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黃河看呂梁|磧口李家山: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日落黃昏,夕陽的餘(yu) 暉灑在身上,溫暖而柔和。
10月31日,晚上六點,人民日報“行走黃河看呂梁”調研行采訪團來到位於(yu) 黃河邊的小鎮——臨(lin) 縣磧口古鎮。
與(yu) 臨(lin) 汾市吉縣壺口瀑布那洶湧澎湃的黃河水不同,這裏的黃河多了一絲(si) “溫柔”。顧不得舟車勞頓,采訪團的成員們(men) 一放下行李,便都迫不及待地朝黃河岸邊走去。
正是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寬廣的黃河水與(yu) 遠山形成壯闊斑斕的畫卷。行走古鎮,望著長街古道,踏著青石板,想象著300年前“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繁華盛景——“駝鈴整天響,船筏日夜忙,商賈滿客棧,磧口賽蘇杭”。腦海裏勾勒著這個(ge) 昔日黃河渡口的榮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磧口街上盡是油,三天不馱滿街流”。想來他們(men) 是幸福的,可以終日與(yu) 黃河為(wei) 伴,枕黃河濤聲入眠,飲黃河水生生不息……直至暮色四合、繁星滿天才不舍離去。
磧口的清晨,是在清脆的鳥鳴聲中醒來的。第二天上午,目的地是位於(yu) 磧口古鎮南五公裏處的李家山村。黃河在側(ce) ,並以全新的容顏展現於(yu) 我們(men) 麵前,仿佛休息一晚後一下子有了活力,開始像個(ge) 調皮的孩子與(yu) 河床中的礁石“鬥智鬥勇”。
果然,磧口帶給我們(men) 的驚喜不僅(jin) 有黃河,有渡口,有古街,還有那窯洞裏的黃河人家。
第一時間看到李家山村的全貌時,頗為(wei) 驚豔——長達幾百米斜約40度的山坡上,層層窯洞排列,錯落有致且又各具特色。從(cong) 山溝底部到山頂,最高可以數到11層之高,合計98院,院院風格殊異,鮮明地體(ti) 現出“一磚二石三土窯”的建築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因布局奇特、造型美觀、保存完整,被當地人譽為(wei) 北方黃土高原的“小布達拉宮”。同時,獨具特色的明清建築群,也使李家山村成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
據當地村民講,有風水先生看過李家山的地形,說村內(nei) 有兩(liang) 條向南流的小溝,在村南匯合,注入黃河。兩(liang) 溝之間的山峁,形似鳳凰頭,左右兩(liang) 山則是鳳翼,所以李家山村也叫做鳳凰村。村內(nei) 的兩(liang) 大財主,分別在鳳凰的左翼和右翼上建造自己的宅院,彼此還暗中較勁,留下了很多精美的石雕和匾額。
“李家山的山來李家山的水,李家山的山山山水水真是美……”一首悠揚的信天遊在李家山村的上空回蕩。
上午10時許,陽光正好,村民楊豔梅正帶著一組從(cong) 內(nei) 蒙古而來的遊客,穿梭在李家山的小道上。喜愛戲曲的她,不僅(jin) 給遊客講解著李家山的過往,還即興(xing) 唱起村民們(men) 改編的信天遊。遊客們(men) 被她的質樸、幽默深深打動。
“走進李家山,仿佛走進藝術的世界,到晴天,像一幅西洋的油畫;到陰天,像中國的水墨畫。”楊豔梅引用著名攝影家陳寶生說的一句話向遊客介紹。
山梁上歌聲婉轉,山腰間歲月靜好。家住李家山村東(dong) 邊的陳玉香,正頭裹白頭巾、身著綠色花襖,曬著暖陽坐在屋簷下摘著香菜。
2022年,性格開朗的陳玉香開始用手機記錄著自己和老伴的農(nong) 村生活。犁地、做飯、唱小曲兒(er) ……看似普通的農(nong) 村生活,卻在抖音快手平台上火了起來,如今已經擁有20餘(yu) 萬(wan) 的粉絲(si) 。
“麵朝黃土背朝天,快快樂(le) 樂(le) 活一天。”詼諧的語調,豐(feng) 富的表情,陳玉香向遊客們(men) 展示著自己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帶領遊客轉一圈村子要半個(ge) 小時以上,講解費30元,國慶時我最多一天帶了15個(ge) 團。”講解員、民宿老板、飯店老板……像楊豔梅和陳玉香一樣的李家山人,依山靠水有了“新身份”,也帶來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用楊豔梅的話就是“想買(mai) 甚就買(mai) 甚”。
如今,原汁原味的李家山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村民們(men) 將閑置窯洞開辟建設藝術基地、藝術工作室、藝術展覽館,打造國內(nei) 外知名的藝術創作基地,形成李家山藝術村品牌;利用閑置房屋發展農(nong) 家樂(le) 美食、住宿產(chan) 業(ye) ,搭上了鄉(xiang) 村旅遊順風車,拓展了增收渠道;利用閑置土地,借助海拔低、春季氣溫回暖早的天然優(you) 勢,建設了80多畝(mu) 地的蔬菜大棚,每年產(chan) 3茬蔬菜,反季節銷售新鮮蔬菜。
“村裏專(zhuan) 門設立了技術服務站,全程指導村民蔬菜種植,還建設有育苗基地從(cong) 源頭保障蔬菜苗成活率和質量。”臨(lin) 縣縣委常委、磧口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趙小峰介紹說。
時至今日,李家山還是那個(ge) 李家山,黃河依舊安瀾。不同的是,這個(ge) 被著名畫家吳冠中稱為(wei) “走遍全世界都難找到的世外桃源”,正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走向世界。
時光荏苒,李家山村完成了時光的跨越。典型的黃土地貌、幽雅的自然環境、層疊的窯洞、濃鬱的黃河風情、純樸的百姓人家、悠揚的民歌、交相輝映的黃河文化與(yu) 黃土文化,處處彰顯著李家山這一片熱土上的一方靈魂,也成為(wei) 李家山的“引流密碼”,讓李家山村成為(wei) 一個(ge) 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地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