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美容機構監管 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百姓關注)
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類護膚品、美妝產(chan) 品、美容儀(yi) 等也逐漸成為(wei) 熱銷商品。不過,美容消費在滿足人們(men) 追求美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質量問題。
有網友在人民網“人民投訴”平台上反映,自己在線下專(zhuan) 櫃購買(mai) 了某品牌的護膚品和化妝品,使用兩(liang) 天後,麵部出現大麵積發炎,但商家拒絕退貨退款,更拒絕賠償(chang) ,“商家認為(wei) 是我皮膚過敏的問題,不承認是產(chan) 品質量問題。”
這名網友的遭遇並非個(ge) 例。每個(ge) 人的皮膚特性不同,護膚品使用效果也不一樣。有的消費者購買(mai) 護膚美妝等產(chan) 品後,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問題,但如果想要退貨或者賠償(chang) ,消費者又很難證明皮膚問題與(yu) 護膚品質量問題直接相關(guan) ,因此常常陷入維權難的境地。
美容儀(yi) 也是近年來消費排行榜上的“常客”。但有消費者反映,在使用過程中遇到了儀(yi) 器質量不過關(guan) 、使用效果不顯著、加價(jia) 換代等問題。遼寧遼陽市的王女士在網絡平台購買(mai) 了某款熱銷美容儀(yi) ,結果,產(chan) 品很快出現無法充電的情況,在換貨後仍然無法正常使用。
還有消費者遭遇了加價(jia) 換代的“陷阱”。據安徽合肥市的趙女士反映,她去年在某品牌自營店購買(mai) 了一款美容儀(yi) ,使用後麵部出現不適。商家告知可以退回原機器,加價(jia) 換最新的“大師版”。但趙女士發現,“大師版”在其他網絡平台的價(jia) 格遠低於(yu) 自己購買(mai) 的價(jia) 格。“我與(yu) 商家多次溝通,對方始終不肯退貨,直到最後,商家說已經過了退貨時間,也不再提供售後服務。”趙女士說。
一些美容機構的預付式消費則充滿誘導性,產(chan) 品標價(jia) 不透明、先付款再體(ti) 驗等規則讓消費者防不勝防。劉美(化名)曾在一家美容院購買(mai) 了近6萬(wan) 元的祛痘服務。“店員最開始跟我說長期使用肯定能治好痘痘。但我做了近3年,發現祛痘效果並不顯著。沒想到,店員又說,可以補償(chang) 我代金券,還讓我繼續充值消費。”劉美說。
還有的商家使用多種銷售話術,誘導顧客消費。四川成都市的胡女士在美容院工作人員的誘導下,購買(mai) 了約4萬(wan) 元的美容服務,由於(yu) 金額較高,胡女士以貸款形式簽下合同。沒過多久,胡女士覺得價(jia) 格難以承受,想要退款,雖然還沒有使用任何美容產(chan) 品,商家卻要求她支付大額違約金。
中日友好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王成元提示:消費者要選擇正規、口碑好的美容機構,不要輕信一些美容機構的宣傳(chuan) 廣告;消費前要查驗確認機構的營業(ye) 執照以及相關(guan) 資質證明等;對美容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應進行認真評估。“消費者還可以通過藥監部門的官方網站,判斷藥物、器械等產(chan) 品生產(chan) 渠道是否正規,是否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查認證等。”王成元說。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huo) 人朱麗(li) 華表示,消費者在消費前應明確自己所做項目、如何收費、繳費方式等,約定好要做的項目內(nei) 容、收費價(jia) 格、預期達成的效果、違約責任等。同時,在購買(mai) 護膚產(chan) 品、辦理美容卡、接受美容服務時,應向商家索要購物憑證或者消費憑證,避免發生糾紛時,無法提供相關(guan) 證據,不利於(yu) 後期維權。“如果遇到權益受損的情況,消費者可以拿著相關(guan) 證據,向消費者協會(hui) 反映,或者向有關(guan) 部門投訴。”朱麗(li) 華說。
廣東(dong) 深圳市讀者袁文良建議,應出台詳細具體(ti) 的行業(ye) 規範,嚴(yan) 格美容機構準入條件,明確從(cong) 業(ye) 人員職業(ye) 資質,劃出美容行業(ye) 的經營紅線,為(wei) 消費者提供優(you) 質美容服務,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此外,建議有關(guan) 部門建立健全日常監管機製,完善跨部門、跨領域的合作協調機製和重大案件會(hui) 商機製,進一步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相關(guan) 網絡平台也應當承擔起責任,明示商品、服務質量擔保政策,暢通投訴、舉(ju) 報維權渠道,督促相關(guan) 經營者承擔法定義(yi) 務和責任,積極協助消費者維護合法權益。
專(zhuan) 家提醒廣大消費者:當前美容市場的消費陷阱形式越來越多樣,內(nei) 容也更具迷惑性和欺騙性,消費者要特別警惕拉客宰客、“三無”產(chan) 品、不明碼標價(jia) 、無資質經營、會(hui) 員卡欺詐等消費陷阱。美容消費要充分考慮個(ge) 人和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謹慎對待“美容貸”,不要選擇超過自己還款能力的貸款產(chan) 品。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7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