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動文化創新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
創新是文化永葆生機的源泉,是推動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men)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也需要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新時代新征程,要“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縱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可以說,一部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史。當代中國正經曆著我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wei) 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為(wei) 文化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優(you) 勢,不斷壯大文化事業(ye) ,繁榮文化產(chan) 業(ye) ,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注入強大價(jia) 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堅守文化創新的人民立場,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創新首先要搞清楚為(wei) 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這是一個(ge) 根本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既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曆史的見證者,既是曆史的‘劇中人’、也是曆史的‘劇作者’。”創新不是脫離實際的閉門造車,更不是標新立異的嘩眾(zhong) 取寵,而是來自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體(ti) 察,來自對人民群眾(zhong) 所思所想所盼的真切回應。人民是創新創造的源頭活水,文化創新的活力來自人民,文化創新的活動應吸引人民廣泛參與(yu) 。同時,文化創新的成果是為(wei) 人民服務的,文化創新的成效應由人民來評價(jia) 。文化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傾(qing) 聽人民心聲,回應人民期待,以持續的文化創新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推動文化創新發展,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讓文化創新活動向著充滿活力的時代現場敞開,向著億(yi) 萬(wan) 人民的偉(wei) 大奮鬥敞開,向著豐(feng) 富多彩的社會(hui) 生活敞開。從(cong) 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獲得文化創新的強勁動力,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用更多的好作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麵向鑄就新時代文學高峰這一宏偉(wei) 目標,中國作協實施“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廣大作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不斷從(cong) 人民生活中吸收營養(yang) 、萃取題材,用火熱篇章呈現曆史大勢、發出時代先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xie) 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創作產(chan) 生了一大批與(yu) 時代同行、為(wei) 人民抒寫(xie) 的優(you) 質文學作品。
把握文化創新的價(jia) 值方向,弘揚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
我們(men) 正處於(yu) 一個(ge) 日新月異、飛速變革的時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態發生著劇烈變化,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更新和豐(feng) 富。文化的影響力,首先體(ti) 現為(wei) 價(jia) 值觀念的影響力。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ti) 現,凝結著全體(ti) 人民共同的價(jia) 值追求。越是在變動不居、文化多元的時代,就越要弘揚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文化創新是向著未知、在無人走過的地方蹚出一條新路,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始終指引著我們(men) 的創新和探索朝著正確方向行進。推動文化創新,要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引領作用,將其融入精神文化產(chan) 品創作生產(chan) 傳(chuan) 播的各方麵,進而轉化為(wei) 人們(men) 的情感認同和行為(wei) 習(xi) 慣,更好彰顯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近年來,中國作協加強規劃引領,完善創作扶持機製,大力支持優(you) 秀現實題材、革命曆史題材、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題材作品的創作出版,鼓勵作家圍繞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在文藝創作的觀念、內(nei) 容、形式、手段等方麵不斷探索創新。通過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網絡文學影響力榜評選等方式,進行具有傾(qing) 向性的作品遴選和推介,打造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標杆性精品力作,切實引導文學創作的風潮風向,讓廣大作家為(wei) 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汲取文化創新的寶貴資源,傳(chuan) 承賡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創新不僅(jin) 來自對未來的前瞻,也來自對傳(chuan) 統的回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裏,是文化的DNA。”中華民族在建設家園的長期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凝結為(wei) 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成為(wei) 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記和精神標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綿延千年依然光彩熠熠,有其永不褪色的價(jia) 值,是我們(men) 進行文化創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繼承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有機銜接,讓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新韻。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堅持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從(cong) 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創新,才能實現新時代文學的高質量發展。中國作協積極引導廣大作家充分認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性,自覺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yang) ,把中華文化價(jia) 值和藝術創新創造融通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讓傳(chuan) 統文化的黃鍾大呂奏響在文字構築的精神世界裏,讓讀者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交響中產(chan) 生廣泛共鳴。力爭(zheng) 湧現出的更多優(you) 秀文學作品,立足當下火熱生活,自覺聚焦曆史傳(chuan) 統,努力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在對文化傳(chuan) 統的繼承中鍛造出深刻雋永、不拘繩墨、別有天地的藝術品格。
增強文化創新的科技支撐,拓寬融合發展新路徑
當今時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人們(men) 的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業(ye) 態。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原有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主體(ti) 、傳(chuan) 播方式、欣賞習(xi) 慣和評價(jia) 機製,使得文化創新呈現出不同於(yu) 以往的新特點。麵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浪潮,我們(men) 應當主動擁抱新變化、適應新環境、樹立新觀念、學習(xi) 新技術、運用新平台、研究新規律,拓展新的文化空間,創造新的文化形態,努力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新路徑。要善於(yu) 將大數據、5G、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超高清等新技術作為(wei) 文化創新發展的“助推器”,促進內(nei) 容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手段現代化,創新文化發展模式。
中國作協努力融入現代傳(chuan) 播格局,加強文學與(yu) 新媒體(ti) 、新業(ye) 態、新技術的交融交匯,不斷提升作品的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增強文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和全國優(you) 秀兒(er) 童文學獎為(wei) 基礎,打造大型文學主題活動“中國文學盛典”。以形態豐(feng) 富、傳(chuan) 播力強的形式表彰作家作品,打通文學與(yu) 讀者之間的通道,讓文學以更為(wei) 生動新穎的方式走進大眾(zhong) 視野,從(cong) 而更好發揮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作用,彰顯文學的價(jia) 值和尊嚴(yan) 。
匯聚文化創新的整體(ti) 合力,實現傳(chuan) 播效果最大化和最優(you) 化
在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人們(men) 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彼此聯係越來越緊密,相互影響越來越深入。大家處於(yu) 共同的文化生態、市場環境和產(chan) 業(ye) 鏈條中,沒有哪個(ge) 行業(ye) 可以安然待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固步自封。隻有擺脫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以開放的姿態相互助力、共享資源、共擔使命,才能找到文化創新機遇,形成文化創新合力。要跳出行業(ye) 內(nei) 部的小循環,著眼於(yu) 整個(ge) 文化產(chan) 業(ye) 的大格局,以係統思維、整體(ti) 觀照,打通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實現行業(ye) 優(you) 勢互補,形成切實可行的合作機製和可持續發展的產(chan) 業(ye) 結構,不斷深化文化產(chan)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打造文化產(chan) 業(ye) 集群,實現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多種業(ye) 態的良性融合。
中國作協努力突破慣常工作模式,主動出擊、主動合作、主動輸出,推動文學的“破圈”傳(chuan) 播、“跨界”生長。通過實施“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樹立起“全國文學工作一盤棋”的理念,加強中國作協與(yu) 全國重點文學期刊、出版社的對接,有效撬動、整合全國優(you) 質出版資源向原創精品聚力,共同托舉(ju) 一批精品力作問世。不斷拓展文學邊界,打破文學領域的“自我循環”,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持續深化與(yu) 國家廣電總局、中國科協以及多家影視平台的合作,推動文學資源的全方位開發和多形態轉化,實現文學成果傳(chuan) 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you) 化。
樹立文化創新的世界眼光,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創新因互鑒而豐(feng) 富。不同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可以帶給我們(men) 有益啟示,中華文明的很多創新成果也是積極學習(xi) 借鑒的結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加強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增強同世界各國的文明對話和交流互鑒,對於(yu) 文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yi) 。我們(men) 要樹立世界眼光,堅持包容互鑒,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通過同世界各國密切的文化交流互動,不斷增進相互了解、激發創新靈感,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在這一過程中要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和塑造中華文化形象,讓世界看到一個(ge) 生動立體(ti) 的中國,一個(ge) 充滿活力的中國,一個(ge)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不斷鞏固文化主體(ti) 性。
中國作協加強對外交流機製化建設,與(yu) 多個(ge) 國家開展雙邊、多邊文學交流,積極開展文學領域各項合作,完善“一帶一路”文學聯盟機製,強化中外文學論壇機製建設,推進南京“國際文學交流中心”、南寧“中國—東(dong) 盟文學交流中心”、成都“中國—南亞(ya) 文學交流中心”建設,打造“Z世代”國際傳(chuan) 播工程。舉(ju) 辦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展“網文出海”行動,推動網絡文學的國際傳(chuan) 播和對外交流。推出“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項目,推動中國文學作品海外落地,促進中國文學在更大的平台與(yu) 世界文學自信對話。
(作者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副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5日 0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