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行走黃河看呂梁|從嵐縣“顏色”看鄉村振興成色

發布時間:2023-11-06 15:28:00來源: 人民網-山西頻道

  從(cong) 山西興(xing) 縣出發,沿著靜興(xing) 高速,一路向東(dong) ,驅車76公裏,便抵達黃土高原腹地——嵐縣。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遠處是遍布山巒的幹枯草甸、近處是縣道旁叢(cong) 立的玉米秸稈。土黃色,構成了深秋嵐縣的視覺色調。然而,這並不是這座千年古城的主色調。

  11月1日,人民日報“行走黃河看呂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進入第三天。

  走訪嵐縣,“顏色”成為(wei) 關(guan) 鍵詞之一。

  在山西康農(nong) 薯業(ye) 有限公司,從(cong) 切段繁殖脫毒苗到溫室、網棚繁育原種,從(cong) 供應周邊縣區外到還遠銷陝西、山東(dong) 、河南等外省,智慧大棚內(nei) 一方方土豆苗的嫩綠,折射出當地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發展的盎然活力。

  在山西秀容沙棘製品有限公司,依托20萬(wan) 畝(mu) 野生沙棘、10萬(wan) 畝(mu) 新植大果沙棘基地,在原漿、飲料、原漿口服液等6條標準化生產(chan) 線上,一罐罐沙棘製品的金黃,彰顯出當地推動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強勁動力。

  如果說嫩綠與(yu) 金黃,濃縮著嵐縣產(chan) 業(ye) 發展現代化之“表”,那麽(me) 多彩麵塑,則代表著古城厚重曆史底蘊之“裏”。

  走進嵐縣麵塑街,爭(zheng) 奇鬥豔、琳琅滿目的麵塑匯聚成了一條流動著的藝術河流。

  “嵐縣麵塑,曆史久遠,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國家級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嵐縣麵塑市級傳(chuan) 承人劉麗(li) 麗(li) 講解道。

  嵐縣冬長,人喜蒸花。將麥子精心磨成細粉,舀到瓷盆裏,再把酵子用溫水泡開、和起、蓋好。將發好的麵,加上堿水,盡力揉搓,再用籠布蓋好。鐵刀切割、竹刀劃割、木梳印紋、顏色暈染……巧手翻雲(yun) 、纖指律動,一個(ge) 個(ge) 惟妙惟肖的形象就從(cong) 手中躍出。接著上籠蒸熱,熱汽蒸騰氤氳間,五顏六色的麵塑就此誕生。

  是舌尖上的美食,也是指尖上的藝術。

  從(cong) 正月初一的“麵花花”“麵棗山”,到正月二十五的“點燈燈”,再到清明節的“蛇燕燕”“寒食食”,對於(yu) 嵐縣人而言,麵塑是他們(men) 表達美好情感的物質載體(ti) ,更承載了悠遠深厚的曆史記憶,蘊含著豐(feng) 富的民俗內(nei) 涵。“在呂梁,每逢婚喪(sang) 嫁娶、禮儀(yi) 紀念,麵塑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元素。”家住呂梁市離石區的張女士說道。

  一雙巧手捏合起這片土地的古與(yu) 今,也寄托著麵塑技藝的求與(yu) 索。“與(yu) 傳(chuan) 統麵塑作品不同,我的作品更關(guan) 注反映當下。”劉麗(li) 麗(li) 說。2017年,她到北京拜師求藝,不斷汲取當代的流行元素、借鑒其他非遺藝術形式,不斷創新麵塑的表達方式。

  在嵐縣,多彩的不隻是麵塑,更有供會(hui) 。當地還保留著一個(ge) 古老的廟會(hui) ——嵐城北街麵塑供會(hui) 。每逢農(nong) 曆二月十九,幾百戶人家就會(hui) 把精心製作的麵塑擺到北街上。麵塑製品綿延200多米,整條街道宛若一條麵塑展示的長龍,場麵蔚為(wei) 壯觀。

  “2005年,我們(men) 就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程,全麵支持麵塑產(chan) 業(ye) 發展。2014年,麵花(嵐縣麵塑)被確定為(wei)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嵐縣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2020年包含麵塑文化交流中心、麵塑街、麵塑主題公園等三大部分在內(nei) 的嵐縣麵塑街項目已基本完成。

  一條網線也讓麵塑走出了嵐縣。嵐縣麵塑超市內(nei) ,手藝人王冬梅正在手機鏡頭前直播,“我每天都會(hui) 都會(hui) 直播上幾個(ge) 小時,不僅(jin) 教網友們(men) 如何做麵塑,也傳(chuan) 播背後的曆史文化。”據介紹,目前,全縣縣級以上傳(chuan) 承人37人,麵塑技師1280人,麵塑製作人10300人,嵐縣麵塑管理中心利用網絡直播平台推廣麵塑產(chan) 業(ye) ,產(chan) 品遠銷上海、廣東(dong) 、陝西等,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增收5000萬(wan) 元。

  小麵塑、大產(chan) 業(ye) ,保就業(ye) 、促增收。麵塑一條街附近是個(ge) 移民搬遷小區,住著不少脫貧攻堅時的貧困人口。據了解,嵐縣麵塑街被列入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訓,打造市級勞務品牌,並設立特殊人才獎勵基金,對年輕手藝人進行定期培訓,向易居苑易地搬遷貧困群眾(zhong) 和麵塑愛好者每年免費技藝培訓600人,有力帶動當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

  近年來,在嵐縣縣委縣政府、非遺傳(chuan) 承人及社會(hui) 力量的共同推動下,嵐縣建成“嵐縣麵塑街”,通過手工作坊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相結合的形式,打造集非遺傳(chuan) 承示範、文化旅遊體(ti) 驗、特色產(chan) 業(ye) 帶動等集研發、推廣、銷售為(wei) 一體(ti) 的“非遺文化產(chan) 業(ye) 集群”。

  無論是豆苗的嫩綠,或是沙棘的金黃,還是麵塑的多彩,都源於(yu) 這片黃土地上人們(men) 勤勞的雙手。而這些沾滿泥土的雙手,也將推動嵐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成色更亮、底色更足。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