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區一批“網紅菜場”即將“發貨上路”
12月5日一早,記者打卡被稱為(wei) 杭州市西湖區“最出圈”的古蕩農(nong) 貿市場。上午8點,已有不少年輕人光顧,他們(men) 對這家市場最直觀的感受:夠幹淨、很專(zhuan) 業(ye) 、花樣多。
在不少年輕人眼裏,這家農(nong) 貿市場有點潮:攤位“碼菜”講究、智慧設備齊全、節日主題活動輪番上新,連直播也搞得火熱。“用時下流行話說,就是具備‘網紅菜場’的潛質。”該農(nong) 貿市場負責人鬱紅梅說。
讓居民的“菜籃子”拎出幸福感,一直是西湖區民生實事榜單上的重點項目。2023年西湖區提出“一菜一早”,為(wei) 打造特色示範農(nong) 貿市場錨定了方向——菜場裏頭生意好,外頭早市也要熱鬧,要留住煙火氣,更要挖掘特色引領潮流。眼下,另有文二街農(nong) 貿市場、蔣村柿集、東(dong) 山弄農(nong) 貿市場正在如火如荼改造,一批“網紅菜場”即將“發貨上路”。
擁抱年輕人
市場成為(wei) “生活綜合體(ti) ”
鬱紅梅的目標很明確,得想法子創新,讓更多年輕人願意逛菜市場。“啟動‘五化改造’的星級農(nong) 貿市場基本都實現了規範化管理、智慧化運營,我們(men) 要在標準之上做加法,尤其做到年輕人的心坎裏。”她解釋,他們(men) 節奏快,逛市場也步履匆匆講究效率,最在意食材品質。記者在古蕩農(nong) 貿市場裏看到,每個(ge) 攤位上都設置電子顯示屏,當日菜價(jia) 、食品安全檢測結果一目了然。“每日抽檢70—80批次,是標準量的4倍,農(nong) 殘檢測覆蓋麵更廣。”一名食品安全檢測員說。
“選什麽(me) 部位的肉,搭配什麽(me) 蔬菜,包括烹飪步驟,他們(men) 問得很細。”陳阿姨在古蕩農(nong) 貿市場賣了30年菜,發現如今逛菜市場的年輕人明顯多了,不少都有“求指導”的需求。有了這個(ge) 發現,該市場的運營團隊便籌備在直播中加入現場烹飪教學,讓擅於(yu) 做菜的攤主輪流分享拿手菜。“我們(men) 的共享廚房、美食休閑區會(hui) 陸續在年底開放。”鬱紅梅說,新時代的菜市場應該成為(wei) 居民“生活綜合體(ti) ”。
“一菜一早”,熱鬧的早市氛圍對年輕人而言同樣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提升改造中的文二街農(nong) 貿市場就在這一環節上大下功夫。“在走訪、了解周邊居民需求後,除了常規的早餐鋪,市場外圍還打算新增咖啡、茶飲、鮮花、麵包等業(ye) 態,更全麵地滿足年輕人的購物需求。”負責提升改造工程的有關(guan) 人士說。
各顯神通
打造區域特色招牌
同樣是“一菜一早”,每家農(nong) 貿市場都因地製宜,“玩”出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古蕩農(nong) 貿市場的關(guan) 鍵詞就是“網感強”。攤主會(hui) 利用菜名諧音設計宣傳(chuan) 標語,讀來朗朗上口又令人忍俊不禁。“很多顧客邊逛邊拍,很享受這樣輕鬆的氛圍。”鬱紅梅說,“102家攤主組成了友愛的大家庭,有歸屬感,就有了凝聚力。”這背後,是市場運營團隊的默默付出,如打造公共食堂、每周安排培訓課、定期舉(ju) 辦運動會(hui) 等,都極大地吸引了人氣。
古蕩農(nong) 貿市場裏,還藏著一道風景,每天中午飯後,是攤主們(men) 雷打不動的跳舞時間。“鍛煉身體(ti) 、放鬆心情,大夥(huo) 每天跳跳都很開心。”市場內(nei) 的麵點師小孟說。
“網感”能帶來時尚潮流,深耕本地特色最能鎖住煙火氣。改造中的東(dong) 山弄農(nong) 貿市場地處西湖邊,正朝著“宋韻”發散思維,想為(wei) 市民群眾(zhong) 留下地道的杭州味。記者了解到,該市場的內(nei) 部改造將結合“西湖十景”作為(wei) 設計元素,改造完成後則要通過舉(ju) 辦杭州特產(chan) 展、本地小吃美食節等活動鎖住城市煙火氣。
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玩”法,蔣村柿集更熱衷跨界合作,想讓菜場成為(wei) 擁有多元業(ye) 態的區域地標。“要根植社區,不僅(jin) 為(wei) 周邊的菜農(nong) 提供自產(chan) 自銷攤位,還要引入先鋒書(shu) 店、開辦文創集市。”負責市場提升改造的工作人員說,要真正使之成為(wei) 周邊居民願意參與(yu) 、融入的活動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