,徐州正在組織市場主體(ti) 開展促消費活動資金補貼申報工作。”徐州市商務局市場運行與(yu) 消費促進處處長王永知介紹,發揮省市商務發展資金引導作用,汽車銷售競賽安排資金300萬(wan) 元,補貼企業(ye) 促消費活動安排資金200萬(wan) 元,“總的來看,從(cong) 供給端減稅降費和促消費補貼,再到需求端擴大內(nei) 需和促進消費,政策正立體(ti) 、多層麵地為(wei) 穩增長提供有效支撐”。

  在落實“28條”政策的基礎上,淮安出台《進一步促進和擴大消費的若幹措施》,共計13條,包括穩定擴大汽車消費、培育農(nong) 村消費市場、豐(feng) 富餐飲消費、激發文旅消費潛力、營造體(ti) 育消費熱潮、促進合理住房消費、擴大養(yang) 老托育和健康服務、發展新業(ye) 態新模式、加快培育消費品牌、倡導綠色低碳消費、開展消費促進活動、完善消費基礎設施、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前三季度消費複蘇的良好態勢與(yu) 江蘇經濟的持續好轉、居民消費信心的不斷提振、一係列促消費政策的效果兌(dui) 現等因素密切相關(guan) 。”省委黨(dang) 校世界經濟與(yu) 政治教研部研究員王鬆觀察到一組相關(guan) 數據:中秋國慶假期,江蘇旅遊收入和接待旅遊人數分別排名全國第一和全國第二,南京、蘇州等成為(wei) 全國旅遊的熱門城市。在他看來,區域旅遊“熱度”與(yu) 商業(ye) “熱力值”具有相關(guan) 性,表明消費者對該區域的文旅業(ye) 態、消費環境認可度高,而旅遊業(ye) 的興(xing) 旺,也會(hui) 帶動區域經濟的活力度。

  消費數據增長進一步驗證了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保持消費增長勢頭,王鬆建議,下一步要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保持政策連續性,給廣大經營主體(ti) 以穩定預期和發展信心,促進投資擴張、就業(ye) 增加和居民收入提升;同時企業(ye) 要提供高質量的產(chan) 品和服務,創新消費場景,滿足江蘇居民高質量消費需求和高品質消費體(ti) 驗,“帶動四季度消費市場進一步回暖,進而拉動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王夢然 田墨池)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