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為印,西泠承古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120年前,在浙江杭州孤山,4名年輕人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ge) 由篆刻家自發組織的民間社團——西泠印社。
如今,西泠印社已成為(wei) 曆史悠久的文化地標。120年裏,西泠印社通過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為(wei) 推動中國傳(chuan) 統印學的繁榮與(yu) 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享譽海內(nei) 外。
11月10日至15日,西泠印社建社120年係列活動將於(yu) 杭州舉(ju) 行。“本次社慶將匯聚各方嘉賓共賀盛會(hui) 。”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shu) 長陳振濂說。
印學百年,鉤沉悠長文脈
百年傳(chuan) 承,何以常青?
西泠印社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社委會(hui) 副主任王宏偉(wei) 的答案是6個(ge) 字:一批人、一片地。
社以地名,人以印集。清光緒末年,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wei) 銘等人,常在孤山一隅把玩金石、品評篆刻。1904年,四人在孤山上營建西泠印社。1913年,“石鼓篆書(shu) 第一人”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西泠印社聲名漸起,發展至今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譽。
經孤山路31號拱門,便來到了西泠印社社址。曲徑通幽,楹聯、匾額、摩崖題刻比比皆是,這裏是篆刻愛好者心目中的“印學聖地”,也是西泠印社曆史的見證者。
為(wei) 了更好賡續文脈,西泠印社於(yu) 2021年開展孤山保護提升工程。按照“最小幹預、不改變文物原狀,彰顯文化、厚植底蘊,提升品質、展現形象”的原則,係統解決(jue) 了全域建築結構安全和局部構建老化等問題,對漢三老石室和印泉等石質文物進行綜合保護,還原地標形象。曆時1年,西泠印社於(yu) 2022年9月正式對外重新開放。
“西泠印社占地麵積僅(jin) 5畝(mu) 多,但就因為(wei) 有了這塊地,社員才有了‘根’,國內(nei) 外社員,都會(hui) 到孤山開啟‘尋根之旅’。”王宏偉(wei) 介紹,時至今日,西泠印社每年仍會(hui) 舉(ju) 行春秋雅集以及展覽、印學研討交流會(hui) 等活動。
2021年—2022年,依托孤山社址遁庵展廳和中國印學博物館,西泠印社推出社員個(ge) 人展、地區主題展、印社作品展等特色展覽10餘(yu) 場,參與(yu) 社員來自浙江、福建、安徽等地區。展覽期間推出的學術講座,吸引了大眾(zhong) 積極參與(yu) ,線上直播課程也得到數十萬(wan) 人關(guan) 注,成為(wei) 西泠印社對外藝術創作交流的主陣地。
本次係列活動,5個(ge) 展覽引人注目——西泠印社百廿成果匯報展、社員作品展、社藏捐贈菁華展(2019—2023)、2023海內(nei) 外印社聯展和君匋藝術院藏“叢(cong) 翠堂四家名印展”。這既是印社120年發展成果的薈萃,也是建社以來幾乎所有社員創作麵貌的全麵展示。
匯集金石,賡續文化薪火
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社員800餘(yu) 人。
作為(wei) 曾拍攝多部西泠印社紀錄片的導演,許繼鋒認為(wei) 西泠印社有君子風骨,“回顧曆史可以發現,社員們(men) 把很多珍貴的東(dong) 西都捐給社裏了。”
西泠印社的鎮社之寶“三老諱字忌日碑”曾經差點流落海外。1921年,日本商人出資購買(mai) 該石碑。時任社長吳昌碩獲悉後,通過捐款籌募買(mai) 回了石碑。如今,這塊石碑保存在孤山社址,吸引著各地篆刻愛好者前來觀摩。
丁輔之捐出自家孤山數峰閣以西的土地,吳隱將遁庵的土地及房屋贈予印社,社員張魯庵將他畢生收藏的433部曆代印譜、1525方曆代璽印捐贈印社……目前,西泠印社已有印章、印譜、書(shu) 畫等近2.7萬(wan) 件藏品。如此大規模的藏品,是對“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shu) 畫”這一立社宗旨的注腳,也為(wei) 社員深入學習(xi) 和研究印學提供了寶貴資源。“印學到現在已不僅(jin) 僅(jin) 是一方印章,而是生長為(wei) ‘大印學’概念——碑版、磚瓦、古陶、貨幣上的文字,都能成為(wei) 印學的土壤。”王宏偉(wei) 介紹。
走進西泠印社印學圖書(shu) 館,不少印學相關(guan) 圖書(shu) ,都由西泠印社主導出版。如《世界圖紋與(yu) 印記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論文集》《兩(liang) 宋金石學與(yu) 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論文集》等。今年出版的《西泠印社社員名錄》,收錄了自1904年以來全體(ti) 社員藝術生平的簡介,為(wei) 相關(guan) 研究提供了準確的時間信息。
“每年,我們(men) 都會(hui) 設置主題,廣泛征集相關(guan) 的論文。優(you) 秀論文經過評審、答辯等流程後,才會(hui) 收集入冊(ce) 。”西泠印社相關(guan) 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出版專(zhuan) 業(ye) 叢(cong) 書(shu) ,已經成為(wei) 西泠印社的年度“作業(ye) ”。
隨著數字技術發展,西泠印社積極探索“數字+”新篇章。不僅(jin) 在官網上展示了5000餘(yu) 件社內(nei) 藏品,西泠印社還參與(yu) 浙江大學牽頭的大學數字圖書(shu) 館國際合作計劃,其印譜、印章等數字資源被納入數據庫。“這次合作,意味著雙方將共同構建中國印學專(zhuan) 藏數據庫。”大學數字圖書(shu) 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黃晨說。
走出國門,弘揚中華文化
最近,梁章凱有些忙。
作為(wei) 西泠印社理事,梁章凱今年以來多次在海內(nei) 外奔忙,“西泠印社迎來建社120年,不少海外藝術家知道後,主動捐獻藏品。這次,我帶來他們(men) 捐獻的5件銅印和一些書(shu) 畫藏品,轉交給印社。”
1999年,西泠印社籌建的中國印學博物館開館,但是缺少藏品。為(wei) 此,一些國際人士將“齊國古陶文五十品”“鄴城古陶文五十品”“藏傳(chuan) 鐵印五十品”等眾(zhong) 多文物捐贈給西泠印社。
此次社慶,除了400餘(yu) 名國內(nei) 西泠印社社員參加外,還有近百名海外藝術家、74家海內(nei) 外印社的代表前來杭州。
在對外交流方麵,西泠印社還有一張名為(wei) “西泠學堂”的名片。西泠印社和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旗下的集古齋,共同創辦公益性文化項目——西泠學堂,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提升整體(ti) 教學水平,西泠學堂專(zhuan) 門編撰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畫篆刻係列教材。自2017年成立以來,西泠學堂已培訓3000多人次,產(chan) 生了廣泛的社會(hui) 影響。
今年8月,香港西泠學堂暑期遊學班開學典禮暨作品展開幕式在孤山舉(ju) 行。“這是香港西泠學堂暑期遊學班第三次來到杭州。這次特別之旅,讓參與(yu) 者收獲頗豐(feng) 。”集古齋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東(dong) 曉介紹,首屆“西泠杯”全港青少年書(shu) 畫篆創作大賽獲獎者,圍繞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杭州亞(ya) 運會(hui) 、西泠印社建社120年三大主題,創作的書(shu) 畫篆作品在中國印學博物館展出。
深耕國內(nei) ,還要走出國門。西泠印社籌備國外西泠學堂的推廣工作,旨在通過舉(ju) 辦講座、展覽、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斷形成和擴大西泠學堂的輻射麵和國際影響力,打造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平台。
“希望通過西泠學堂這個(ge) 平台,更好發揮西泠印社的文化魅力,在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方麵作出新的貢獻。”趙東(dong) 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