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觀長白 | 昔日"鹽堿地",今朝"米糧川"

發布時間:2023-11-07 15:37:00來源: 人民網-吉林頻道

  “今年我收獲了26萬(wan) 斤稻子,以前一個(ge) 生產(chan) 隊都打不了這麽(me) 多糧。”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嘎什根鄉(xiang) 鳳娟農(nong) 業(ye) 種植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譚新宇蹲在地頭笑著說,“平均畝(mu) 產(chan) 超過1300斤,又是一個(ge) 好年景。”而令人驚訝的是,這片稻香蟹肥的沃土良田,在過去曾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

  一片大約百萬(wan) 公頃的鹽堿帶,橫跨吉林西部。鎮賚縣就位於(yu) 這片鹽堿帶上,其全部耕地中,鹽堿耕地麵積為(wei) 153.47萬(wan) 畝(mu) ,占耕地總麵積的54.54%。過去,一馬平川的遼闊土地上,沿湖泡和村屯,一片片裸露著白堿,植被稀疏乃至寸草不生。

  然而,在這片先天“營養(yang) 不良”的土地上,卻結出了糧食豐(feng) 收的碩果——今年,鎮賚縣的水稻產(chan) 量約20.5億(yi) 斤,是吉林省水稻產(chan) 量第一大縣。同時,鎮賚縣也是吉林省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第一大縣。

  “不毛之地”如何成為(wei) “魚米之鄉(xiang) ”?踩著田間泛白的土壤,記者走進鎮賚縣訪秋收看稻田。當地人介紹說,現在我們(men) 這裏除了村莊和道路,都是稻田。

  豐(feng) 收過後的田野空曠卻不寂寞,一片片黃色的稻草稈鋪陳大地,走在田壟間,不時可見遺落下的稻粒。“是鳥的好食糧”,廣袤稻田上,一群群飛鳥正自在飛翔。

  “一年兩(liang) 次風,從(cong) 春刮到夏,從(cong) 夏刮到冬,堿麵子滿天飛,種啥啥不長,日子過得苦哇。從(cong) 沒想過鹽堿地也能產(chan) 水稻,從(cong) 沒想到生態能變得這麽(me) 好,從(cong) 前,哪能見到這些個(ge) 白鶴、灰鶴啥的。”大屯鎮英台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任誌國說,“之前我們(men) 這幾乎見不到大米,那會(hui) 聞著煮米的味道就饞。”

  今年73歲的任誌國回憶,上世紀70年代他參軍(jun) 入伍,回家探親(qin) 的時候背了50斤大米回村。“父母舍不得吃,煮了一小鍋嚐鮮,再給家裏的姑姑、舅舅這些親(qin) 戚各盛一小碗,剩下的要留著過年吃。哪能想到現在這種年年豐(feng) 收的好日子?”

  目前,任誌國的合作社種植了450公頃水稻,產(chan) 量足足有900多萬(wan) 斤。“今年大豐(feng) 收。”任誌國說,“村裏正向外運送大米呢,一車運33噸,得運將近150次,半個(ge) 月才能運完。我們(men) 的‘老任頭’牌有機大米已經銷往全國各地了。”

  “不光賣糧,我們(men) 還賣優(you) 質的稻米種子。”任誌國自豪地說,“今年往省裏賣了300多萬(wan) 斤種子,收購價(jia) 格更高,我們(men) 的收益更有保障。”

  從(cong) 跋涉千山萬(wan) 水背回50斤大米,到經營合作社年產(chan) 900萬(wan) 斤大米,變化從(cong) 何而來?“向土地要糧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糧是無限的。”任誌國說,“從(cong) 鹽堿地改造,到研發良種良技,我們(men) 的豐(feng) 足,離不開一代代省農(nong) 科院專(zhuan) 家的付出,離不開馬博士的付出。”

  “馬博士”是誰?“馬博士”全名馬巍,是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2014年,馬巍被派到鎮賚縣嘎什根鄉(xiang) 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篩選和鹽堿地改良利用相關(guan) 研究工作。9年時間裏,馬巍一直在用科技力量推動鎮賚縣的鹽堿地改造,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撲稻田裏。

  2020年位於(yu) 嘎什根鄉(xiang) 創業(ye) 村的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蘇打鹽堿土改良與(yu) 利用科學實驗站正式建成。馬巍就長期在這裏開展工作,來到實驗站時,馬巍正在往一個(ge) 個(ge) 紙袋裏放種子。“這些都是我自己種的。”馬巍引記者來到實驗站旁的田地,“一共90行,每一行我都種了不同的種子,就是為(wei) 了篩選出最適合這片土地的種子品種。”除了種子以外,為(wei) 了讓當地種植戶掌握鹽堿地種稻經驗,馬巍主編了《吉林省水稻生產(chan) 實用技術手冊(ce) 》,他主持製定的吉林省地方標準《水田合理耕層評價(jia) 技術規程》已成為(wei) 蘇打鹽堿地改良利用的重要標準。

  馬巍是來到這片土地上的第三代科學家。據介紹,上個(ge) 世紀80年代的嘎什根,由於(yu) 自然條件惡劣,當時糧食產(chan) 量低而不穩,最嚴(yan) 重的1986年,由於(yu) 發大水,人均收入才2.44元。1988年吉林省農(nong) 科院的水稻專(zhuan) 家來到了嘎什根。以李學諶為(wei) 首的專(zhuan) 家提出了“以稻治堿”“以稻治澇”“以稻致富”的科學規劃,並在鹽堿地上試驗種稻成功。

  那時,李學諶、趙國臣、隋鵬舉(ju) 、郭晞明等專(zhuan) 家常年蹲點在嘎什根,在縣、鄉(xiang) 政府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難,手把手教農(nong) 民種稻技術,使農(nong) 民增收致富,選育推廣兩(liang) 個(ge) 耐鹽堿、高產(chan) 、優(you) 質的水稻新品種:吉89-45(長白9號)和吉粳88,帶動了鎮賚縣水稻發展。

  “以稻治澇、以稻治堿、以稻致富。”在1988年至2023年的35年間,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員采取科技與(yu) 政府緊密結合、科技與(yu) 生產(chan) 緊密結合、專(zhuan) 家與(yu) 農(nong) 民緊密結合,在生產(chan) 中進行科技攻關(guan) ,在實踐中進行技術推廣的新模式,形成了科技創新與(yu) 技術推廣同步,科研緊密為(wei) 生產(chan) 服務的新模式。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院水稻研究所幾代專(zhuan) 家堅持在鎮賚縣嘎什根鄉(xiang) 進行鹽堿地水稻種植技術攻關(guan) 研究、試驗和推廣。

  “剛來時,這些專(zhuan) 家太難了,沒人相信他們(men) 。淨瞎扯,就這堿麵子地還想種大米!”嘎什根鄉(xiang) 鄉(xiang) 長王立輝當年還是村裏的小夥(huo) 子,他清楚地記得,這些專(zhuan) 家也不惱,一家一戶地嘮,耐心做工作,又試種實驗田,讓大家看到成果。

  “第一代科學家解決(jue) 的是從(cong) 無到有的問題,讓水稻可以在這片鹽堿地上生長。第二代科學家解決(jue) 的是從(cong) 低產(chan) 到高產(chan) 的問題,讓水稻產(chan) 量可以達到晌產(chan) 10噸。”馬巍說,他目前研究的課題主要聚焦兩(liang) 方麵,一是“優(you) 質優(you) 價(jia) ”,提高水稻質量,幫助農(nong) 民降本增收。二是重度鹽堿地改造,讓顆粒無收的重度鹽堿地變成新的沃土良田。“我希望,未來這裏的大片鹽堿地,成為(wei) 吉林省的‘西大倉(cang) ’。”

  如今,讓稻米優(you) 質更優(you) 價(jia) 的“稻蟹共養(yang) ”模式正在鎮賚縣逐步推開。“螃蟹可以消滅害蟲、提供有機肥,而且本身也是高價(jia) 值的水產(chan) 品。”鎮賚縣建平鄉(xiang) 麗(li) 華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毛印華向記者介紹,采用“稻蟹共養(yang) ”模式後,每公頃稻田中,螃蟹可以提供有機肥超6000斤,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16%,每公頃增收可以達到5000元以上。

  不僅(jin) 如此,水田屬於(yu) 人工濕地,稻田排水還可以補充濕地,當地濕地麵積不斷擴大,加之生態化的“稻蟹共生”養(yang) 殖模式,整個(ge) 鎮賚縣的生態環境得到整體(ti) 提升。曾經寂靜的鹽堿灘充滿生機。“看!那就是灰鶴。”毛印華指著遠處飛起的鳥群,“現在稻田裏有許多泥鰍、魚、青蛙等小動物,吸引灰鶴、蒼鷺等大量遷徙鳥類在這歇腳,甚至還出現了捕食鳥類的狐狸。”

  從(cong) “不毛之地”到“魚米之鄉(xiang) ”,鎮賚縣持續推動鹽堿地治理工作,以稻治堿、以稻致富,水稻種植麵積已達到155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100萬(wan) 噸,水稻單產(chan) 由1983年的畝(mu) 產(chan) 300公斤增加到當前的近650公斤,全縣稻米年加工量在40萬(wan) 噸左右,產(chan) 值達20億(yi) 元。

  “當好國家糧食穩產(chan) 保供‘壓艙石’,是東(dong) 北的首要擔當,也是我們(men) 鎮賚縣的首要擔當。”鎮賚縣委書(shu) 記劉振興(xing) 說,“我們(men) 將繼續練好‘內(nei) 功’,做好水稻品種選育,強化農(nong) 業(ye) 保障,化解農(nong) 民急難愁盼問題,打響‘沃野千裏,鎮賚大米’的品牌。”

  總策劃:汪誌球

  采訪:孟海鷹 劉以晴 門傑偉(wei)

  攝影:潘晟昱

  視頻製作:石天蛟

  出品:人民日報社吉林分社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