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更多黑土地冒油花(中國道路中國夢·齊心協力加油幹)
忙裏偷閑,我喜歡坐在田壟上,望著東(dong) 北黑油油的土地出神。人人都說黑土肥沃,但紮根於(yu) 此的科研人員才知道其中隱痛不少。比如,三江平原上的部分地塊,撥開黑土可見發灰發硬的白漿土層,通透性差、硬度高,作物根係難以下紮,地塊產(chan) 量低而不穩、易旱易澇,亟待進行改良。
田間地頭是最好的課堂,實踐的熱土蘊藏著解決(jue) 問題的鑰匙。土壤改良就像給黑土地“看病”,來到現場“望聞問切”,才能因地製宜、對症下藥。每年,我和同事們(men) 都要花較多時間到田間觀測、取樣、調研。鑽在稻叢(cong) 間,跑在農(nong) 機後,臉越曬越黑,繭子越磨越多,心裏卻愈發充實。褲腳沾滿泥點子,才跑得出“金點子”。終於(yu) ,“白漿土秸稈還田氮素循環調控技術”等改良技術“出爐”,能夠實現土壤改良後5年間作物平均增產(chan) 15%至21%。一項項新技術日趨成熟,一張張改良“藥方”反哺土地,助力這裏的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
土壤改良需要綜合運用工程、農(nong) 機、農(nong) 藝手段,實踐中的問題比想象中更複雜。沉下來,鑽進去,辦法總比問題多。為(wei) 了改良白漿土,我們(men) 曾引進機械進行深鬆,乍一看打破了土層,但降雨過後土層很快就回到初始狀態;再嚐試深翻,卻發現障礙土壤翻到地表後,反而導致大量減產(chan) ;種植苜蓿嚐試進行生物改良,可一年到頭,障礙土層遲遲不見破碎……麵對挑戰,創新路上大膽闖,跌倒就要爬起來,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我們(men) 提出“白漿土心土培肥技術”時,苦於(yu) 沒有配套機械,就買(mai) 來鐵板、鋼板,引進外國農(nong) 機模具,一邊學習(xi) 機械知識,一邊拿著焊槍製造工具。經過不斷修正、改造、升級,機械作業(ye) 速度從(cong) 每小時2畝(mu) 地提升到17畝(mu) 地,改土後效持續5年以上。永不言棄、上下求索,實事求是、自力更生,是我們(men) 的製勝法寶。
科研之路不易,堅持精益求精、迎難而上,才能迎來柳暗花明。每項新技術的誕生,都可能遭遇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失敗。比如低濕地改良,從(cong) 最初設想的暗管排水,到暗管與(yu) 超深鬆結合,再到稻殼深鬆深埋技術搭配新型機械,前前後後我們(men) 花了7年時間,最終完善了相關(guan) 技術體(ti) 係,低濕地平均增產(chan) 15.3%。農(nong) 田脫胎換骨,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提升,農(nong) 民群眾(zhong) 展開笑顏,我們(men) 覺得流再多汗、吃再多苦都是值得的。農(nong) 業(ye) 科研工作耗時、費力、見效慢,但我們(men) 理解土壤改良對糧食安全、人民幸福的意義(yi) 。比如,有白漿土層的地塊經改良後,1億(yi) 畝(mu) 黑土地每年就能增產(chan) 150億(yi) 斤糧食。國之所需、民之所盼,就是我們(men) 農(nong) 業(ye) 科研人的努力方向。鍥而不舍、久久為(wei) 功,讓好土地孕育好糧食,以科研成果托舉(ju) 民生福祉,是我們(men) 堅持不懈的追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ge) ‘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如今,國家愈發重視對黑土地的保護,我們(men) 的事業(ye) 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持之以恒,分秒必爭(zheng) ,不斷推進技術創新,我們(men) 有信心使更多黑土地冒油花,年年滿是“稻花香”。
(作者為(wei) 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研究員,本報記者張藝開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5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