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評論員觀察)
“新的保鮮膜生產(chan) 線開起來了!”實現了擴產(chan) 計劃,湖北一家小微企業(ye) 的負責人頗為(wei) 感慨。企業(ye) 去年曾因融資難打起了“退堂鼓”,關(guan) 鍵時刻,湖北銀行及時送上“訂單貸”服務,破解了企業(ye) “拿不出抵押物”的困境。企業(ye) 憑出貨單獲得授信、擴大產(chan) 能,經營加快回暖,銀行也收獲了優(you) 質客戶。一貸一還,生動詮釋金融和實體(ti) 經濟的共生共榮關(guan) 係。
金融是實體(ti) 經濟的血脈,為(wei) 實體(ti) 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今年1月至9月,新發放企業(ye) 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wei) 3.91%,比去年同期下降0.32個(ge) 百分點,其中9月新發放企業(ye) 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wei) 3.82%,處於(yu) 曆史較低水平。截至9月末,綠色貸款餘(yu) 額、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餘(yu) 額、“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貸款餘(yu) 額分別同比增長36.8%、38.2%、18.6%,均遠高於(yu) 各項貸款增速。總量上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不斷降低,結構上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傾(qing) 斜,這充分表明金融與(yu) 實體(ti) 經濟良性循環逐步形成、金融服務能力日益提高。
實體(ti) 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you) 勢的重要支撐。不久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高度概括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八個(ge) 堅持”,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作為(wei) 根本宗旨”。這為(wei) 進一步明確金融功能定位、推動金融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堅持和落實這一根本宗旨,金融業(ye) 必須把為(wei) 實體(ti) 經濟服務作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有效支持實體(ti) 經濟的體(ti) 製機製,全麵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培育新動能,降低社會(hui) 綜合融資成本,不斷為(wei) 實體(ti) 經濟注入“源頭活水”,為(wei) 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增長營造更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持續改善金融服務,化解資金進入實體(ti) 經濟的痛點、難點、堵點,才能有效推動實體(ti) 經濟融資成本下降,更好地促進金融資源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服務好實體(ti) 經濟,也是金融的使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不斷暢通直接融資渠道,到持續加大對製造業(ye) 、科技創新、小微企業(ye) 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從(cong) 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ti) 係,到推動社會(hui) 融資成本明顯下降,金融係統深化了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錨定實體(ti) 經濟、緊扣實體(ti) 經濟、服務實體(ti) 經濟,為(wei) 實體(ti) 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優(you) 質金融服務,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有力之舉(ju) 、有效之策。
我們(men) 這麽(me) 一個(ge) 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ti) 經濟,不能泡沫化,不能走脫實向虛的路子。要清醒認識到,實體(ti) 經濟是金融的根基,脫離實體(ti) 經濟的支撐,金融就會(hui) 成為(wei)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針對資金空轉、套利等開展了市場亂(luan) 象專(zhuan) 項治理,全麵實施資管新規,堅決(jue) 清理脫實向虛、亂(luan) 加杠杆等活動,P2P網貸平台全部退出經營,互聯網金融轉入常態化監管,類信貸影子銀行規模較曆史峰值壓降約30萬(wan) 億(yi) 元。針對當前“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質效不高”的問題,必須進一步發揮金融為(wei) 實體(ti) 經濟“輸血”的能效,更好支持擴大內(nei) 需、提振信心。重點再聚焦,政策再加力,就能使金融血脈更暢通、實體(ti) 經濟筋骨更強健,為(wei) 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實體(ti) 經濟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葉茂;金融與(yu) 實體(ti) 經濟循環暢通,實體(ti) 經濟才會(hui) 蓬勃發展、充滿生機活力。堅持以服務實體(ti) 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wei) 本,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拓展金融服務深度和廣度,必將為(wei) 實體(ti) 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支持,更好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