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6市傳統村落如何保護利用?安徽發布導則並公開征求意見
安徽皖南地區散落了不少傳(chuan) 統村落,這些傳(chuan) 統村落要如何保護、活化利用?11月14日,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發布了《皖南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導則》(以下簡稱《導則》),並公開征求意見。
傳(chuan) 統村落未經批準不得遷並
所謂“傳(chuan) 統村落”,是指形成較早,擁有較為(wei) 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農(nong) 耕文明生產(chan) 生活方式,具備較高的曆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hui) 、經濟等價(jia) 值,具有傳(chuan) 統風貌或者地域文化特色,有村民居住的村落。《導則》中所指的皖南傳(chuan) 統村落包括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等6個(ge) 設區市行政轄區範圍內(nei) 的傳(chuan) 統村落。
根據《導則》,傳(chuan) 統村落應整體(ti) 保護,保持和延續其傳(chuan) 統格局和曆史風貌,尊重與(yu) 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環境。對於(yu) 影響傳(chuan) 統村落整體(ti) 風貌的建築和環境應予以整治。同時應改善傳(chuan) 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環境,完善傳(chuan) 統村落防災減災設施,適當調控傳(chuan) 統村落的人口數量。
未經批準不得對傳(chuan) 統村落進行遷並。因重大原因確需遷並的傳(chuan) 統村落,必須依照有關(guan) 法律、法規和上位法定規劃相關(guan) 要求執行。傳(chuan) 統村落聚集區宜劃定為(wei) 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區進行整體(ti) 保護,推動區域傳(chuan) 統村落麵貌全麵改善。
傳(chuan) 統村落或設“三級保護區”
《導則》指出,傳(chuan) 統村落整體(ti) 保護將設“三級保護區”,分別是核心保護區、建設控製地帶、環境協調區。
其中,核心保護區需嚴(yan) 格保護。在核心保護區,應堅持整體(ti) 保護和原址保護的原則,保持傳(chuan) 統村落的傳(chuan) 統格局、曆史風貌、空間尺度、自然景觀環境,保持傳(chuan) 統村落曆史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範圍內(nei) 進行新建、擴建、改建和修繕等活動,應當符合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在建築高度、體(ti) 量、色彩、風格和材料等方麵與(yu) 傳(chuan) 統建築風貌相協調,不得進行沒有依據的重建和仿製。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範圍內(nei) 的傳(chuan) 統建築應當重點保護體(ti) 現其核心價(jia) 值的外觀、結構和構件等。
在核心保護區內(nei) 進行影視攝製、舉(ju) 辦大型群眾(zhong) 性活動,需製訂保護方案,經城市、縣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主管部門會(hui) 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準,並依照有關(guan) 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關(guan) 手續。同時合理控製遊客量和引導遊覽行為(wei) 。
記者看到,在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範圍內(nei) ,禁止開山、采石、取土、開礦、爆破等破壞傳(chuan) 統格局和曆史風貌的活動;禁止擅自占用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確定保留的生態綠地、河湖水係、道路和塔橋亭閣戲台等;禁止修建生產(chan) 、儲(chu) 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工廠、倉(cang) 庫等;禁止擅自拆除曆史建築以外的傳(chuan) 統建築;擅自改變傳(chuan) 統建築外觀形象、原有結構、整體(ti) 風貌。
古橋需定期體(ti) 檢、古塔增設防雷等設施
設立了分級保護區後,傳(chuan) 統村落內(nei) 的建築物、構築物等該如何保護呢?
根據《導則》,文物建築應實施嚴(yan) 格整體(ti) 保護,禁止拆除,積極予以修繕和再利用。保護修繕應遵守最低限度幹預、不改變文物原狀等原則,最大程度保護其曆史信息。破壞的文物應按原有形式和原有材料進行維護和修複,不應改變其立麵形式、平麵格局、內(nei) 部結構體(ti) 係和建築高度。
曆史建築宜實施整體(ti) 保護,應予以修繕、維修、改善和再利用。新建、擴建、改建的建築,應在高度、體(ti) 量、立麵、材料、色彩、功能等方麵與(yu) 曆史建築相協調,並不得影響曆史建築風貌的展示。曆史建築應保持和延續原有的使用功能;確需改變功能的,應保護和提示原有的曆史文化特征,並不得危害曆史建築的安全。
傳(chuan) 統風貌建築應實施控製性保護,可對風貌進行整治提升。不應改變具有地方特色傳(chuan) 統風貌建築的立麵形式、空間格局、結構、細部等,可采用維修和改善的保護與(yu) 整治方式。代替,色彩、形式應與(yu) 傳(chuan) 統曆史風貌相協調。其他建築應注重協調性保護,視其所處區域保護級別處理。
具體(ti) 來看,古塔應增設消防、防雷等防災設施;古橋應定期開展古橋質量安全鑒定,有安全隱患的及時加固,修繕時維持原貌;亭閣構件等破損時及時修繕,修繕時維持原貌。古樹名木周邊地麵宜為(wei) 自然地麵或采用透氣鋪裝,不宜修築水泥或瀝青混凝土地麵;應增設避雷設施等保護措施,加強病蟲害防治及更新複壯管理。
村落內(nei) 原有的石階鋪地形式,盡量保留;新建石階鋪地不宜采用色彩飽和度與(yu) 對比度高的現代鋪裝材料;選用石板、卵石、塊石、條石、青磚、瓦片等或皖南地區特色鄉(xiang) 土材料。禁止擅自填埋曆史上形成具有重要價(jia) 值的井泉溝渠;禁止向井泉溝渠內(nei) 傾(qing) 倒垃圾、排放汙水和其他廢棄物;禁止在井泉溝渠岸坡堆放、存貯固體(ti) 廢棄物和其他汙染物。
培育發展傳(chuan) 統村落“非遺+”項目
《導則》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將實施分類保護。對瀕危的、活態傳(chuan) 承較為(wei) 困難的項目,將其內(nei) 容、表演形式、技藝流程等予以記錄、整理,編印圖書(shu) ,製作影音資料,建立檔案等,進行搶救性保護;對受眾(zhong) 較為(wei) 廣泛、活態傳(chuan) 承基礎較好的項目,通過培育、支持傳(chuan) 習(xi) 基地等方式,進行傳(chuan) 承性保護;對具有市場需求和開發潛力的項目,通過合理開發利用,進行生產(chan) 性保護。
同時推進村落非遺工坊、非遺基地建設,支持非遺傳(chuan) 承人開發更多特色產(chan) 品,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ye) ,拓寬增收渠道。培育發展傳(chuan) 統村落“非遺+”項目,強化創意設計,打造非遺文創、非遺美學主題村落。對相關(guan) 民俗實施延續性保護,深入挖掘闡釋民俗文化內(nei) 涵,推動民俗、美食等與(yu) 傳(chuan) 統節日結合,打造節慶品牌。
傳(chuan) 承利用,讓傳(chuan) 統村落煥發活力
保護皖南傳(chuan) 統村落是為(wei) 了更好的傳(chuan) 承和利用,那麽(me) ,如何將這些寶貴的資源變成當地的特色產(chan) 業(ye) 或新經濟增長點呢?
《導則》提出延續傳(chuan) 統村落的人文精神,依據村民生活需求拓展使用功能;挖掘曆史、藝術、科學、社會(hui) 、文化價(jia) 值,開展研究和教育實踐活動;挖掘經濟價(jia) 值,發展傳(chuan) 統特色產(chan) 業(ye) 和旅遊。按照核心保護區、建設控製地帶、環境協調區對傳(chuan) 統村落進行分區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應加強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可開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民俗手工展覽、傳(chuan) 統文化展演等活動;相關(guan) 民俗文化應加強宣傳(chuan) 與(yu) 傳(chuan) 承。
其中,核心保護區以保護為(wei) 主,利用為(wei) 輔,針對文物建築可開辟為(wei) 博物館、紀念館等使用,適當發展觀光旅遊;建設控製地帶可發展觀光旅遊、民俗文化體(ti) 驗,適當開展農(nong) 家樂(le) 、民宿等活動;環境協調區可開展農(nong) 家樂(le) 、民宿等活動。鼓勵國有、公共類傳(chuan) 統風貌建築對公眾(zhong) 開放,實現其社會(hui) 效益。鼓勵將傳(chuan) 統風貌建築設為(wei) 博物館、紀念館、圖書(shu) 館、民俗文化體(ti) 驗館等,或用作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皖南民間工藝傳(chuan) 承、中華老字號經營等;鼓勵引入眾(zhong) 創空間、商務辦公、文化創意、科技孵化、特色餐飲、民宿客棧等。在與(yu) 傳(chuan) 統村落整體(ti) 風貌相協調的前提下,鼓勵其他建築采取多元化的利用方式。
開發民宿,建立傳(chuan) 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導則》建議,傳(chuan) 統村落應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和地域文化特色,積極發展體(ti) 現自身特色的文化產(chan) 業(ye) 。在延續傳(chuan) 統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適度發展手工文化、園藝等特色產(chan) 業(ye) ,增加村民收入,讓文化特色與(yu) 產(chan) 業(ye) 特色融合發展。大力推進傳(chuan) 統村落保護與(yu) 利用數字化建設,建立傳(chuan) 統村落數字博物館,開發數字文化產(chan) 品,促進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的保存、共享、展示和傳(chuan) 播,帶動傳(chuan) 統村落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地域品牌形象塑造、特色產(chan) 品推廣。
應挖掘和整理傳(chuan) 統村落的民間文學、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傳(chuan) 統體(ti) 育、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醫藥、傳(chuan) 統建築營造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通過建立村史館、博物館、文化館、展示中心等文化場所;通過非遺傳(chuan) 承人、設計師、藝術家等帶動傳(chuan) 統村落村民結合實際開展手工藝創作生產(chan) 等,實現在文化傳(chuan) 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對於(yu) 保存較好、區域集中的傳(chuan) 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區,可結合周邊環境,打造學習(xi) 攝影、寫(xie) 生等教學基地,提升區域文化旅遊品位和知名度。鼓勵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ye) 學校、科研機構建立傳(chuan) 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教學、研究基地和實踐基地,可通過設置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和課程,培養(yang)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等專(zhuan) 業(ye) 人才。
《導則》還建議利用傳(chuan) 統村落自身的曆史文化積澱和自然山水風光,采用運營模式和參與(yu) 體(ti) 驗式的旅遊模式,積極發展文化休閑旅遊,形成傳(chuan) 統村落保護與(yu) 利用的良性循環。利用傳(chuan) 統建築和傳(chuan) 統民居發展旅遊民宿,打造綠色產(chan) 品,積極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nong) 家樂(le) 生態旅遊模式,避免同質化。另外,利用開發旅遊資源時,應合理安排旅遊線路,控製遊客流量、容量,避免遊客擁擠導致傳(chuan) 統村落遭到破壞。同時製定傳(chuan) 統村落旅遊管理製度,在製度上規範旅遊活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