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健康中國 保障人民健康(大家談)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本期大家談刊發3位專(zhuan) 家學者來稿,為(wei) 紮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出謀劃策、貢獻智慧。
——編 者
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
陸 林
健康是全方位的。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這一重要部署,為(wei) 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我國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事業(ye) 取得新的更大進步吹響了奮進號角。
守護公眾(zhong) 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有賴於(yu) 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提高醫療服務效率。筆者所在的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近年來分級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同時著力從(cong) 源頭上強化精神醫學的科研支撐和技術保障。全麵推進建設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和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建立基於(yu) 網絡的睡眠及心理幹預平台,積極推動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其機製研究,這一係列舉(ju) 措有力提升了心理健康的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為(wei) 患者帶來福音。
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不妨從(cong) 這幾個(ge) 方麵著手:“沉下去”,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健康管理能力;“鋪開來”,製定常態化、規範化的精神心理分級救援體(ti) 係,構建社會(hui) 心理危機預警係統;“聯起來”,促進多學科協作,運用新技術合力推動精神醫學創新發展;“做起來”,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科普宣傳(chuan) ,提升公眾(zhong) 重視程度。
(作者為(wei)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
培養(yang) 新時代中醫藥人才
徐安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加強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中醫藥高等院校要主動作為(wei) ,全麵推進中醫藥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yang) 更多中醫藥人才。
《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提出,“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yang) 模式”。培養(yang) 造就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一方麵要加強中醫藥基礎理論、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等中醫藥基礎學科建設,強化學生中醫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yang) ;另一方麵要麵向中醫學類專(zhuan) 業(ye) 全麵推行院校—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製定中醫師承教育管理辦法,實施多層次的師承教育項目。
培養(yang) 中醫藥人才是一項係統工程。對高校而言,既要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也要加強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還要組織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yang) 工程(岐黃工程),支持開展領軍(jun) 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基層人才培養(yang) 和平台建設。持續優(you) 化中醫藥院校教育,必能為(wei) 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為(wei) 建設健康中國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為(wei)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加強重大疫情防控體(ti) 係建設
陳 操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ti) 係和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遏製重大傳(chuan) 染性疾病傳(chuan) 播。”奮進新征程,全麵提升重大疫情早期監測、智能預警、快速反應、高效處置和綜合救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yi) 。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驗啟示我們(men) ,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群專(zhuan) 結合能夠凝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ti) 係和應急能力建設,要不斷完善應急指揮體(ti) 係,細化實化各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職責定位,提升各級疾控機構監測預警和信息互通能力。確保監測預警、發現報告、風險評估、信息發布、應急處置等環節職責清晰、無縫對接,才能做到指令清晰、係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要始終秉承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疫情防控全過程,注重科研攻關(guan) 和防控實踐相協同,助力分區分級、科學精準防控。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ti) 係和應急能力建設放在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局中統籌推進,放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統籌推進,人民健康定能獲得更牢固的保障。
(作者為(wei)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