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鄉村“土貨”銷往城市“舌尖”

發布時間:2023-11-02 15:33: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清晨5點,當人們(men) 大多還沉浸在夢鄉(xiang) 時,興(xing) 安盟突泉縣六戶鎮六戶農(nong) 特產(chan) 品加工創業(ye) 產(chan) 業(ye) 園機製幹豆腐車間已是一片熱氣蒸騰、豆香四溢。

  一粒粒富硒培植、蛟流河水浸潤的黃豆,嚴(yan) 格篩選後送達這裏,經過研磨、濾渣、煮漿、點鹵、壓型……薄如紙、色如金、韌如綢的“六戶幹豆腐”仿佛從(cong) 機器中“打印”出來一般,勻稱又整齊。

  “幹豆腐整個(ge) 加工的過程需要十幾道工序,我們(men) 的設備都是按照獨特工藝專(zhuan) 門定製,最大限度貼近手工製作。”忙碌一個(ge) 上午後,“六戶幹豆腐”非遺傳(chuan) 承人王海波和他的工人們(men) 一起將做好的幹豆腐裝袋打包。這些產(chan) 品即將通過冷鏈物流進入市場,變成一道道美味菜肴,走上了千家萬(wan) 戶的餐桌。

  “六戶幹豆腐”作為(wei) 突泉縣頗有名氣的美食名片,也是興(xing) 安盟具有代表性的土特產(chan) 之一。看似平常的小小豆製品,不僅(jin) 飽含著濃濃的鄉(xiang) 愁和農(nong) 民的致富夢想,也牽動著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光明未來。

  2021年,“六戶幹豆腐”製作工藝被納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製作幹豆腐手藝在我們(men) 家傳(chuan) 承了四代,已經有近百年曆史了。過去我們(men) 的幹豆腐隻能在自家小作坊生產(chan) ,每天就產(chan) 個(ge) 200多斤,銷售範圍也隻限於(yu) 周邊鄉(xiang) 鎮,現在這些幹豆腐終於(yu) 從(cong) 家庭小作坊搬進了特產(chan) 加工廠,日產(chan) 能力提升到了2萬(wan) 餘(yu) 斤,產(chan) 品也走向了全國。”王海波說,他一直在思考著如何讓這一土特產(chan) 名氣“出圈”。

  在呼和浩特市興(xing) 安盟生態農(nong) 產(chan) 品旗艦店,一袋袋“六戶幹豆腐”整齊地碼放在保鮮櫃裏,憑借著幹、薄、細、嫩的特質,在市場供不應求。“許多顧客品嚐過後成了回頭客,還有很多超市和東(dong) 北菜飯店向我們(men) 訂貨。”旗艦店負責人劉寶成說。

  “今年我們(men) 建設六戶農(nong) 特產(chan) 品加工創業(ye) 產(chan) 業(ye) 園,就是為(wei) 了解決(jue) 當地土特產(chan) 品‘有牌不靚、有產(chan) 不量、有坊不亮’瓶頸問題,推動幹豆腐、熏雞、榛菌包‘六戶三寶’土特產(chan) 規模化、產(chan) 業(ye) 化、品牌化發展。”六戶鎮人大主席陳浩說,產(chan) 業(ye) 園前端鏈接農(nong) 戶產(chan) 業(ye) 基地,中端助力13個(ge) 村集體(ti) 經濟,後端還鏈接銷售市場,年產(chan) 值達到3000萬(wan) 元以上,帶動大豆種植農(nong) 戶1500戶以上。

  土特產(chan) 之“土”,源於(yu) 一方水土。突泉縣作為(wei) 典型的農(nong) 業(ye) 大縣,現有耕地266萬(wan) 畝(mu) ,年均日照時數2905小時。光熱資源充足,蛟流河水灌溉下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一大批“獨甲一方”的特色產(chan) 品:六戶幹豆腐、溪柳紫皮蒜、太和小米、三聯粉條……突泉縣土特產(chan) 家族,各個(ge) 村鎮都有自己的“拿手好物”。

  如何讓這些土特產(chan) 從(cong) 田間到百姓“舌尖”?近年來,突泉縣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you) 勢,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背景下,在擴數量、增產(chan) 量、提質量上下功夫,延伸產(chan) 業(ye) 鏈,增加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打造出了一批拿得出、叫得響、推得開、影響深遠的特色產(chan) 品品牌,真正做到了保持“土”味,彰顯“特”色,壯大“產(chan) ”業(ye) ,帶動眾(zhong) 多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走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特色發展之路。(記者 高敏娜 趙曦 王智華)

  (興(xing) 安日報記者 張昕陽 突泉縣融媒體(ti) 中心記者 苑康參與(yu) 采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