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楓橋經驗”何以曆久彌新?
楓橋鎮,是浙江省紹興(xing) 市諸暨市下轄的千年古鎮,因發源於(yu) 這裏的“楓橋經驗”為(wei) 眾(zhong) 人熟知。20世紀60年代初,楓橋鎮幹部群眾(zhong) 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zhong) ,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jue) ,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層社會(hui) 治理經驗。60年來,“楓橋經驗”在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持續發展,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成為(wei) 推動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一麵旗幟。
楓橋經驗陳列館矗立在楓溪江南畔,每天來此參觀的群眾(zhong) 絡繹不絕。
走進該陳列館,詳盡的史料依次展示了楓橋經驗的誕生和演進曆程,講述了“楓橋經驗”在不同時期的傳(chuan) 承創新以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新探索。觀眾(zhong) 通過閱讀“楓橋經驗”相關(guan) 曆史文獻和實踐案例,可充分感受“楓橋經驗”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楓橋經驗陳列館是浙江基層幹部群眾(zhong)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景呈現和生動縮影。從(cong) “一地之計”到“一國之策”,60年來,“楓橋經驗”不斷適應新時代要求,與(yu) 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煥發活力。
群眾(zhong) 唱“主角”
構建基層治理共同體(ti)
在楓橋經驗陳列館裏,一張老照片把大家的思緒拉回到20年前。照片裏,楊光照坐在郭店村警務站門口的小板凳上,和一群孩子聊天。
1986年,楊光照從(cong) 部隊轉業(ye) 來到楓橋鎮,成為(wei) 諸暨市公安局楓橋派出所的一名民警,終日奔走在楓橋鎮的大街小巷、村舍民居。20世紀90年代末,楓橋派出所創新發展基層治理模式,提出將警務站“搬”到村裏、把派出所建在老百姓“家門口”,要求每個(ge) 民警都要到村裏走訪,誰家有困難、哪家鬧矛盾,都要心裏有數。
做矛盾調解工作時,不管老百姓坐在哪,楊光照都要拿一個(ge) 板凳坐到他們(men) 中間。“坐上小板凳,和老百姓像家人一般交心,距離近了,感情就親(qin) 了。”作為(wei) 一名基層民警,楊光照的文件櫃裏,整齊擺放著153本調解筆記。其中,2002年至2003年間的本子中,詳細記錄著村民間的各種矛盾糾紛。
退休後,楊光照仍舊致力於(yu) 基層矛盾糾紛調解。在諸暨市公安局及楓橋鎮政府的支持下,他牽頭成立了浙江省基層公安機關(guan) 首家民間調解組織——老楊調解中心,成了一名專(zhuan) 職“老娘舅”,楓橋人都知道“有事找老楊”。
“老楊”是一個(ge) 人,也是一群人。如今,老楊調解中心背後的調解誌願者團隊成員已有138人,實現了行政村、企業(ye) 全覆蓋。
依靠群眾(zhong) 、發動群眾(zhong) 、組織群眾(zhong) ,群眾(zhong) 路線是“楓橋經驗”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也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優(you) 勢所在、力量所在。在楓橋鎮,有一句話廣為(wei) 流傳(chuan) ——“遠親(qin) 不如近鄰,近鄰不如‘紅楓義(yi) 警’”。
談及“紅楓義(yi) 警”的由來,“紅楓義(yi) 警”協會(hui) 會(hui) 長陳榮周表示,“紅楓義(yi) 警”是楓橋派出所的民警“走”出來的。
2017年3月,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楓橋派出所深入社區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活動。當時,楓橋派出所民警趙信走訪了陳榮周等20多位店主,發現他們(men) 均有參加公益活動的想法,於(yu) 是就與(yu) 店主們(men) 交流溝通,首次發動40多人參與(yu) 了一場晚會(hui) 的安保工作,隨後成立了紅楓誌願者協會(hui) 。
後來,諸暨市公安局、楓橋派出所針對這支隊伍的特點和特長進行了專(zhuan) 題研究,引導其協助開展治安巡邏、法治宣傳(chuan) 等輔助性警務活動,並於(yu) 2017年7月21日正式將其更名為(wei) “紅楓義(yi) 警”,著力打造社會(hui) 治理的新樣板。
近年來,在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目標引領下,公安機關(guan) 不斷加強對口指導,“紅楓義(yi) 警”的職責定位也日漸清晰——以夜間巡邏為(wei) 主線,開展治安巡邏、法治宣傳(chuan) 、安防教育、糾紛調解、文明勸導、小型活動安保等輔助性警務工作,同時與(yu) 社區民警、村警組成楓橋“三警”基礎防控格局。
“後天有300名幼兒(er) 園孩子去杜黃新村研學體(ti) 驗農(nong) 村生活,‘紅楓義(yi) 警’能不能幫忙維護安全?”
“我們(men) 馬上就組織發動報名。”
…………
如今,在楓橋鎮的各個(ge) 角落,總能看到身穿紅馬甲、年齡各異、職業(ye) 不同的“紅楓義(yi) 警”在走街串巷,為(wei) 老百姓們(men) 化解糾紛、排憂解難。
據了解,“紅楓義(yi) 警”現有正式成員167人。截至目前,“紅楓義(yi) 警”共開展誌願服務活動890餘(yu) 次,為(wei) 3000多名群眾(zhong) 開展過安全防範宣傳(chuan) 和誌願服務宣傳(chuan) ,累計參與(yu) 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20餘(yu) 起,調解成功率達98%;組織社區服刑人員參與(yu) 集中教育254人次,實現社區服刑人員期滿後100%解矯;在巡邏過程中排查安全隱患430處,協助公安機關(guan) 抓獲違法犯罪人員13人,破獲各類治安刑事案件13起,成為(wei) 楓橋群眾(zhong) 口中的平安楓橋“新警力”。
作為(wei) “楓橋經驗”的誕生地,諸暨群眾(zhong) 參與(yu) 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常高。除“紅楓義(yi) 警”外,“楓橋大媽”“詹大姐幫忙團”“新安華人先鋒隊”等一大批社會(hui) 組織更是成為(wei) 諸暨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力量,形成了諸暨多元共治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
據統計,目前諸暨登記在冊(ce) 的社會(hui) 組織有1196家,備案社區社會(hui) 組織4330家,參與(yu) 人數30餘(yu) 萬(wan) 人,占該市常住人口的25%。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訴源治理”的諸暨樣本
牢牢抓住基層基礎,最大限度把矛盾風險防範化解在基層,這是新時代“楓橋經驗”最為(wei) 突出的特點之一。近年來,諸暨從(cong) 建立健全長效機製著手,完善社會(hui) 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製。
為(wei) 推進基層社會(hui) 治理規範化、製度化、法治化,諸暨建起了市鎮村三級社會(hui) 治理中心,並不斷完善信訪接待、矛盾調解、網格管理等基本服務功能,緊急情況即時交辦,一般問題3天內(nei) 解決(jue) 。當地幹部依靠和發動群眾(zhong) ,最大限度把小矛盾小問題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打通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築牢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第一道“堤壩”。
2023年10月17日上午,諸暨市姚江鎮姚公埠村網格員在巡查中發現,村民姚某家農(nong) 田附近的水渠內(nei) 存在破損護欄、廢舊電線等雜物和部分渣土,引起渠道堵塞並導致無法對周邊區域農(nong) 田形成有效灌溉,對農(nong) 作物種植造成負麵影響。考慮到此處剛完成柯諸高速電力施工作業(ye) ,存在較密集、複雜的電力線路網絡,不便將雜物、渣土直接清理,村網格員第一時間向姚江鎮社會(hui) 治理中心報告。
查證上述情況屬實後,鎮社會(hui) 治理中心堅持“小事不過夜、大事不過月、苗頭就解決(jue) ”的理念,研判此渠道內(nei) 堵塞的雜物和渣土係此前柯諸高速電力施工作業(ye) 後遺棄的廢舊材料,遂聯係柯諸高速項目部、諸暨市供電局、東(dong) 白電力有限公司、姚公埠村赴現場協同處置。經供電部門專(zhuan) 業(ye) 人員指導,柯諸高速項目部和姚公埠村成功將此渠道內(nei) 堵塞的雜物和渣土清理,其間施工沿線電力未受影響。
此後,姚江鎮社會(hui) 治理中心要求柯諸高速項目部、諸暨市供電局、東(dong) 白電力有限公司對柯諸高速工程沿線電力施工現場進行全方位“回頭看”,將影響群眾(zhong) 經濟利益和項目施工保障的隱患再次摸排整改,做好閉環管理和總結提升。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目前在諸暨市,超過90%的基層矛盾糾紛都能在村鎮社會(hui) 治理中心得到化解,隻有10%的矛盾糾紛需要分流到諸暨市社會(hui) 治理中心去化解。而這一類的矛盾糾紛通常是各類調解不成的“疑難雜症”,或是跨部門、跨區域的疑難糾紛。
近年來,諸暨市以市鎮村三級社會(hui) 治理中心(工作站)建設為(wei) 依托,建強矛盾糾紛化解“一站式”平台,迭代升級“141”基層治理體(ti) 係,有效破解群眾(zhong) 多頭反映、化解聯動難等問題,真正實現群眾(zhong) 訴求“一窗式受理、一攬子解決(jue) 、一條龍服務”,矛盾糾紛化解“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2023年3月,諸暨市委政法委、市社會(hui) 治理中心、市人民法院、市司法局聯合出台《關(guan) 於(yu) 深化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分類分流化解實施細則》,構建完善“調解先行、訴訟斷後、分層過濾”的訴源治理機製。
如今,當老百姓帶著五花八門的問題走進諸暨市社會(hui) 治理中心時,綜合窗口的工作人員會(hui) 上前進行詢問、登記,並根據情況作出分類預判,並引導群眾(zhong) 至對口部門單位工作人員或調解員值班窗口,現場“把脈問診”,麵對麵解決(jue) 。
“諸暨市社會(hui) 治理中心共吸納整合了14個(ge) 專(zhuan) 業(ye) 調委會(hui) ,各類‘疑難雜症’通過一個(ge) 窗口‘掛號’,經過‘分診’,來到各個(ge) 調委會(hui) 進行具體(ti) 調解。”諸暨市社會(hui) 治理中心副主任陳挺表示,該中心處理矛盾糾紛,實行的是“一窗受理、調解優(you) 先、訴訟斷後”的工作機製。疑難複雜矛盾糾紛一次調解不成,還可以流轉到天平調解工作室進行訴前調解。據悉,天平調解工作室共有20多名退休的法官、檢察官,調解經驗豐(feng) 富。
如果經過二次調解層層分流,仍有部分案件無法得到化解,怎麽(me) 處理?“這些疑難雜症我們(men) 會(hui) 再流轉到訴訟服務中心,到法院的立案窗口訴訟受理立案。”陳挺介紹,在該中心優(you) 勢調解資源加持下,有效推動複雜疑難問題更好更快地解決(jue) 。
從(cong) “上門”到“上雲(yun) ”
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數“智”密碼
如果說優(you) 化矛盾糾紛化解協同機製是有力支撐,那麽(me) 數智化則為(wei) 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提供了強勁動能。
近年來,諸暨市不斷加強數字化智能化建設,賦能矛盾糾紛解決(jue) 提質增效。從(cong) “線下引導”到“線下引導與(yu) 線上分流相結合”,該市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助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社會(hui) 化、專(zhuan) 業(ye) 化和法治化建設。
2022年以後,借助社會(hui) 治理中心的樞紐平台建設,諸暨市不斷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深入發展,將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於(yu) 矛盾糾紛源頭治理,讓“楓橋經驗”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大調解格局更加效能化。
如今在諸暨,一個(ge) “碼”為(wei) “想找個(ge) 說法”的群眾(zhong) 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解紛渠道。
“我也想調解呀,但是最近住院,不方便啊。”在諸暨市社會(hui) 治理中心,天平調解工作室專(zhuan) 職調解員石珊珊正在調解一起由“浙江解紛碼”平台派發的運輸合同糾紛。和以往不同的是,因被申請人住院無法行動,不方便參與(yu) 線下調解。於(yu) 是,通過“浙江解紛碼”平台,這場調解由線下搬到了線上。
“線上調解非常方便,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就能解決(jue) 糾紛,大大提高了糾紛解決(jue) 的工作效率,實現司法更便民。最終,調解雙方當天就簽署了協議書(shu) 筆錄,並簽署司法確認申請書(shu) 。”石珊珊表示,目前有64%的調解工作是在“浙江解紛碼”上完成的,最快一次調解僅(jin) 用半個(ge) 小時。此外,“碼”解糾紛,也讓工作效率提升了40%以上。
據了解,作為(wei) 矛盾糾紛受辦一體(ti) 化平台,“浙江解紛碼”吸納了市鎮村三級調解組織、金融交通物業(ye) 等專(zhuan) 業(ye) 組織及各類社會(hui) 調解機構。通過智能分案規則、逐層過濾體(ti) 係,“浙江解紛碼”明確調解組織等責任主體(ti) 的工作職責和辦理流程,自動分案到調解組織,並對糾紛響應時間、調解時長作出硬性規定及預警提醒。
“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填寫(xie) 好雙方信息和糾紛情況後,係統會(hui) 自動匹配相應的調解委員會(hui) 。完成錄入後,係統裏還會(hui) 生成一個(ge) 二維碼,掃一掃就能實時追溯糾紛調解的進度和結果。”“浙江解紛碼”平台管理人員徐海蓮介紹,“浙江解紛碼”平台設置了“我要調解”“谘詢服務”“投訴舉(ju) 報”“其他服務”4類功能模塊,還即將上線商事仲裁、訴前保全、司法鑒定等一站式線上受理服務。
據統計,2022年“浙江解紛碼”受理案件27582件,處置率達100%。
除了“浙江解紛碼”,如今,諸暨市還擁有共享法庭、“城市楓橋”應用等多個(ge) 線上治理法寶,把調解指導、糾紛化解、線上訴訟、普法宣傳(chuan) 等司法服務送到群眾(zhong) “家門口”,有效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裏”,為(wei) 服務人民群眾(zhong) 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作為(wei) 中國特色的基層治理經驗,60年來,“楓橋經驗”在推動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實踐中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從(cong) “一切為(wei) 了群眾(zhong) ,一切依靠群眾(zhong) ”,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的社會(hui) 治理中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