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持續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深度觀察)

發布時間:2023-11-03 10:1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綠色是新時代美麗(li) 城市建設的底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持之以恒開展國土綠化,因地製宜,科學規劃,不刻意追求奇花異草、名貴樹木,真正做到為(wei) 人民種樹,為(wei) 群眾(zhong) 造福”。

  推窗見綠,行路有蔭,出門進園。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城鄉(xiang) 規劃建設管理之中,合理布局城市的生產(chan) 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持續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工作,不斷完善城市公園體(ti) 係和綠道網絡,高品質生態環境成為(wei) 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綠色生態空間持續拓展,城鄉(xiang)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晨光微露,江蘇無錫市梁溪河畔,健身跑道上的身影漸漸多起來。一身運動裝束的濱湖區居民林秩歡說,“這條河道連著多個(ge) 口袋公園和城市綠地,還鋪設了專(zhuan) 門的跑道。環境越來越好,大家都愛來這邊鍛煉。”

  跑完一個(ge) 來回,林秩歡拐進了毗鄰梁溪河的融園。綠意盎然的小徑,古樸典雅的石欄,江南特色的照壁,還有隱藏著“黑科技”的健身器材……新修建的小公園成為(wei) 附近居民最愛打卡的地方。“這裏的健身器材可以邊健身邊給手機充電,運動數據也一目了然。”林秩歡說。像這樣的口袋公園,濱湖區近年來先後建成了138個(ge) ,讓市民推窗見綠,開門親(qin) 水。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科學開展城鄉(xiang) 綠化,持續推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製定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城鄉(xiang) 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關(guan) 於(yu) 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綠色生態空間持續拓展,城鄉(xiang)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zhong) 的綠色獲得感、生態幸福感不斷提升。

  ——城市綠化體(ti) 係不斷健全,綠地麵積顯著增加。

  “曾經灰色的街道變成了花草相伴的綠道。”在北京,90後胡昕喜歡從(cong) 平安大街騎著自行車,一路途經北海公園、南鑼鼓巷,感受老北京的風韻。

  “騎行在林蔭路、健步在花園街、休閑在微公園”,成為(wei) 平安大街綠化改造後的真實寫(xie) 照。三四十米寬的道路中央新增一條平均寬度約3米的綠化帶,上層種植國槐、海棠等鄉(xiang) 土品種,下層栽種月季、繡球等植物,底部再配植宿根花卉;兩(liang) 側(ce) 則拓寬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搭配綠竹、坐凳、無障礙設施,給人們(men) 帶來更多便利。

  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科學布局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心,大力推動公園體(ti) 係和綠道網絡建設,逐步構建藍綠交織、連續完整、布局均衡的綠地係統。截至2022年底,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較2012年提高3.5個(ge) 百分點,10年間增加各類城市綠地近100萬(wan) 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麵積不斷增加,一大批城市實現了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的綠色本底體(ti) 量更加厚重,生態係統格局更加健康,給百姓帶來更多綠色空間。”中國林科院林業(ye) 研究所研究員王成表示。

  ——綠色生態網絡持續完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秋天的山西長治市漳澤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水光瀲灩、層林盡染。過去,這裏空曠荒蕪、水質汙染,通過科學的生態治理,變身生態良好的天然沼澤濕地,一葉“綠肺”,潤澤城鄉(xiang) 。

  “城市綠化為(wei) 城市構建了城市公園、濱水空間、口袋公園等多元化藍綠空間體(ti) 係,不僅(jin) 提升了城市環境品質,在淨化空氣、降溫減噪等方麵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忠傑介紹,以噪聲為(wei) 例,城市噪聲聲波碰到樹木枝葉,經多次吸收、反射,聲波能量會(hui) 大幅減少。有研究表明,4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少噪聲5—7分貝。

  ——綠色活動空間愈發豐(feng) 富,百姓生活更加舒適美好。

  “自從(cong) 家門口的小公園建好後,每天鍛煉有了場地。”河北石家莊市橋西區居民宮美秀說。這個(ge) 曾經的街角廢棄地,如今成為(wei) 周邊居民的“幸福園”。

  近年來,我國努力建設環境優(you) 美、綠色低碳、宜居宜遊的生態城市。江蘇打造“樂(le) 享園林”,有效增加群眾(zhong) 身邊可休憩、可健身、可交往的綠色公共空間;福建實施“福道+”,融合綠色無障礙出行、社區公共配套等複合功能;山東(dong) 棗莊建設“生態街巷”,把園林綠化基礎設施延伸到百姓家門口,過去“一座崗樓兩(liang) 盞燈、一把花生逛全城”,今天“一城山水滿城綠、滿城園林一城景”。

  一條條綠道,串聯城市山水人文;一個(ge) 個(ge) 公園,服務百姓遊憩健身。近年來,我國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布局更加均衡,群眾(zhong) 身邊的口袋公園數量持續增加,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深入推進,為(wei) 群眾(zhong) 營造了豐(feng) 富的親(qin) 近自然、運動健身、休閑娛樂(le) 的綠色活動空間。截至目前,我國擁有各類城市公園6萬(wan) 餘(yu) 個(ge) ,綠道9萬(wan) 餘(yu) 公裏。

  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科學開展城市綠化

  “搞好城市內(nei) 綠化,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綠化隻搞‘奇花異草’不可持續,盲目引進也不一定適應,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為(wei) 做好城市綠化工作指明方向。

  城市綠化關(guan) 係城市生態環境改善,關(guan) 係人居環境品質和人民生活幸福。專(zhuan) 家表示,應尊重自然規律,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從(cong) 實際出發,結合地方特色,綜合考慮綠化的經濟性、適宜性、可靠性,科學開展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必須堅持係統思維。

  “城市綠化是一種長期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作為(wei) 城市有生命的基礎設施,要納入城市規劃。”王成表示,一方麵要樹立城市生態空間的底線思維,形成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給城市生態係統健康穩定、老百姓品質生活留足生態空間;另一方麵則應加強統籌協調,規劃、城建、園林等部門聯動,構建多方參與(yu) 機製,編製專(zhuan) 項規劃,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完善專(zhuan) 家論證、公眾(zhong) 參與(yu) 等程序,科學推進城市綠化建設。

  係統工程,係統謀劃。北京林業(ye) 大學園林學院院長鄭曦認為(wei) ,從(cong) 百姓身邊的小遊園和微綠地,到城市道路增綠、濱水兩(liang) 岸添綠,再到新建一批綜合性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借由綠道串聯,形成城市綠色生態網絡。隻有堅持統籌規劃布局,才能促進城市綠色空間均衡布局、結構完整、連接暢通。

  山水林田湖草是城市生命體(ti) 的有機組成部分。王忠傑認為(wei) ,推進山清水秀的城市生態空間建設,應堅持係統思維,統籌構建係統完整、城鄉(xiang) 協調、內(nei) 外聯通的城市生態綠地網絡。“要以建設健康生態體(ti) 係為(wei) 主線,實行全域一體(ti) 化生態修複和生態建設,推動城鄉(xiang) 綠化均衡性發展。”

  ——城市綠化,要按科學規律辦事。

  走進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銀杏樹林、元寶楓、白蠟、黃櫨等彩葉樹種五彩斑斕,秋意盎然。大運河森林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魏多介紹,森林公園裏種植了許多鄉(xiang) 土植物,它們(men) 節水、耐旱、好管理,特別皮實,一些開花品種可以從(cong) 春開到秋。

  專(zhuan) 家介紹,北京常見的鄉(xiang) 土地被植物,如野菊花、二月蘭(lan) 、沙地柏等,能用葉子在土地上覆蓋一層“綠膜”,對防止水土流失,吸附塵土、滯納楊柳絮、淨化空氣等有很好的效果。

  “鄉(xiang) 土樹種是千萬(wan) 年來自然選擇的結果,更能適應當地環境。”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龍嶽林說,城市綠化要盡量選擇鄉(xiang) 土樹種,審慎使用外來樹種草種,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根據地塊特性及局部小氣候,選擇適宜樹種。

  “科學選樹、科學種樹,才能更符合生物鏈、生態鏈要求。”石家莊市園林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城市綠化應遵循科學規律,因地製宜選擇合適的樹種、草種等,還要“以水定綠”,根據水資源的情況選擇綠化方案。

  “除了滿足人的需求,還要給動物留下棲息空間。”王成建議,為(wei) 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種植一些食源樹種、蜜源植物,還可以通過適度留野等方式,營建鳥類等野生動物取食、棲息環境,真正建成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

  ——城市綠化,得講節儉(jian) 務實原則。

  “要統籌考慮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搞綠化,在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養(yang) 護管理等各環節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龍嶽林表示,城市綠化應堅持節儉(jian) 務實原則,堅決(jue) 反對“大樹進城”等違背科學規律和急功近利的行為(wei) ,嚴(yan) 禁脫離實際、鋪張浪費、勞民傷(shang) 財搞綠化的麵子工程、形象工程。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提出,“走科學、生態、節儉(jian) 的綠化發展之路”“統籌考慮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數量和質量並重,節儉(jian) 務實開展國土綠化”。

  在北京市西單商圈的購物廣場“更新場”,草坪上冷季型草和委陵菜等野生草交替布置。“早熟禾、高羊茅等冷季型草整齊美觀,但耗水多、養(yang) 護成本高,適宜在重點區域少量使用;委陵菜的枯草期比冷季型草長,但無需施肥、生命力強。二者按照一定比例布置,能夠優(you) 勢互補。”北京創新景觀園林設計公司總設計師李戰修介紹,冷季型草和野生草的混播方式已在不少園林綠化項目中得到推廣應用。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有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後,將強化督導考核,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引導各地落實科學綠化理念,杜絕人工造景、“大樹進城”,推進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指導各地科學編製、修訂和實施城市綠地係統規劃,完善園林綠化標準體(ti) 係,強化園林綠化項目質量監管、竣工驗收等全鏈條監管機製,不斷提升城市綠色生態空間服務品質。

  激發城市綠化動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家園

  今年7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召開,發出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新號令。今後5年是美麗(li) 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美麗(li) 城市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yi) 。

  當前城市綠化從(cong) 追求快速變綠、景觀亮麗(li) 向更加注重生態功能、生態質量和人與(yu) 自然和諧轉變。專(zhuan) 家表示,宜居城市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空間載體(ti) ,應更加關(guan) 注人民群眾(zhong) 對生態環境、健康安全、優(you) 質公共服務等方麵的需求,讓人民群眾(zhong) 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夯實高品質生態支撐,綠色成為(wei) 城市底色。

  “拆掉圍欄後,每天不用再繞路,直接從(cong) 公園林蔭道穿行回家,這是我們(men) 的‘最美回家路’。”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居民王女士說。北京市近年來打造無界公園,王女士家門口的長春健身園、巴溝山水園與(yu) 周邊融為(wei) 一體(ti) ,一抹綠色觸手可及。

  江蘇蘇州在古城街巷改造、新城綠化建設中,因地製宜用蘇派盆景藝術裝點城市街頭、美術館、博物館,不斷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打造獨具蘇州特色的景觀風貌。

  城市空間寸土寸金,如何更好滿足群眾(zhong) 對於(yu) 綠色生活的期待?

  近年來,不少城市充分利用廢棄地、邊角地、房前屋後等空間“見縫插綠”“拆違補綠”,讓百姓身邊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多起來。今年,北京在核心區繼續挖潛增綠,在具備條件的公園實施“減圍欄、促聯通”,實現“綠地連片、綠道連通”,讓市民休閑遊憩更加舒適便利;上海持續推動濱水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加快建設環城生態公園帶,新建公園120座;重慶實施100個(ge) 街頭綠地提質項目,建設100公裏山城綠道,建設10個(ge) 城市體(ti) 育公園、100個(ge) 口袋公園……

  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今年,我國大力推進公園綠地開放共享,新增和提升城市綠地2.1萬(wan) 公頃,建設口袋公園3800餘(yu) 個(ge) 、綠道接近5000公裏,鼓勵各地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搭建帳篷、運動健身、休閑遊憩等戶外活動需求。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建設共生共榮宜居城市。

  “柿子客廳”學習(xi) 植物知識、“昆蟲觀察站”了解昆蟲習(xi) 性、“一米菜園”體(ti) 驗播種樂(le) 趣……在上海寶山區張廟街道的泗柿如意園,社區居民與(yu) 大自然親(qin) 密互動。家住泗塘三村的居民王妙富說,社區有這麽(me) 一塊綠色天地,大家都很珍惜。

  泗柿如意園的前身是一處環境髒亂(luan) 差場所,當地街道通過民意調研,引導居民積極參與(yu) ,在圖紙上繪出心目中的花園模樣,並提出改進建議。如今,這裏的麵貌煥然一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隨處可見。

  專(zhuan) 家表示,要統籌好生產(chan) 、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既要堅持以自然為(wei) 根本,也要關(guan) 注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改進管理機製,提升市民參與(yu) 程度,進一步強化廣大市民對城市發展的知情權、參與(yu) 權和監督權,共同建設共生共榮的現代宜居城市。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強調,要正確處理外部約束和內(nei) 生動力的關(guan) 係。鄭曦認為(wei) ,推進城市綠化過程中,應當將政府推動與(yu) 群眾(zhong) 參與(yu) 相結合,多征求公眾(zhong) 和專(zhuan) 家的意見,根據人民群眾(zhong) 使用需求,提升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實現城市綠化的共建共享。記者在上海徐匯區了解到,口袋公園投入使用後,綠化部門“一家管”變成屬地街道“大聯勤”,社區居民共同參與(yu) ,進一步提升管養(yang) 水平。

  ——山水草木留住鄉(xiang) 愁,讓城市文脈永續傳(chuan) 承。

  “我心中的鄉(xiang) 愁就是這棵古香樟,它見證了我的青春歲月。”71歲的蘇州市民詹鈺雯每天早上都會(hui) 從(cong) 家裏特地繞道,看望這位“老朋友”。古香樟位於(yu) 蘇州姑蘇城區的庭園路上,斜斜地向一側(ce) 生長,枝繁葉茂,搭配周邊粉牆黛瓦的建築,如同一幅水墨畫。細看樹上的保護銘牌:古香樟樹齡340年,保護等級為(wei) 一級。為(wei) 保護這棵古樹,並不寬闊的庭園路被設計成了環島路,人和車都會(hui) 多走半圈,為(wei) 樹讓路。在蘇州,古樹名木達2308株,其中樹齡超過300年的一級古樹名木有562株。

  浙江金華,實施“一樹一策”,開展“古樹義(yi) 診”;山東(dong) 濟南,規劃建設了一批生態古樹園,打造城市生態文化新名片;湖南長沙,開展“評選古樹名木之最”等係列活動,挖掘曆史文化內(nei) 涵;四川廣元,建立“樹長製”,強化蜀道翠雲(yun) 廊古柏群保護……專(zhuan) 家表示,新時期做好城市綠化工作,要將其與(yu) 城市更新等有機結合,在山水草木中留住鄉(xiang) 愁,強化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更好促進城市文明傳(chuan) 承、文脈延續。

  矚望未來,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zhong) 享受到更多的生態產(chan) 品和更好的生產(chan) 生活環境,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本報記者姚雪青、史自強、常碧羅、賀勇、季覺蘇參與(yu) 采寫(xie) )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03日 18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