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傳到家門口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18日 13 版)
重慶市綦江區三角鎮紅岩村瓦屋院子,一個(ge) 院壩,三五張桌子,大夥(huo) 圍坐在一起,一邊品壩壩茶,一邊聊天。細細聽來,話裏話外,都是民生事。
村民吳昌模第一個(ge) 打開“話匣子”:“咱村不能再這麽(me) 亂(luan) 糟糟的,得整治。”有的同意,有的反對。反對者認為(wei) ,自家院壩可以自己管,公共區域憑什麽(me) 還得管?一陣討論過後達成一致:“鄉(xiang) 村變得美,生活才舒心。”
說幹就幹,紅岩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慶帶著大夥(huo) 開始治理,有的把閑置舊房推倒,有的把老屋重新修繕,有的帶頭打掃房前屋後。如今,庭院井井有條,繁花碩果盡收眼底。
近年來,綦江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以“南州茶談”宣講品牌為(wei) 載體(ti) ,打造出“楓香樹下學黨(dang) 史”“瀛山之聲”等21個(ge) 子品牌,把理論宣講、輿論引導、文藝宣傳(chuan) 、文明創建融為(wei) 一體(ti) ,讓群眾(zhong) 願意來、坐得住、聽得懂、記得牢。自2022年5月以來,“南州茶談”共開展宣講活動2100餘(yu) 場次,覆蓋65萬(wan) 餘(yu) 人次。
6月底,新盛街道氣田村78歲的村民池運祥,趁著“趕場日”來到新盛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提出想了解目前的土地政策。
“哪裏有需要,‘南州茶談’就在哪裏開展。”綦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主任劉春梅說,針對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綦江區推出“點單”服務,進行分級分類基層宣講。
池運祥“點單”後,很快就得到回應。7月5日,在新盛街道辦事處廣場,快板響起,一支宣傳(chuan) 隊在舞台上唱了起來。他們(men) 將政策編成朗朗上口的唱詞,宣講變得通俗易懂,包括池運祥在內(nei) 的現場群眾(zhong) 聽得聚精會(hui) 神。
“以小切口展現大場景、小故事反映大時代。”綦江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任駿說,以“南州茶談”為(wei) 載體(ti) 的宣講,突出“鮮味”、把牢“真味”、貫穿“本味”,以舞蹈、小品等豐(feng) 富多樣的文藝形式,回應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話題,第一時間把黨(dang) 的好聲音、好政策送到群眾(zhong) 身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