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郴州種糧大戶駱元波:我在家門口種水稻

發布時間:2023-11-15 15:18:00來源: 人民網-湖南頻道

  冬月寒涼的清晨,郴州北湖區山坳裏的小鎮華塘仍掩映在一片靜謐的霧靄之中,早早的,種糧大戶駱元波便趕到地裏開始了新一天的農(nong) 作。

  “我喜歡和土地打交道。”從(cong) 最初160多畝(mu) 到現在3500畝(mu) 的種植規模,駱元波的種植事業(ye) 可謂蒸蒸日上,今年,他又迎來了人生的另一個(ge) 大豐(feng) 收——成立了自己的農(nong) 業(ye) 公司。駱元波說:“我就是想把自家的糧食種得再好些,同時幫助大夥(huo) 把田種得再好些。”

  回鄉(xiang) 種地有“糧策”

  從(cong) 郴州北湖城區到華塘鎮,綠植宜人、風景美麗(li) ,道路平坦直通駱元波的農(nong) 場,院內(nei) 5台約4米高的稻穀烘幹機轟轟作響,一旁土堆上在建的農(nong) 事服務中心已搭好框架,未來這裏將停放公司大大小小幾十台農(nong) 業(ye) 機械設備,在自用的同時也能為(wei) 周圍農(nong) 戶提供連人帶機的農(nong) 耕服務。

  承包大片土地、自己開公司、置新業(ye) ,這些現在已經實現的事兒(er) 放到十幾年前的駱元波身上,是想都沒想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帶著妻子在東(dong) 莞毛織廠做工,回家不多。

  “當時我聽老鄉(xiang) 講政府有政策,土地承包的前三年租金全免,就回來了。”駱元波回憶,2009年剛創業(ye) 那會(hui) 困難不少,“一沒錢,二沒技術”。

  令駱元波欣喜的是,資金方麵,由市人社局(當時為(wei) 勞動局)做擔保,駱元波得以向銀行、政府貸款共計15萬(wan) 元,這為(wei) 他減輕了不少壓力;技術指導上,鎮裏的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中心有專(zhuan) 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病情預報”,不同時節、不同天氣發布不同的耕種指導,既節約了農(nong) 戶預防病蟲害的成本,效果也不錯。

  解決(jue) 了資金和技術問題,駱元波徹底“紮進”了田地裏,天晴或下雨都牽動了他的心神。“大約是11年前,遇到了一場特別大的台風雨。”駱元波當時在收穀機上看著稻子倒下,那年的收成直接減少一半。

  “說不難受那肯定是假的,不過農(nong) 業(ye) 種植難免有風險,再怎麽(me) 也要堅持走下去。”這次事件讓駱元波愈加注重風險規避,開始尋求更加科學的生產(chan) 。在稻穀品種上,他選擇了口感好、生命力強的優(you) 質稻作為(wei) 主要種植物,同時配合種植一些其他的經濟作物。

  與(yu) 此同時,駱元波越來越重視通過機械化提升生產(chan) 效率。“2014年農(nong) 機部門有個(ge) ‘百萬(wan) 工程’,購買(mai) 一百萬(wan) 的農(nong) 機設備能補貼30%。”那年駱元波購買(mai) 了第一台烘幹機,現已增長到了5台,一天可烘幹並收袋稻穀60多噸。如今,駱元波的倉(cang) 庫裏插秧機、翻耕機、收割機等農(nong) 用機械都逐漸齊備,這也讓駱元波有了更大的藍圖:“我想是時候成立個(ge) 公司了。”

  公司化運營、規模化種植、規範化生產(chan)

  相比最開始的直接下田幹活,隊伍規模逐漸壯大的駱元波每天多了一件大事——接人。早上5點半起床後,駱元波就駕駛著他的麵包車到周圍村莊去接村民幹活,點對點一一送到地裏,傍晚再將他們(men) 送回家,4年下來車子的裏程表顯示有20多萬(wan) 公裏。

  “為(wei) 了公司能夠順利成立,我們(men) 派了專(zhuan) 員指導有關(guan) 程序的注冊(ce) 、各種手續的辦理。”據了解,近年來郴州市政府努力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華塘作為(wei) 北湖區糧食生產(chan) 大鎮,平地多適合搞機械化生產(chan) 。為(wei) 此華塘鎮副鎮長龍騰表示:“我們(men) 不僅(jin) 把水渠、村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備,在政策上也積極向上級政府爭(zheng) 取項目資金與(yu) 補貼。駱元波的大規模機械化種植可以起到示範作用,吸引更多的農(nong) 戶參與(yu) 到現代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之中。”

  在鎮政府和村委會(hui) 的建議下,駱元波的大女兒(er) 駱雨與(yu) 女婿江茂智放下了外地的民宿生意,幫助父親(qin) 成立了“湖南郴州穀稷農(nong) 業(ye) 有限責任公司”,將大城市的經營管理經驗帶回了華塘鎮,也走上了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道路。

  “我負責公司文書(shu) 類的工作,茂智跟爸爸學農(nong) 業(ye) 技術。”駱雨表示,她想借公司規模把米種的再多些、品質變得更好些,“特別是銷售這塊,通過技術改進和規範生產(chan) ,把自家米的品牌口碑做起來,利潤能再高一些。”

  如今,駱元波的公司規模已從(cong) 合作社最初的5人擴展到50多人,種植產(chan) 地從(cong) 華塘鎮三合村擴展到魯塘鎮、保和瑤族鄉(xiang) 等地,每到農(nong) 忙時節便可吸納周邊不少閑散勞動力。公司擁有12名專(zhuan) 業(ye) 農(nong) 機駕駛操作員,能為(wei) 當地農(nong) 戶提供帶機上門服務,既售穀子又售服務。

  大戶帶小戶,共走致富新“稻”路

  駱元波的農(nong) 場辦公室裏擺放著形形色色許多獎章證書(shu) ,在事業(ye) 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駱元波不忘承擔大戶責任,每年年底他都會(hui) 作為(wei) 華塘鎮種糧大戶代表,積極參與(yu) 市、區、鎮組織的交流會(hui) 。

  “前兩(liang) 年疫情稻穀銷路不好,穀價(jia) 下跌,北湖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開座談會(hui) 聽取我們(men) 的意見,增加了惠農(nong) 補貼。”駱元波很感謝政府對農(nong) 戶意見的傾(qing) 聽,這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大家發展信心。

  “糧食安全是大事,駱元波這樣的生產(chan) 專(zhuan) 業(ye) 戶能夠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把農(nong) 戶需求更為(wei) 精準地傳(chuan) 達給我們(men) 。另外,許多荒田、壞田也主要由駱元波這樣的大戶來承包並種植糧食。”龍騰表示。

  駱元波的責任擔當是郴州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you) 勢,應用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帶動廣大小農(nong) 戶多種糧、種好糧的一個(ge) 縮影。“育秧對技術要求高,規模化、自動化集中培育的秧苗發芽率、成活率更好,我們(men) 的集中水稻育秧基地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供直接可用的秧苗。”駱雨介紹。

  除了生產(chan) 端,駱元波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為(wei) 小農(nong) 戶提供了稻穀銷售的便利。同村的王清華經營著60多畝(mu) 的水稻田:“元波人不錯,我的穀子收了就賣給他。”

  忙收心不倦,搶種意方長。從(cong) 小家到大家,從(cong) 小夢到大夢,駱元波用土地書(shu) 寫(xie) 了自己的故事。“這條‘稻’路我會(hui) 一直走下去,盡自己的力量多搞些糧食”,這是駱元波的幸福。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