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沿岸築起“文化糧倉” 助力京津冀公共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徐婧)位於(yu)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藝術中心日前迎來了首支國際樂(le) 團。指揮大師捷傑耶夫與(yu) 馬林斯基交響樂(le) 團,在結束國家大劇院兩(liang) 場重量級音樂(le) 會(hui) 後登台藝術中心音樂(le) 廳,先後帶來《魯斯蘭(lan) 與(yu) 柳德米拉》序曲、《牧神午後前奏曲》《圖畫展覽會(hui) 》《火鳥》等,奏響“文化糧倉(cang) ”新地標。
北京藝術中心預計今年年底具備麵向公眾(zhong) 開放條件,當前正對各類設施及服務進行測試。中心設有音樂(le) 廳、歌劇院和戲劇場,以及小劇場和露天劇場,將在運營中融入運河元素,構建現代、多元、開放、創新的藝術產(chan) 品生態,打造文化藝術綜合體(ti) 驗目的地。
北京藝術中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之一,其設計理念源自通州運河沿岸的古糧倉(cang) ,被稱為(wei) “文化糧倉(cang) ”。劇院坐落在有著千年運河之稱的京杭大運河北岸,承載著厚重的人文傳(chuan) 承與(yu) 恢弘的曆史回憶,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一隅,為(wei) 戶外音樂(le) 節、沉浸式戲劇等藝術形式的創新與(yu) 探索提供天然條件,開辟了一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空間。
中心三座獨立的文化容器分別是音樂(le) 廳、歌劇院和戲劇場,加上小劇場和露天劇場,總座位數5700左右,體(ti) 量與(yu) 西長安街的國家大劇院本址相當,可以實現將大劇院演出劇目無縫銜接、同步上演。通過五年發展,將逐步實現年度650場演出(其中涉外演出比例30%)、600場活動的預期規模。
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明確由國家大劇院運營管理,與(yu) 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共同構成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新發展格局。同年10月,北京藝術中心開工建設。伴隨今年內(nei) 北京藝術中心的正式運營,國家大劇院將以“一院三址”整體(ti) 超過40萬(wan) 平方米的總建築麵積、11個(ge) 劇場和13000餘(yu) 座席,成為(wei) 全球規模最大的同一城市、同一運營主體(ti) 的劇院綜合體(ti) 。
北京藝術中心將秉承國家大劇院“高品質、高水準”的雙高藝術標準,並充分結合區位優(you) 勢和錯位發展需求,融入運河元素、北京文化元素、京津冀地區文化元素,以“差異化”、“現代化”為(wei) 運營定位,構建現代、多元、開放、創新的藝術產(chan) 品生態,打造文化藝術綜合體(ti) 驗目的地,助力城市副中心以及京津冀地區公共文化事業(ye) 蓬勃發展。
悠悠千載,流淌著的大運河,串起一處處曆史遺存和現代文化地標,講述生生不息的運河故事。11月13日至14日,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活動將在京舉(ju) 辦。本次活動以“傳(chuan) 承運河文化 賦能美好生活”為(wei) 主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曆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共同主辦。
本屆活動在文化性、合作性、國際性、引領性、群眾(zhong) 性等領域邁上新台階,策劃推出11項主題活動,邀請“五方合作機製”、天津、河北等多方共商大運河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共同擦亮中國大運河千年文脈“金名片”,並推動運河沿岸城市在文脈流動中共建、在經濟流通中共贏、在生活方式流行下共享,進一步提升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影響力、傳(chuan) 播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