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譜寫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篇章

發布時間:2023-12-05 16:05:00來源: 人民日報

  12月3日,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舉(ju) 辦。習(xi) 近平主席向首屆“良渚論壇”致賀信,並強調“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論壇’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借鑒,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qin) ”。

  在首屆“良渚論壇”上,中外嘉賓暢所欲言、深入討論,推動中華文明與(yu) 世界不同文明加強對話、增進共識,推動全球文明倡議從(cong) 思想理念成為(wei) 實際行動。嘉賓們(men) 表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舉(ju) 辦“良渚論壇”對於(yu) 感悟古老文明魅力、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推動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與(yu) 交流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一帶一路”發端於(yu) 中國,從(cong) 亞(ya) 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一帶一路”,上百種語言共存,各國各地區擁有不同的曆史淵源、文化背景。越是如此,越需要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通,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在首屆“良渚論壇”上,中國與(yu) 阿拉伯國家聯盟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與(yu) 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shu) 處關(guan) 於(yu) 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聯合聲明》。

  絲(si) 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國際博物館聯盟、國際藝術節聯盟、國際圖書(shu) 館聯盟、國際美術館聯盟、旅遊城市聯盟代表圍繞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作主旨發言。

  墨西哥城劇院係統負責人安海爾·安科納·雷森德斯表示,絲(si) 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旨在促進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文明互鑒,很榮幸能參與(yu) 其中,通過分享各自的見解和實踐經驗,為(wei) 文化領域的交流提供機會(hui) ,為(wei) 共同發展和學習(xi) 互鑒作出貢獻。

  “推動不同文明對話是深化國際合作的必由之路。”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館長史黛拉·克萊索拉克表示,希臘和中國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最具影響力的兩(liang) 大文明發源地。兩(liang) 國都可以從(cong) 對彼此文化遺產(chan) 的認同和相互欣賞中受益良多。

  絲(si) 綢之路國際圖書(shu) 館聯盟代表、卡塔爾國家圖書(shu) 館執行館長陳慧心表示,作為(wei) 文化寶庫,圖書(shu) 館書(shu) 架上擺放的並不僅(jin) 僅(jin) 是與(yu) 當地文化相關(guan) 的書(shu) 籍,還有超越地理界限、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旅程、展示不同文化的書(shu) 籍。圖書(shu) 館還是提供各類活動的平台,供人們(men) 進行有意義(yi) 的對話和分享。所有這一切都有助於(yu) 培養(yang) 欣賞和尊重他人觀點的個(ge) 體(ti) ,促進對文化的理解,從(cong) 而形成包容和尊重不同觀點的社會(hui) 。

  “人文藝術交流在國家、民族和人民之間的對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美術館首席專(zhuan) 家薩奧達特·魯基耶娃表示,絲(si) 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將通過舉(ju) 辦交流展覽、加強科研人員之間的互訪和研究交流、互派藝術家到聯盟國家進行藝術創作等方式,促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杭州市委常委、餘(yu) 杭區委書(shu) 記劉穎表示,作為(wei) 首屆“良渚論壇”的舉(ju) 辦地,餘(yu) 杭有責任有義(yi) 務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主動融入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當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者、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者、全球文明倡議的踐行者。餘(yu) 杭將以成功舉(ju) 辦首屆“良渚論壇”為(wei) 契機,縱深推進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堅持開放包容,積極組織開展國際人文交流活動。

  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

  從(cong) 繪畫到陶藝,杭州夢棲小鎮“藝匯絲(si) 路”訪華采風作品展上,一批批凝結著中外友誼和真情的藝術作品正在集中展示。

  從(cong) 良渚文明的玉器文物,到富春江畔的風景,再到點茶、越劇、中國書(shu) 畫、圍爐煮茶等中式雅韻體(ti) 驗活動……論壇期間,來自83個(ge) 國家的84名外國藝術家,參與(yu) 到“藝匯絲(si) 路”采風活動中。他們(men) 從(cong) 杭州出發,分別前往湖州和紹興(xing) ,體(ti) 驗浙江山水美景,領略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途中,藝術家們(men) 根據采風見聞,各自進行創作。

  來自阿塞拜疆的藝術家,將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裏拍到的出土陶器與(yu) 阿塞拜疆的陶器搭配進行藝術創作。一位阿曼藝術家將一首唐詩寫(xie) 在畫作上。20餘(yu) 名來自杭州兩(liang) 所小學的學生還與(yu) 參加采風活動的各國藝術家一起創作了陶藝、國畫、版畫等包含良渚文化元素的藝術作品……立足浙江人文曆史的藝術對話,讓各國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

  在湖州安吉的餘(yu) 村,第一次來到中國的新西蘭(lan) 藝術家麥克勞德·凱瑟琳·羅絲(si) 時不時收集起一些樹葉,放進隨身的挎包裏。“我在這裏看到了人與(yu) 自然環境的聯係。”她說,在中國的見聞,讓自己有了更多創作靈感,想要將看到的一切都吸收、融入自己的繪畫作品中。

  “這些年來,隨著對中國的深入了解,我在作品中逐漸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如中國傳(chuan) 統器具、植物等,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我,激發著我的創作靈感。”哈薩克斯坦畫家基裏巴耶夫說,從(cong) 神秘的神人獸(shou) 麵紋到精致的各式玉器,良渚的曆史文明,深深吸引著自己。

  主題為(wei) “中外藝術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鑒”的“良渚論壇”藝術家分論壇上,來自科特迪瓦、敘利亞(ya) 、哈薩克斯坦、泰國、荷蘭(lan) 、新西蘭(lan) 、厄瓜多爾的7位外國藝術家與(yu) 國內(nei) 藝術家代表,暢談藝術創作與(yu) 文明交流互鑒。

  科特迪瓦藝術家瑪蒂爾德說,文化和藝術是沒有語言障礙的,藝術和文化屬於(yu) 全世界的人民。20多年來,她的藝術創作手法一直和中國書(shu) 法文字聯係在一起。交流帶來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包容、更有力的開放、更豐(feng) 富的創造。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中國畫藝委會(hui) 副主任張捷說,良渚也啟示著我們(men) ,人類對於(yu) 美、對於(yu) 和諧的理解是共通的,要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

  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qin)

  從(cong) 登上大莫角山,到走進王陵遺址,親(qin) 身體(ti) 驗良渚玉雕製作……論壇期間,來自34個(ge) 國家的45名青年漢學家探訪良渚古城的各個(ge) 遺址點,深度體(ti) 驗有著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

  參觀遊覽良渚博物院時,來自波蘭(lan) 華沙大學的青年學者孔孝文,對講解員拋出來的一個(ge) 個(ge) 問題對答如流。他說,他不僅(jin) 熟知中國曆史,也了解中西文化交流。在他看來,漢字不僅(jin) 是一種語言符號,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和曆史,對於(yu) 中華文化的對外傳(chuan) 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來自埃及的青年漢學家陳露,從(cong) 2003年就開始學習(xi) 中文。如今她是埃及薩達特大學的一名漢語言講師,致力於(yu) 把中國的文明以故事形式傳(chuan) 遞給埃及的學生。“隨著中國與(yu) 世界交流交往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開始重視並學習(xi) 中文,這對於(yu) 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互鑒十分重要。”陳露說。

  論壇期間,“良渚論壇”青年漢學家分論壇以“新時代青年漢學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wei) 主題,來自哈薩克斯坦、意大利、奧地利、尼日利亞(ya) 、德國等國的青年漢學家與(yu) 國內(nei) 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文化絲(si) 路”對民心相通、中國式現代化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yi) 等進行交流探討。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zhuan) 家、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認為(wei) ,要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qin) 。早在5000年前,包括良渚文明在內(nei) 的中華文明就開始與(yu) 世界各地文明積極交流,各取所長、各呈其美,這對世界史學界更好地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認識到世界文明是多元互鑒的共同體(ti) 具有深遠的意義(yi) 。

  歐亞(ya) 太平洋學術協會(hui) 副主席、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雷佩克認為(wei) ,今天絲(si) 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係著人民、國家和文化。在此框架內(nei) ,文化和人與(yu) 人之間的交流得到了促進,並變得更加重要。

  作為(wei) 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的研修學者,尼日利亞(ya) 阿布賈大學政治國際關(guan) 係學係主任謝裏夫表示,每個(ge) 個(ge) 體(ti) 都可以為(wei) 文化互聯、互通、互鑒作出貢獻。“在地球村中,我們(men) 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一員。希望我們(men) 可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共同創造更加和諧的世界,促進全球共同發展。”謝裏夫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