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大情懷育人,行知教育理念的南京浦口實踐

發布時間:2023-11-07 15:41: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滿回答得真棒!”葛德霞老師話音剛落,南京市浦口區江浦街道行知小學的一間教室裏,掌聲有節奏地響起來。

  當患有多動症的小滿沉浸在被老師同學認可的滿足中時,不遠處的南京未成年人社會(hui) 實踐行知基地種植園內(nei) ,一群來自城區小學的孩子們(men) 正在田裏挖紅薯,體(ti) 驗著勞動的樂(le) 趣。

  “賞識教育”“生活即教育”“社會(hui) 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事實上,從(cong) 1981年開設第一個(ge) “行知實驗班”,1985年創辦行知小學,到1994年創立行知基地,再到2015年組建行知教育集團,浦口區以行知教育實驗推動鄉(xiang) 村教育現代化的探索已經持續40餘(yu) 年。如今,以這所學校為(wei) 圓心,大情懷育人的理念正在當地開枝散葉。

  “花苞心態”

  今年9月剛上一年級的小滿,在注意力和學習(xi) 力方麵弱於(yu) 同齡人,她的媽媽隨班陪讀。“每個(ge) 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men) 要盡力去發現它。”班主任葛德霞得知,小滿從(cong) 小喜歡聽媽媽讀書(shu) ,就特意讓她來做班級的圖書(shu) 管理員。

  “今天特別感動,因為(wei) 葛老師說,不會(hui) 隻以學習(xi) 來評價(jia) 一個(ge) 孩子,有的孩子成長快一點,有的孩子慢一點,隻要善良、努力,老師都喜歡。”這是小滿媽媽發給葛德霞的一段語音。在葛德霞看來,實踐證明,“賞識教育”在家校之間架起了積極向上的橋梁。

  葛德霞的手機裏存著這樣一張照片:一個(ge) 脖子上掛滿獎牌的小男孩正咧著嘴笑,這是他在浦口區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hui) 上贏得的。殊不知,這位叫小文的男孩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礙,剛開始在班上並不受歡迎。家訪中,葛德霞發現小文家有不少菜地,便鼓勵他教同學認識蔬菜,並負責為(wei) 班級整理勞動工具。當班級拿到流動紅旗時,她告訴大家“能獲得這項榮譽,小文功勞最大”,小文還被班級推薦拿到了“勞動娃”獎狀。

  小文三年級時,因為(wei) 家庭原因休學一學期,再回校時很多字已經不認得了,同學們(men) 就爭(zheng) 著教他識字。令葛德霞欣慰的是,在賞識教育的氛圍中,小文的情感能力和社會(hui) 性發展都有所進步和提升。“成才先成人,幫助一個(ge) 孩子在集體(ti) 中找到自己的價(jia) 值,樹立自信、養(yang) 成良好的習(xi) 慣、學會(hui) 與(yu) 人溝通合作、有審美趣味、熱愛勞動……這些品格的培養(yang) 比分數重要,是孩子一生發展的基石。”葛德霞說。

  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所說,“我們(men) 希望每一朵花都開放,但我們(men) 不必要求所有的花都一齊開放,總會(hui) 有一些花開得早,也要允許另外一些花開得晚,不要去催他們(men) 開,更不要去掰開花苞,強迫他們(men) 早開花。”

  如此“花苞心態”及其蘊含的賞識教育,給校友們(men) 留下了極為(wei) 深刻的印象。一項覆蓋不同年齡段共3000名校友的問卷調查顯示,“學會(hui) 賞識,教會(hui) 做人”“對學生充滿關(guan) 愛”“尊重、保護學生”等是最令他們(men) 難忘的行知教育品質。

  “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不僅(jin) 是賞識教育的受益者,現在也成了踐行者。小時候因為(wei) 家裏窮,我有點自卑。但在行知小學,我得到很多老師的褒獎。現在,我對女兒(er) 采取的就是賞識教育。”行知小學1991屆畢業(ye) 生朱仁健說。

  知行合一

  不久前,南京長江路小學一群六年級學生來到行知基地種植園。一人用鏟子刨土,一人待紅薯露頭後使勁往上拔,兩(liang) 位同學合力挖出一個(ge) 大紅薯來。

  “太讓我激動了,我十分鍾挖了3個(ge) 紅薯。”六(1)班蔡思雨的雙手沾滿了泥土,“這次我最期待的就是挖紅薯和采茶,我們(men) 還跟隨老師去老山采了茶。”

  “紙上得來終覺淺。前陣子我們(men) 開展豐(feng) 收節活動,學生們(men) 有了相關(guan) 知識,加上這次親(qin) 身體(ti) 驗,教學做合一體(ti) 驗就會(hui) 深刻。開展勞動教育,就得讓城市裏的孩子腳上沾泥、手上帶土。”長江路小學德育處主任趙昌竹告訴記者。

  據了解,行知基地創立於(yu) 1994年,是江蘇省第一家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基地負責人劉明祥介紹,基地既服務行知小學,也服務全市約60所學校。

  行知基地隻有四十多畝(mu) 地,如何能為(wei) 數萬(wan) 名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資源?劉明祥指著一街之隔的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說,近處有農(nong) 業(ye) 集群式院士創新基地,不遠處有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百裏老山還有千畝(mu) 茶園。“以‘社會(hui) 即學校’的理念為(wei) 指引,我們(men) 構築起以行知基地為(wei) 大本營,半徑2公裏的核心資源區、半徑5公裏的拓展資源區、半徑30公裏的聯絡資源區,將社會(hui) 資源轉化為(wei) 教育資源、將教育資源轉化為(wei) 課程資源。”他說。

  這次實踐令蔡思雨感觸較深的,不僅(jin) 有“體(ti) 會(hui) 農(nong) 民的辛苦”,還有“學會(hui)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們(men) 晚上住在基地,整理衛生和套被單都需要自己完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兩(liang) 年,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楊躍在畢業(ye) 於(yu) 行知小學的上千名校友中做調查,令多數人最難忘的教育記憶,就是那些曾經與(yu) 生活互相融合的活動經曆與(yu) 體(ti) 驗。回想起20年前在行知基地的學農(nong) 實踐,如今快40歲的呂鵬記憶猶新:“我們(men) 學習(xi) 翻地、走訪農(nong) 戶,了解大豆、棉花的種植技術,非常有趣。”當年拿著鐵鍬翻地的畫麵,讓他想到陶行知所說的“農(nong) 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

  “動手動腦、知行合一、其樂(le) 無窮。”行知小學創意手工工作室的牆上印著這樣一行字。“你看,這個(ge) 精致的木雕是孩子們(men) 用木頭和鋸子做出來的。”社團老師嚴(yan) 長峰說,手工製作的過程還蘊含著數學知識,“這根鋸條相當於(yu) 一根直線,木板代表一個(ge) 平麵,直線和平麵垂直,這是三維的垂直,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能直觀掌握垂直的概念。”

  “愛滿天下”

  年逾古稀的嚴(yan) 長峰,退休前是一名工人。十年前,他將自己收藏的一千多件軍(jun) 事模型捐贈給行知基地。也因為(wei) 認同行知教育理念,他選擇留在這裏擔任社團老師,一幹就是10年。“我是一名老知青,50年前在連雲(yun) 港做過小學教師。那時候,我就在思考該怎麽(me) 教育我們(men) 的孩子。”他不僅(jin) 不要報酬,還自掏腰包給學生購買(mai) 社團課的材料。

  在楊瑞清看來,一個(ge) 人身上散發出來的創造力、學習(xi) 力,以及對別人教育的影響力是無限的。“嚴(yan) 長峰老師身上就體(ti) 現出這三個(ge) 核心素養(yang) 。到了這把年紀,仍為(wei) 教育樂(le) 此不疲。我越來越堅信,人人都是學習(xi) 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創造者。”他說。

  在行知小學教學樓外牆上,“愛滿天下”四個(ge) 大字格外醒目,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也是當地行知教育實驗奉行的核心理念。“陶行知‘愛滿天下’的精神一直感染著我們(men) ,我們(men) 不僅(jin) 培養(yang) 本校學生,而且將優(you) 質教育資源進行共享,僅(jin) 浦口區就有4萬(wan) 多名中小學生來這裏開展實踐活動。”行知小學副校長朱德成說。

  今年8月,浦口區出台了《大情懷育人主張下“生長課程”和學校文化建設行動計劃》。該區教育局局長吳峰表示,“我們(men) 計劃通過3-5年的努力,積極建構‘基於(yu) 生長、滋養(yang) 生長、促進生長’的‘生長課程’體(ti) 係,使‘愛滿天下’的大情懷成為(wei) 全區各學校共同追求的教育價(jia) 值,讓行知教育實驗成果在‘雙減’‘雙新’背景下得到廣泛實踐。”

  小菜園、飼養(yang) 角、土灶……走進浦口區實驗幼兒(er) 園,這樣的學習(xi) 生活環境引人入勝。這裏正在探索“大情懷育人背景下的幼兒(er) 園課程改革實踐”。“我們(men) 讓幼兒(er) 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去感知、探究、合作、挑戰。同時,我們(men) 把生活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能讓孩子做的事盡量讓他們(men) 去做,讓孩子成為(wei) 生活的‘小主人’。”園長陳麗(li) 娜說。

  浦口區石橋小學位於(yu) 蘇皖兩(liang) 省交界處。作為(wei) 首批行知教育實驗示範校,這所學校也在踐行“大情懷育人”主張。“鄉(xiang) 村留守兒(er) 童多,我們(men) 打造了‘愛心媽媽團’,由教師誌願者在節假日陪伴孩子們(men) ,年輕教師占比已超過一半。”石橋小學校長湯春超表示,“我們(men) 一直在堅持‘微笑、點讚、感恩’教育,這對鄉(xiang) 村孩子品格和自信的培養(yang) 很有成效,近兩(liang) 年已經有兩(liang) 名學生被評為(wei) ‘江蘇好少年’。”

  行知小學裏有一片樹林,是楊瑞清1985年帶領當年的師生種下的。“每棵樹都在努力紮根、自主生長,孩子也需要獨立成長。但獨木不成林,要想形成良好生態,也要結伴成長。”楊瑞清指著其中一棵纖細矮小的樹說,因為(wei) 空間被擠占,這棵樹一直都長不大,“孩子們(men) 在樹林中攀爬搖晃很容易傷(shang) 到它,我們(men) 就反複引導學生,這才把它保護了下來。這就像融合教育,班級裏有需要照顧的孩子,也能培養(yang) 全班學生愛的能力。”

  今年8月,行知小學申報的《大情懷育人:紮根鄉(xiang) 村40年的行知教育實驗》,獲評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在江蘇省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彭鋼看來,行知小學通過大量的課程與(yu) 教學改革推動了學生全麵發展,將體(ti) 育、美育、勞動教育、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並重,實現了教育現代化的理念和實踐相匹配。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