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製(人民時評)
無論是應對“知識爆炸”還是對抗“知識老化”,唯有與(yu) 時俱進地加快知識更新、優(you) 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視野,才能獲得與(yu) 時代同行共進的過硬本領
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秋季班開啟報名,12門課程1分鍾內(nei) 被搶光;山東(dong) 探索建立農(nong) 民學分銀行,在10個(ge) 縣開展農(nong) 民學曆教育創新試點;我國慕課數量與(yu) 學習(xi) 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優(you) 質教育資源通過網絡為(wei) 更多人推開學習(xi) 之門……如今,越來越多人通過各種途徑主動學習(xi) ,拓展個(ge) 人知識邊界。
今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方麵。教育部印發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重點任務》明確提出,調動社會(hui) 上一切可利用的學習(xi) 資源,打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hui) 教育各環節,完善政府統籌、教育牽頭、部門協同、社會(hui) 參與(yu) 的全民終身學習(xi) 推進機製,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ge) 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ti) 係。一係列舉(ju) 措和部署,對提高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具有重大指導意義(yi) 。
千秋偉(wei) 業(ye) ,人才為(wei) 先。讓14億(yi) 多人口整體(ti) 邁進現代化社會(hui) ,需要統籌協調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化發展,以優(you) 質教育體(ti) 係為(wei)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提供更多源頭活水。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從(cong) 數量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技術技能密集型轉變。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讓人人享有公平的學習(xi) 機會(hui) 、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以及終身的配套服務,不僅(jin) 能激活人才發展的一池春水,讓每個(ge) 人都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還能凝聚起創新發展的蓬勃力量,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當前,全球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新技術、新概念、新產(chan) 品層出不窮,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職業(ye) 不斷湧現。學曆教育能為(wei) 個(ge) 人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但很難滿足個(ge) 人一生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研究表明,上世紀80—90年代,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為(wei) 5年;進入21世紀,這個(ge) 數字已經繼續縮短為(wei) 2到3年。知識迭代更新的周期在不斷縮短。無論是應對“知識爆炸”還是對抗“知識老化”,唯有與(yu) 時俱進地加快知識更新、優(you) 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視野,才能獲得與(yu) 時代同行共進的過硬本領。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這一重要部署,充分體(ti) 現了數字化在促進全民終身學習(xi) 中的戰略定位和重要價(jia) 值。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zhong) 多,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feng) 富、學習(xi) 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xi) 體(ti) 係,數字化是必由之路。在資源共享方麵,要不斷夯實數字基礎設施與(yu) 平台建設,豐(feng) 富數字化資源與(yu) 內(nei) 容供給,築牢支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數字底座。在模式創新方麵,要不斷創新智能化、體(ti) 驗式的學習(xi) 場景,把教育數字化作為(wei) 推進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的“倍增器”,不斷滿足各類人群多樣化的學習(xi) 需求。
當前,我國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四梁八柱”逐步完善,課程互認、學分銀行等舉(ju) 措更好滿足了學習(xi) 者不斷變化的學習(xi) 需求和發展目標。學習(xi) 是人生成長之梯,是文明傳(chuan) 承之途,是國家興(xing) 盛之要。從(cong) 學曆繼續教育到非學曆教育,從(cong) 縣域社區學習(xi) 中心建設到學習(xi) 型城市建設,從(cong) 青少年讀書(shu) 活動到社區老年大學,不斷完善的麵向14億(yi) 多人口的終身學習(xi) 體(ti) 係將惠及更多人。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06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