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上的城市(我與一座城)
4歲時,我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54歲時,我離開了這座城市。整整50年,我對這座城市已無比熟悉。這座城市就是內(nei) 蒙古通遼。這座科爾沁草原上的城市,給了我“天蒼蒼,野茫茫”的最初印記。拉近遙遠歲月的鏡頭,記憶的光圈是墨綠色的,散發著芳草的清馨。那藍天下的西拉木倫(lun) 河,那河上的老木橋,那郊野沒膝的青草,那水畔怒放的薩日朗,那天邊雲(yun) 朵般的羊群,那悠揚的馬頭琴聲……猶如油畫一般倒映在我的心湖上。雖然已離開這座城15年,但對它的思念卻從(cong) 未離開過我的心頭。
1958年,我隨部隊轉業(ye) 的父母從(cong) 遼寧錦州支邊到了通遼市。我依稀記得,老通遼除了明仁大街、中心大街、建國路是石板路或沙石路,其它街巷多為(wei) 土路。車輪卷起的揚塵足以讓人看不見對麵的人,空氣裏彌漫著灰塵的氣味。
兒(er) 時,父親(qin) 多次帶我走上西拉木倫(lun) 河上的那座老木橋,撫著欄杆,望河水滾滾,泛著黃色波濤。原野一望無際,萬(wan) 綠叢(cong) 中點染著紅紅的薩日朗、黃黃的忘憂草、藍藍的蒲公英……然而,上世紀60年代中期後,河水開始斷流,70年代初徹底幹涸了。城裏的孩子小腳丫踩在鬆軟沙灘上,一溜煙就跑到了對岸滿是綠野田疇的鄉(xiang) 下。
這座西拉木倫(lun) 河流過的城市,100多年前,由綠草連天、牧歌繚繞的牧場,變成了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的村落。緊接著,草原上出現了一座小城。
上世紀60年代,人們(men) 掰著手指頭數,小城裏隻有三五座兩(liang) 層樓房,最高的建築當數通遼師範學院(現內(nei) 蒙古民族大學)的三層灰樓。1978年,學校建起了一幢五層教學樓,我們(men) 這些新生一入學就幸運地來到新樓上課,大家都興(xing) 奮極了。如今,通遼城裏動輒十幾層、二十幾層的高樓拔地而起,平房早不見了蹤影,磚瓦房也成了稀罕物,街頭草木蔥蘢,已被評為(wei) “國家衛生城市”,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生活在北京的這些年,每每走進老胡同,都能勾起我對通遼城老胡同的記憶。我家最初住在北市場東(dong) 北角的大院,那是一棟L形青磚灰瓦建築,住著幾十戶人家。小夥(huo) 伴們(men) 成群地跑出來,走兩(liang) 分鍾就鑽進了北市場胡同。那時,這裏是全城最繁華的步行街,有飯館、茶館、說書(shu) 場、戲院、煙袋鋪、玉器鋪、點心鋪、水果鋪、藥鋪、理發鋪……小孩子們(men) 最感興(xing) 趣的,是點心鋪的招牌和飯館的幌子,很是惹眼。
前年,我受邀參加一個(ge) 文學活動,從(cong) 北京回到久別的通遼。我隻身來到原來的北市場尋找記憶,見胡同口建了一座很氣派的商務中心,樓底還特意留了一處能走進北市場的樓門洞。曾經讓兒(er) 時的我羨慕不已的飯店,還有熱鬧的說書(shu) 場、戲院都不見了,唯有二人轉大舞台那塊懷舊的大招牌,還能讓我回味起兒(er) 時的場景。而今這一帶仍是通遼最繁華的商業(ye) 區,商廈、酒店、劇場、超市等星羅棋布。
在城中,路過通遼一中時,我禁不住向裏麵張望。大學畢業(ye) 後,我被分配到通遼一中教書(shu) ,那時校區是清一色的青磚房。現在遠遠看著校園,裏麵已經建起了氣派的教學樓群和開闊的體(ti) 育場。
我和兒(er) 時的夥(huo) 伴專(zhuan) 門驅車來到西拉木倫(lun) 河畔。小夥(huo) 伴們(men) 當年光著腳嬉戲的幹涸河灘消失了,河床再次泛起碧波。伴我走過童年的老木橋拆了,新的科爾沁大橋、西遼河大橋、彩虹大橋、哲裏木大橋、新世紀大橋猶如城市的五條大動脈,將西拉木倫(lun) 河的兩(liang) 岸連為(wei) 一體(ti) 。我用心貼近通遼,我看到,這座城天藍了、水清了,滿眼是蔥蘢的綠色和繽紛的花海。
老通遼的西北城郊,以前以河為(wei) 界,一邊是城區,一邊是城郊,而今界河已成了城區內(nei) 河。我傾(qing) 聽著浪花翻卷的聲音,記憶的長河似乎也在奔湧。河對岸的村落變成氣派的新城。一大片翠綠的芳草地,還有一大片薰衣草花園,像兩(liang) 隻彩色的大手掌緊緊挽住連綿的樓宇商廈,各種形狀的建築物參差錯落,矗立在天空之下。連接新老城區的新世紀大橋,雙向六車道,充滿現代都市氣息。漫步在北岸的林蔭小道間,我在腦海中尋覓童年的記憶。腳下這片靜謐的園林,也許曾是小夥(huo) 伴們(men) 奔跑的荒野。這些都已演化為(wei) 久遠的記憶。
不過,這座洋溢著現代都市氣息的城市,並未失去對草原的那份眷念。在一家民俗餐廳裏,我嚼著炒米,吃著奶豆腐,喝著奶茶,啃著烤羊腿,瞬間找到了兒(er) 時進牧場蒙古包的感覺。我陡然發現,這座城,草原的風情依舊在,悠長的牧歌仍回旋,它從(cong) 未遠離過草原。看,往正北方80公裏是珠日河草原,再向北120公裏是紮魯特山地草原;往正南方90公裏是阿古拉草原。而我對於(yu) 草原、對於(yu) 這座城的眷念也從(cong) 未消失。不管走得有多遠,我都不會(hui) 忘記西拉木倫(lun) 河的碧波蕩漾,不會(hui) 忘卻這片草原,都會(hui) 忘情地擁抱這綠色故鄉(xiang) ……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9日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