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豐台建成首個地下電動自行車庫
原標題:豐(feng) 台建成首個(ge) 地下電動自行車庫
本報記者 孫穎
一邊是地上電動自行車占用公共空間停放,一邊是地下自行車庫大量閑置,如何破解這對兒(er) 難題?
在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豐(feng) 台區成壽寺街道下“先手棋”,在方莊南路18號院這一回遷小區探索出了一條地下自行車庫變身電動自行車庫的新路徑。
走進方莊南路18號院,樹木鬱鬱蔥蔥。10月初剛剛投用的地下電動自行車庫就在11號樓東(dong) 側(ce) ,一個(ge) 藍色的地下室入口,很是醒目。門楣掛著的牌子上寫(xie) 著“關(guan) 閉電源,禁止騎行” 8個(ge) 大字。
順著坡道走進地下車庫,門廳區潔白的牆麵、蔚藍的塑膠地麵和牆邊亮黃的兩(liang) 排防爆櫃色彩明快。電動自行車到此都要卸下電池,放進防爆櫃內(nei) ,然後才能推進裏麵的停車區。
“進入地下車庫的電動自行車,實現了一池一碼,如果沒有卸下電池,前麵過道頂部的監測係統就會(hui) 報警。”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個(ge) 地下電動自行車庫能停放100輛車,10月10日開放以來,已經有50多位居民選擇把車停進來。
“上個(ge) 月處理了家裏的老年代步車,換了電動自行車,正愁沒合適的地方停。這不聽說有了地下車庫,立馬就來了,不用擔心電動自行車被風吹雨淋啦,還有視頻監控、有人給看著!”居民劉佳樂(le) 告訴記者,需要充電的時候,就在樓門口卸下電池放充電櫃裏,車推下來。不需要充電的時候車直接推下來,電池放防爆櫃裏,踏實。
讓居民踏實的,是成壽寺街道密切聯係群眾(zhong) 、勇於(yu) 下“先手棋”的實踐創新。
方莊南路18號院是回遷小區,空間緊湊,有2100餘(yu) 戶居民,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過1000輛。“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我們(men) 小區利用邊角地建設了充電櫃、充電樁,能夠提供500多個(ge) 充電接口,還根據小區老人多的特點,在二維碼充電的基礎上推出了充電卡充電模式,解決(jue) 了居民充電難,杜絕了上樓充電、飛線充電。”方南家園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劉白羽說。
充電難問題解決(jue) 了,釋放了居民購買(mai) 電動自行車的需求,電動自行車停車難的問題開始凸顯。如何解決(jue) ?成壽寺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孫緒勇帶隊實地走訪社區,麵對麵傾(qing) 聽居民訴求。
辦法總比困難多!隻有幹了,才知道症結在哪兒(er) !成壽寺街道平安辦副科長劉印誌告訴記者,街道“吹哨報到”,召集了豐(feng) 台區房管局和消防救援支隊等部門一同研判。消防條件不過關(guan) ?在原有噴淋係統的基礎上增加了強排煙係統;電池有安全隱患?加裝“AI智能電動車電池入戶管控係統”,將電動車、電池分區存放,電池單獨存放在防爆櫃;居民不買(mai) 賬?方南家園社區黨(dang) 總支召開居民議事協商會(hui) ,充分征集居民意見,製定了後續電動自行車庫管理方案,引進第三方公司,24小時輪崗值守,安裝視頻監控係統……
就這樣,豐(feng) 台區首個(ge) 利用地下空間建設的電動自行車庫在各方通力合作下誕生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