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整版關注吉林舒蘭等地: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溫暖過冬(人民眼·災後恢複重建)

發布時間:2023-11-20 10:3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引子

  今年汛期,京津冀和東(dong) 北等地出現極端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

  “我牽掛著受災的地方。”9月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期間從(cong) 哈爾濱市區出發,火車轉汽車,一路奔波,來到受災較重的尚誌市老街基鄉(xiang) 龍王廟村,察看水稻受災和水毀房屋重建情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東(dong) 北冬季來得早、時間長,要確保受災群眾(zhong) 安全溫暖過冬,地方黨(dang) 委和政府要抓緊謀劃,提前行動,把吃、喝、住、行、就業(ye) 、教育、醫療防疫等事關(guan) 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的大小事情考慮得更細致、更周全一些,不留一絲(si) 紕漏。要抓緊修複受損房屋,加快推進災後重建,最大程度減少農(nong) 業(ye) 因災損失,確保受災群眾(zhong) 安心安全。

  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北京、河北受災較重的相關(guan) 地區,看望慰問受災群眾(zhong) ,檢查指導災後恢複重建工作。總書(shu) 記強調,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各有關(guan) 方麵要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再接再厲抓好災後恢複重建,確保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溫暖過冬。

  一項項重要部署,一次次關(guan) 心叮囑,這份時時放心不下的牽掛飽含著人民至上的深情,溫暖著受災群眾(zhong) ,轉化為(wei) 災後恢複重建的強大力量。

  為(wei) 了解災後恢複重建工作進展情況、群眾(zhong) 安全溫暖過冬情況和災區生產(chan) 生活秩序恢複情況,近日,記者赴北京房山區、河北涿州市、吉林舒蘭(lan) 市、黑龍江尚誌市等地進行了深入采訪。

  

  既抓工期更重質量,讓受災群眾(zhong) 盡早住進新居

  寒風凜冽,白雪皚皚。黑龍江的初冬,寒意已濃。環繞尚誌市龍王廟村的大泥河、小泥河水麵已經結冰。村西頭的趙誌山家,白牆藍瓦3間新房拔地而起。

  推開門,趙誌山熱情地招呼記者進屋,臉上帶著入住新家的喜悅,“以前取暖靠火牆、火炕,現在新房用上了地暖,房間裏熱乎乎的。”

  8月初,龍王廟村受洪水衝(chong) 擊,全村168戶房屋過水受損,趙誌山家的房屋被衝(chong) 塌一半。

  確保受災群眾(zhong) 安全溫暖過冬,住有所居是關(guan) 鍵。黑龍江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派出90支隊伍赴尚誌市等受災較重地區,完成房屋安全鑒定1.87萬(wan) 戶。根據災損程度,綜合采取維修加固、翻建新建、借用公房等方式妥善安置受災群眾(zhong) 。經過評估,趙誌山家被納入翻建新建範疇。

  “新房怎麽(me) 建,村民自家拿主意。”趙誌山告訴記者,施工隊把鄉(xiang) 親(qin) 們(men) 請到現場,當麵聽取大夥(huo) 兒(er) 對房屋基礎、房梁及內(nei) 部結構的個(ge) 性化需求意見,一起商討施工方案。考慮到趙誌山老兩(liang) 口年紀大了,對保暖的要求更高,施工人員專(zhuan) 門在牆體(ti) 和房頂增加了保溫板,在廚房建了不鏽鋼節能爐,地下鋪設了地暖管道。

  “用節能爐把水燒熱,熱水通過循環泵灌入地下管道供暖。”站在節能爐前,趙誌山比劃著說,“燒爐子用的柴火,我和老伴早就備好了,夠用一個(ge) 冬天。”

  “倒排工期、加快施工,讓受災群眾(zhong) 盡早搬進新居。”承建龍王廟村水毀房屋重建項目的黑龍江省水利水電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李德偉(wei) 向記者介紹,與(yu) 平日同等規模項目相比,重建項目投入的施工人員和設備多了一倍,施工人員每天加班加點、輪班作業(ye) ,“全村重建的7棟房屋、維修的160棟房屋都在一個(ge) 月內(nei) 完成施工,另有1戶購買(mai) 房屋,受災群眾(zhong) 中秋節前就已入住。”

  “到10月10日,尚誌市因災受損需新建及維修的4240棟房屋已全部完工。”尚誌市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局長郭鵬介紹。

  既抓工期更重質量,施工隊發現趙誌山家的房子位於(yu) 風口上,特意進行了防風加固。環顧趙誌山的新家,牆體(ti) 厚實,門窗結實。“房子四個(ge) 角上都立了鋼筋水泥柱,窗戶是三層玻璃,冷風鑽不進來。”趙誌山說,這棟70平方米的新房共花費8萬(wan) 元,其中政府補助占了大頭。

  “天冷了,可身上和心裏都熱乎著呢。”走進吉林舒蘭(lan) 市開原鎮新開村村民徐中仁家,80平方米的新房窗明幾淨,家用小型供熱鍋爐裏爐火正旺,房間裏的溫度計指向24攝氏度。“這屋鋪了地暖,敞亮暖和,灶台和炕也幫我們(men) 打好了,省心又省錢。”徐中仁滿意地說。

  10月22日,新開村首批14戶受災村民領到了新房鑰匙,徐中仁家是其中一戶。

  新開村是舒蘭(lan) 市洪災後唯一整體(ti) 搬遷的村莊。因毗鄰河道,地勢較低,新開村原址受災嚴(yan) 重,246戶村民房屋受損。鑒於(yu) 大部分受損房屋成為(wei) 危房,且老村莊仍麵臨(lin) 山洪風險,鎮上充分征求村民意願後,決(jue) 定選擇地勢平坦、地質條件穩定的新開屯南崗異址重建。

  “新址與(yu) 原來的村子直線距離約200米,地勢平均高出11米。”開原鎮黨(dang) 委組織委員、新開村異址重建項目臨(lin) 時負責人譚宏鵬介紹,“重建房屋分為(wei) 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3種戶型。”

  在新開村異址重建工地入口,一張規劃圖清晰標注著超市、養(yang) 老服務中心、汙水處理廠、活動廣場、農(nong) 機具停放區、儲(chu) 糧倉(cang) 區等。步入工地,新建房屋整齊排列,主體(ti) 結構已全部完成。

  “為(wei) 讓村民放心,村裏專(zhuan) 門成立了由我們(men) 4名村民代表組成的房屋質量監督小組。”監督小組組長莫立君說。建設期間,他每天都帶隊在工地巡查,看砂石含泥量是否超標、水泥標號是否符合要求、鋼筋磚瓦質量是否合格。

  舒蘭(lan) 市副市長、災後重建指揮部重建組組長蔡俊鋒介紹,截至10月27日,舒蘭(lan) 市1206戶修繕房屋已全部維修完畢,829戶重建房屋基本完成建設,貨幣化安置的838戶已全部兌(dui) 付。“重建房屋中,依據群眾(zhong) 意願,計劃今年入住的484戶選定搬家日期後即可入住;計劃明年入住的345戶房屋已全部完成主體(ti) 施工,正式入住前村民已按租房、投親(qin) 靠友等方式得以妥善安置。”

  在北京房山區佛子莊鄉(xiang) 佛子莊村,55戶修繕房屋已全部完工並通過驗收,48戶重建房屋已全部開工;在河北涿州市刁窩鎮刁窩四村,由村集體(ti) 聯係施工單位並墊付費用,為(wei) 8戶困難群眾(zhong) 援建住房……“感覺很溫暖”“心裏很踏實”,一路走來,記者時常聽到受災群眾(zhong) 這樣的話語。

  多措並舉(ju) 恢複生產(chan) ,為(wei) 受災群眾(zhong) 最大程度挽回損失

  “隻要地不荒,生活就有盼頭。地裏長出了麥苗,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就能看到希望。”走進涿州市豆莊鎮白馬莊村,一片綠色為(wei) 北方初冬時節的土地增添了生機。這段日子,村民楊克強幾乎每天都要到地裏走一走,盼著種下的小麥長得茁壯。眼下,麥苗已經鑽出泥土約10厘米,長勢喜人。

  “今年涿州市冬小麥播種任務28.7萬(wan) 畝(mu) ,至10月底已全部完成。”涿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劉金坡告訴記者。

  受洪澇災害影響,白馬莊村近700畝(mu) 農(nong) 田受災,腳下這片耕地幾乎顆粒無收。“洪水過後,地裏種植的玉米全倒了,還衝(chong) 進來很多垃圾和淤泥。”楊克強回憶道。

  8月12日,來自河北保定市競秀區的包聯幫扶工作組黨(dang) 員幹部進駐白馬莊村,帶來了翻犁機、秸稈粉碎機等設備,清理垃圾、粉碎秸稈、翻耕土壤、平整土地,受災地塊很快恢複耕種條件,村民們(men) 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但新問題隨之而來:當地農(nong) 民的種植習(xi) 慣是“一茬玉米接一茬麥子”,彼時距播種冬小麥還有約兩(liang) 個(ge) 月,如何最大程度減少農(nong) 業(ye) 損失?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8月15日印發的《關(guan) 於(yu) 抓好洪澇災後恢複生產(chan) 奪取全年糧食和農(nong) 業(ye) 豐(feng) 收的通知》提出,“對絕收地塊,逐個(ge) 研究改種補種方案,能收青貯的及時收割作青貯飼料;不能收青貯的及時翻耕,調劑調運救災種子、化肥等,抓緊改種生育期短、有市場需求的作物”。

  “以秋補夏,不誤農(nong) 時。”包聯幫扶工作組領隊、競秀區司法局局長滕銘欣說,工作組把河北省農(nong) 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專(zhuan) 家請到白馬莊村,對土壤墒情進行專(zhuan) 業(ye) 評估,最終選定種植對氣溫要求不高、技術門檻低且短期就能見到效益的娃娃菜。

  種了大半輩子玉米和小麥,大麵積種菜還是頭一次。“如何選種、怎麽(me) 管護、賣到哪裏,全是新問題。”起初,楊克強心裏直打鼓。為(wei) 打消村民疑慮,包村幹部和村幹部耐心做工作,工作組免費提供種子,聯係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播種。村民平時隻需及時澆水施肥,娃娃菜成熟後由競秀區統一收購。

  10月中旬,經過近兩(liang) 個(ge) 月打理,白馬莊村100多畝(mu) 娃娃菜喜獲豐(feng) 收。村民們(men) 收割、打包、裝車,從(cong) 白馬莊村運抵保定市區,由競秀區按市場價(jia) 購買(mai) ,供應城區餐館和機關(guan) 食堂。

  搶抓災後至秋播前約兩(liang) 個(ge) 月時段,涿州市6000多畝(mu) 受災耕地經平整後改種蔬菜。“我種了8畝(mu) 娃娃菜,掙了13000多元,與(yu) 受災前種玉米的收入基本相當。”賣完娃娃菜,楊克強又馬不停蹄地播種冬小麥,希望來年有個(ge) 好收成。

  各地多措並舉(ju) 加快恢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舒蘭(lan) 市完成24.8萬(wan) 畝(mu) 受淹農(nong) 田排澇工作;房山區向1.2萬(wan) 餘(yu) 戶受災種植主體(ti) 發放806公斤蘿卜種子、1047公斤白菜種子和365公斤油菜種子;尚誌市成立6個(ge) 農(nong) 技小組深入鄉(xiang) 鎮,服務指導群眾(zhong) 加強田間管理……

  記者在尚誌市采訪時,正值秋收時節。走在龍王廟村的田間地頭,一台台收割機正把水稻“吞下肚”,有時揚起一團灰塵。“正常水稻收割,可沒這麽(me) 大土灰。”村民車麗(li) 新解釋,受過水淹的稻子,外麵裹了層泥漿。

  今年,車麗(li) 新家種了130多畝(mu) 水稻,其中45畝(mu) 被淹。“遭災時,水稻正在揚花期。”車麗(li) 新告訴記者,洪水過後,政府派來農(nong) 技人員指導噴施作業(ye) ,正好趕上稻穗的下半段開花,還能有點收成,“有20畝(mu) 稻田絕產(chan) ,另有25畝(mu) 經采取農(nong) 技措施,收獲了六成糧食。”

  尚誌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洪水造成尚誌市糧食作物成災麵積37.2萬(wan) 畝(mu) 。全市多舉(ju) 措降低損失,經農(nong) 技測產(chan) ,預計今年糧食產(chan) 量可再超27億(yi) 斤,實現“二十連豐(feng) ”。

  “收割機能進田、收糧車能進村,靠的是把路修好了。”老街基鄉(xiang) 政府派駐龍王廟村的包村幹部劉力嘉說,為(wei) 確保秋糧顆粒歸倉(cang) ,施工人員加班加點,趕在秋收前完成了龍王廟村損毀道路的修複施工,“主村道鋪了柏油路麵,17條田間小路用砂石填平。”

  “發了洪水,道路損毀嚴(yan) 重,大家都怕收獲的糧食運不回來。沒想到,路很快就修好了。開著拖拉機在柏油路上來回運糧,那叫一個(ge) 順暢穩當。”村民楊春貴抬手指了指,屋邊糧倉(cang) 已滿。

  秋收前夕,尚誌市因災受損的2104條田間道路、175座橋涵和村屯內(nei) 其他829條水毀道路、56座橋涵均已修複。

  大事小事考慮周全,讓受災群眾(zhong) 暖心安心

  清晨,走進房山區石樓中學學生宿舍樓,樓內(nei) 粉刷一新。來自房山區夏村中學的初二年級學生馬京龍正在洗漱間洗漱,水龍頭裏流出的熱水溫度適宜。

  跟著馬京龍回到宿舍,房間裏暖氣充足,幾盆綠植生機盎然,床鋪上的枕頭、棉被疊放整齊。“這是新裝的飲水機,隨時能喝上熱水。”“這是公共澡堂,晚上可以洗澡。”……馬京龍領著記者走出宿舍,一路介紹。

  夏村中學學生咋住進了石樓中學宿舍?石樓中學校長郭寶群告訴記者,在今年夏天的洪澇災害中,夏村中學的房屋及教學設施損毀嚴(yan) 重,恢複重建難度大、周期長、造價(jia) 高,短期內(nei) 不具備開學條件。房山區教委考慮到受洪水影響較小的石樓中學距離夏村中學相對較近,設施條件較好,決(jue) 定讓夏村中學的87名學生今年秋季學期在石樓中學複課。

  夏村中學學生分布在3個(ge) 村莊,居住最遠的學生離石樓中學有10多公裏,每天來回不大方便。“特別是到了冬季雪天,道路結冰濕滑,很不安全。”郭寶群說,學校給區裏打報告,申請安排這些學生在校住宿,“很快,區裏就撥付了近200萬(wan) 元資金對學校宿舍、食堂等進行改造,同時為(wei) 每名學生購買(mai) 了被褥、臉盆等11件住宿日常生活用品。”

  在石樓中學食堂,記者看到新添置的桌椅、冰箱、消毒櫃等。這裏,每周菜譜提前公布,每日菜品不重樣,中晚餐按照兩(liang) 葷一素標準為(wei) 學生供餐。

  國慶節後,夏村中學首批66名學生順利入住,周一至周五在石樓中學寄宿上學。為(wei) 方便寄宿學生周末回家,房山區協調公交公司調整公交線路接送學生,不用換乘,直達到村。

  “還是原來的同學在一個(ge) 班,還是原來的班主任。”馬京龍很快適應了石樓中學的學習(xi) 生活。為(wei) 減輕學生家庭負擔,學校還為(wei) 寄宿學生申請了生活補貼,並減免相關(guan) 費用。

  離開石樓中學,記者來到房山區佛子莊鄉(xiang) 佛子莊村。村裏不少院牆上的洪水印跡依然清晰。低保戶薑小青說,洪水衝(chong) 倒了院牆,衝(chong) 走了窗戶,也衝(chong) 走了準備過冬取暖的煤。

  今年咋過冬?隨薑小青走進他家院子,隻見院牆已經壘好,房子新裝了鋁合金門窗,一袋袋環保型煤用油紙蓋好,整齊碼放在屋外。“政府不僅(jin) 幫咱免費修房,還由村裏統一訂購了環保型煤,9月底就發下來了,一共2噸,夠今冬燒的。”薑小青說,“政府補助了大頭,給咱減輕了不少負擔。”據了解,佛子莊村訂購的141噸環保型煤,已經全部發放至村民家中;一些用電取暖的村民,供電單位也已上門檢修了線路。

  走進涿州市雙塔街道永濟秀園小區,室外寒氣逼人,居民家中溫暖如春。“從(cong) 11月1日開始,小區就供暖了。”居民董彩英告訴記者。

  在永濟秀園小區熱力站,負責人李亞(ya) 軍(jun) 和同事們(men) 正仔細查看控製器和每個(ge) 儀(yi) 表盤,並將數據填寫(xie) 在記錄表上。

  這個(ge) 熱力站承擔著永濟秀園等2個(ge) 小區共1500多戶居民的冬季供暖任務。洪災中,熱力站的循環泵、補水泵、變頻櫃、配電櫃等被洪水浸泡,損壞嚴(yan) 重。“8月5日起,我們(men) 就安排人員進場搶修,用了4天時間更換設備。”熱力站維修班班長張豹介紹,之後又對小區一樓進水住戶開展了兩(liang) 次走訪,查看管道、暖氣片等設施,確保正常供暖。

  “涿州市城區共有111座熱力站,其中31座在洪災中受損。經過檢修,到10月24日所有受損熱力站全部達到供熱條件,11月1日主管網正式供熱。”涿州市供熱和燃氣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薑泳介紹。

  記者隨後來到位於(yu) 涿州市的北京英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圖書(shu) 倉(cang) 儲(chu) 基地,隻見倉(cang) 庫的地上整齊擺放著許多快遞紙箱。備貨員們(men) 戴著白色手套,在過道裏來回穿梭,把一本本沒有拆封的新書(shu) 分門別類裝進箱子,打包後發往全國各地。

  “學生有學上,家庭有收入,全家人都安心。”備貨員馮(feng) 培培告訴記者,自己家住涿州市刁窩鎮刁窩一村,房屋一樓進水受了災。前段時間,她白天騎車來倉(cang) 儲(chu) 基地上班,晚上回家修房子,“鋪地磚、刷牆、買(mai) 家具,樣樣都要花錢。好在工作還在,每個(ge) 月工資五六千元,解決(jue) 了很大困難。”如今,馮(feng) 培培的家經過重新裝修,已能正常居住。

  保障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也是保障部分受災群眾(zhong) 就業(ye) 。災情發生以來,涿州市全力開展助企紓困,助力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對受災經營主體(ti) 於(yu) 今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新增貸款給予3年財政貼息。

  “這次水災,造成公司圖書(shu) 倉(cang) 庫進水達3米,損失圖書(shu) 達2億(yi) 碼洋(全部圖書(shu) 定價(jia) 總額)。我們(men) 已申請到一筆貼息貸款,解了燃眉之急。”北京英典電子商務公司副總經理劉警慧說,圖書(shu) 倉(cang) 儲(chu) 基地9月上旬完成清淤消殺,正式複工複產(chan) 。

  截至11月5日,涿州市1685家受災企業(ye) 已全部複工複產(chan) 複市。

  讓受災群眾(zhong) 端牢就業(ye) 飯碗,解決(jue) 辦法既著眼本地,也放眼周邊。“涿州北部受災鄉(xiang) 鎮與(yu) 北京房山區接壤,每天有公交車往返,通勤方便。我們(men) 專(zhuan) 門聯係了北京豐(feng) 台區、房山區的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組織企業(ye) 前來招聘。”涿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一級主任科員鄭清瑩介紹,災後累計開展線上線下招聘18場,提供就業(ye) 崗位9700多個(ge) 。

  不久前,一場招聘會(hui) 在涿州君悅廣場舉(ju) 辦,69家招聘企業(ye) 中,13家來自北京。當日參會(hui) 群眾(zhong) 近500人,其中225人達成就業(ye) 意向。涿州市東(dong) 仙坡鎮居民王軍(jun) 與(yu) 房山區一家人力資源企業(ye) 現場簽訂了就業(ye) 意向書(shu) ,“上班地點離家不遠,每天騎著電動車就能往返,收入穩了,心也安了。”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0日 13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