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首次發現龍山時代高等級建築群
12月初,“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yu) 社會(hui) 研究”內(nei) 蒙古清水河後城咀石城址課題組結束今年考古發掘工作,據悉,今年發掘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內(nei) 蒙古地區龍山時代高等級建築群。
“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yu) 社會(hui) 研究”是國家文物局重點工程。內(nei) 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課題組負責人孫金鬆介紹,建築群位於(yu) 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內(nei) 城西南側(ce) 的坡地上。坡地北高南低,南側(ce) 發現石質護坡牆5道,每道逐層向坡地北側(ce) 遞進,在坡地的中心位置形成了一個(ge) 大平台,平台中部營建有一排五連間的房址。房址為(wei) 地麵式建築,坐北朝南,前後室結構,牆體(ti) 為(wei) 黃土夯築而成。房址地麵和牆麵均用厚約1厘米的白灰泥抹麵,較為(wei) 平直光滑。門道外鋪砌一排石板散水,散水南側(ce) 使用石牆合圍成院落,在院落的北側(ce) 、南側(ce) 經過試掘和勘探,亦存有白灰麵的房址、石牆等建築,確定坡地的建築是由五個(ge) 聯間組成的建築群。
在該建築群的使用堆積和倒塌堆積中,出土了大量陶片、動物骨骼以及少量的石器,其中出土陶片可辨器形有斝、鬲、盉、甕、都等,均是本地龍山時代永興(xing) 店文化的典型器物,且年代偏早。另外在石質護坡牆的使用堆積裏出土一件高領、折腹、錐足的斝,與(yu) 山西白燕遺址廟底溝二期文化偏晚階段的斝形似。
課題組根據該建築群的整體(ti) 布局、房址結構、出土典型器物,結合山西、陝西已發掘的高等級建築群的特點,確定該建築群是內(nei) 蒙古地區龍山時代早期高等級建築群。課題組成立5年來,勘探出後城咀石城138萬(wan) 平方米的占地麵積,陸續發掘出甕城玉器、三重防禦體(ti) 係、地下通道體(ti) 係等重要遺址遺跡。
孫金鬆認為(wei) ,這一重要發現證實了後城咀石城是龍山時代早期河套地區中心城址的地位,填補了內(nei) 蒙古地區乃至河套地區龍山時代高等級建築發現的空白,為(wei) 研究河套地區石城的發展脈絡、中國北方地區早期城市的建造體(ti) 係提供了新的文化元素。
龍山文化存在時間為(wei) 公元前1800年至2800年之間,起源於(yu) 山東(dong) ,遍及黃河中下遊等地區,龍山文化存在的時期叫龍山時代。(記者 馮(feng) 雪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