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賦能水利建設和發展
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等55類1600多萬(wan) 個(ge) 水利對象信息聯動更新,動態匯聚業(ye) 務管理數據26.2億(yi) 條,專(zhuan) 線獲取高分、資源、環境等係列23顆國產(chan) 遙感衛星影像資源……數字技術賦能水利建設和發展,大江大河、國家水網、水利工程全部納入管理,治水管水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今年,水利部數字孿生平台基本建成,七大江河數字孿生流域建設相繼實施,數字孿生水利框架體(ti) 係基本形成,94項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先行先試任務進入收尾階段,數字孿生水利建設穩健起步並取得階段性成效。
數字賦能,治水管水更智慧
什麽(me) 是數字孿生水利?“通俗說,是指運用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采集全量數據,實現江河水庫、水網建設、工程調度等的可視化展示,並進行智能化模擬和前瞻性預演。”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蔡陽解釋。
——數字賦能,治水更智慧。
今年4月底,我國首個(ge) 數字孿生流域建設重大項目——長江流域全覆蓋水監控係統建設項目開工建設。建成後,監測站網將覆蓋3791個(ge) 斷麵和上萬(wan) 個(ge) 規模以上取水口,視頻監視體(ti) 係能夠覆蓋160座控製性水利工程、96個(ge) 重要防汛節點、28個(ge) 重要采砂江段,助力持續推動長江大保護。
蔡陽介紹,自然水體(ti) 投射到數字世界裏,規劃、設計、調度方案,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形都能超前推演,為(wei) 開展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與(yu) 調配等提供科學決(jue) 策。
——智慧管理,用水更集約。
坐落在成都平原上的都江堰灌區渠係交織,保障取水用水。“過去,因測量精度不高、標準不一,灌區用水效率有待提升。”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科信處處長雷剛介紹,灌區因渠製宜,安裝先進計量設施,打造15款標準化量水秤。上百米寬的主幹渠水位高、波浪大,安裝側(ce) 掃雷達量水秤;幾米寬的支渠和鬥渠,水量小,配置接觸式水位計量水秤。水量、水位等數據實時測量,用多少水,就放多少水,量水秤量出明白賬。
大中型灌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覆蓋田間地頭,供、輸、配、灌、排更智能,農(nong) 業(ye) 用水更有保障。水利部全麵啟動48處數字孿生灌區建設。
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工程等建設不斷推進。廣東(dong) 、浙江等第一批省級水網先導區,安徽、寧夏等第二批省級水網先導區以及南水北調工程啟動數字孿生水網建設;三峽、小浪底等11個(ge) 重點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全國取用水在線監測計量點增至5.9萬(wan) 個(ge) ,3.8萬(wan) 多條(個(ge) )河湖管理範圍內(nei) 地物實現遙感圖斑在線解譯。
算據、算法、算力同步提升
推進數字孿生水利建設,離不開算據、算法和算力的支撐。
數字孿生水利,基礎在“數”。“水能產(chan) 生巨量數據。”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錢峰介紹,河流長度、水庫庫容等相對固定的指標,形成了基礎數據。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水位)站等實時數據,形成了監測數據。在流域防洪、水資源管理與(yu) 調配等業(ye) 務工作中生成的數據,形成了業(ye) 務管理數據。下墊麵高程、水下地形、BIM(建築信息模型)等形成了地理空間數據。此外,經濟社會(hui) 、生態環境等其他領域也會(hui) 產(chan) 生與(yu) 水利相關(guan) 的大量數據。
數據龐雜豐(feng) 富,如何收集?奔騰的黔江上,大藤峽水庫大壩高聳,8225支儀(yi) 器深埋大壩中,實時感知溫度、濕度;約1700平方公裏的壩區和155公裏河道的建築信息模型、水下地形等數據實現完整收集,與(yu) 珠江流域共享水情、鹹情信息。“我們(men) 成立數據中心,完成24個(ge) 係統的數據集結,建立數據表1985張,接入548GB數據資源,構建了18個(ge) 部門專(zhuan) 題可視化頁麵及4個(ge) 大屏頁麵,為(wei) 建設數字孿生大藤峽提供數據基礎。”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信息中心信息科副科長劉斌介紹。
全息感知,萬(wan) 物皆“數”。水利部提出著力加強“天空地”一體(ti) 化的感知係統建設,統籌完善水文、水資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地麵監測站網的結構、布局、密度,強化衛星遙感解譯以及無人機、無人船圖像快速采集與(yu) 自動識別等新型監測技術應用等。
數字孿生水利,重點在“演”。今年主汛期,水利部信息中心構建海河流域8處蓄滯洪區的二維水動力學洪水演進模型,利用遙感、無人機等監測信息,動態識別水體(ti) 範圍和行進速度等洪水演進信息,逐日推演洪水演進趨勢,有效支撐精準化決(jue) 策。
水利部門夯實算法支撐,深化流域水文、水力學、工程調度等模型的研發應用。水利部數字孿生平台投入運行以來,率先賦能流域防洪“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目前,全國降雨形勢展望期由20天延長至30天,主要江河關(guan) 鍵期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預警信息靶式覆蓋1.3萬(wan) 多座水庫責任人。
數字孿生水利,關(guan) 鍵在“算”。在南水北調東(dong) 線工程,大型泵站接力提水,長江水攀爬65米北上。“大型泵站機電耦合,技術複雜,僅(jin) 靠人工巡查隱患,難免會(hui) 有疏漏。”南水北調東(dong) 線江蘇水源有限責任公司科技信息分公司總經理莫兆祥說,聲紋AI監測模型讓巡檢從(cong) 聽聲音變為(wei) “算”聲音。模型具備高性能算力,能夠從(cong) 聲音大數據庫中精準捕捉異常,及時發出預警。精細管理,為(wei) 大型泵站群持續健康運行增添保障。
看全國,算力突破催生技術之變。黃河物聯網“智能石頭”、浙江橫錦水庫大壩安全“體(ti) 檢單”、國產(chan) 重力衛星高分辨率地下水儲(chu) 量變化反演技術等一批創新應用湧現。水庫調度、河冰動力學、潮汐上溯影響及鹹情分析等35項水利專(zhuan) 業(ye) 模型集成應用取得階段性進展。
數據共建共享,科技成果加快轉化
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是一項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的創新工程,實現高質量推進任重道遠。
共建共享,讓數據流動起來。
1.7萬(wan) 多座水庫、385座報汛水文監測站、5萬(wan) 多個(ge) 取水口……各類數據源源不斷匯集,助力數字孿生珠江建設。“在上下遊、幹支流共同協作下,珠江流域(片)138條省界河流、近3000條集雨麵積5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數據得到更新補充,完善了珠江流域數據底板。”珠江水利委員會(hui) 珠江水利綜合技術中心信息室副主任何虹說。
七大流域全力推動數據共建共享。淮河水利委員會(hui) 獲取安徽省2000餘(yu) 座小型水庫雨水情監測信息,集成了約300GB的山洪災害、洪水風險圖和水利普查數據。太湖流域管理局擴大省際、涉水部門信息共享,印發信息共享清單,新增53座水利工程調度及水量信息、40個(ge) 河道斷麵水質信息。“水利部門加強數據資源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統籌管理,推動解決(jue) 數據碎片化問題,為(wei) 江河湖庫精準畫像。”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成建國介紹。水利部將建立全覆蓋的數字孿生資源共享平台,實現數據采集、處理等協調推進。
自主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位於(yu) 北京市房山區的南水北調中線惠南莊泵站,是“南水”入京重要節點。多部門聯合攻關(guan) 、新技術先行先試,水下機器人、水質應急監測車等設備應用到工程管護中。“軟件、硬件同步提升,構建了集工程安全監測、防汛應急、輸水調度、水質安全保障為(wei) 一體(ti) 的數字化場景。”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分調度中心副處長耿興(xing) 寧介紹。
水利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聚焦人才、資金、技術等關(guan) 鍵要素,強化資源整合和力量協同,引導在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預算中科學安排資金,推進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工程控製體(ti) 係、專(zhuan) 業(ye) 模型、模擬仿真等關(guan) 鍵技術問題研究,持續優(you) 化人才培養(yang) 引進,大力推進數字孿生水利建設,為(wei) 全麵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更有力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