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革命文物是中華文物的重要構成,紅色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鮮明底色和精神旗幟,內(nei) 蒙古為(wei) 中國革命、建設事業(ye) 作出了重大貢獻,紅色文化燦爛而厚重。
在這裏,大到一片革命舊址群,小到一片革命時期的紙張,都被列為(wei) 珍貴的保護對象;這裏的文博工作者視保護傳(chuan) 承、活化利用紅色文化為(wei) 重任,以趕考的姿態和擔當,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用紅色精神激發力量,使紅色產(chan) 業(ye) 異軍(jun) 突起……
深耕紅色富礦
這幾天,漫瀚劇《都貴瑪》正在包頭市藝術劇院演出,青年演員們(men) 深情的表演,使“草原母親(qin) ”的形象再現眼前,全新演繹了“三千孤兒(er) 入內(nei) 蒙”這段民族團結佳話。
今年,包頭市推出一批紅色文藝精品。大型二人台紅色革命舞劇《王老太太》入選自治區重點培育旅遊演藝精品名錄,並列入全市主題教育和黨(dang) 員學習(xi) 推薦觀看劇目。
怎樣把好資源變為(wei) “活”資源,那就是深耕紅色富礦,深“挖”紅色故事。
118萬(wan) 平方公裏大地,397處革命遺址點綴其中,13155件(套)可移動文物光耀青史,“集寧爭(zheng) 奪戰”“齊心協力建包鋼”“草原英雄小姐妹”……壯懷激烈、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在這裏俯拾皆是。這些不朽的傳(chuan) 奇,通過持續挖掘變得生動鮮活、豐(feng) 滿立體(ti) ,進而得到廣泛傳(chuan) 播,走進人們(men) 內(nei) 心深處。
怎樣讓革命曆史被更多人了解,怎樣讓革命文物被更多人看到,這幾年,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王若飛紀念館、多鬆年紀念館等博物館、紀念館實現了免費開放。
目前,全區共有89所紅色教育基地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免費開放,每年都有無數黨(dang) 員幹部、少年兒(er) 童、市民遊人在這裏追溯紅色曆史,感悟光輝瞬間,汲取前行力量。
多鬆年紀念館講解員韓飛飛說:“紅色文化貫穿各族人民共求解放、共謀發展的全部曆程,作為(wei) 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弘揚紅色文化激勵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始終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也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世界觀,讓紅色精神代代傳(chuan) 承。”
怎樣讓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更大、更均衡,內(nei) 蒙古文物局專(zhuan) 門編製了規劃,將大青山革命遺址群、八路軍(jun) 大青山支隊遺址群等20多處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遴選為(wei) 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從(cong) 基層博物館紀念館遴選出具有重大影響和曆史價(jia) 值的230件(套)館藏革命文物,公布為(wei) 內(nei) 蒙古自治區第二批革命文物,予以重點保護;修繕了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革命舊址、興(xing) 安盟“一館三址”、泰安客棧舊址等一批遺址遺跡,對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的館藏革命文物實施修複、數字化保護。
“紅色文物是紅色文化的載體(ti) ,深入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讓革命文物在新時代煥發絢麗(li) 光彩,成為(wei) 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寶貴資源。”內(nei) 蒙古文物局副局長關(guan) 福財說。
“+”出新業(ye) 態
紅色文化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精神紐帶,用活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新興(xing) 業(ye) 態,做好“紅色+”文章,內(nei) 蒙古探索建立了革命文物保護傳(chuan) 承、活化利用機製,推動了紅色文化創新性發展和紅色資源創造性轉化。
不久前,內(nei) 蒙古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與(yu) 內(nei) 蒙古文旅廳重磅推出10條紅色研學旅遊精品線路。10條線路,遍及全區,將為(wei) 賡續紅色血脈,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作出新實踐。
“+文旅”,彰顯紅色文化價(jia) 值,“+教育”則是紅色基因迸發活力的有效手段。
2021年,多鬆年紀念館與(yu) 呼和浩特市山水小學共建教育基地,山水小學的學生每個(ge) 學期都會(hui) 到紀念館參觀,學校還成立了“多鬆年中隊”。
山水小學德育主任杜鵑說:“我們(men) 要做好少先隊員的引路人,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主題活動,讓紅色基因真正根植於(yu) 隊員們(men) 的心中,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
信息時代,紅色文化與(yu) 時俱進,“+數字”是紅色文化走進年輕人的有效路徑。
“感覺好真實,好像穿越到了那個(ge) 時代,投身革命。”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裏,AR體(ti) 驗給遊客帶來極大衝(chong) 擊。
位於(yu) 興(xing) 安盟烏(wu) 蘭(lan) 浩特市的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是一座再現內(nei) 蒙古民族革命、民族解放曆史、民族區域自治進程、展現民族精神的紀念性展館。
近日,科技公司為(wei) 紀念館打造的AR智能導覽係統正式上線,遊客通過科技手段,穿梭於(yu) 曆史與(yu) 現實之間,了解內(nei) 蒙古革命波瀾壯闊的曆史。
如今,全區不少革命博物館,紅色遺址遺跡創新實施革命舊址活化利用提升工程,借助數字化技術真實再現革命場景,通過VR、AR技術,讓遊客通過沉浸式互動體(ti) 驗,從(cong) 曆史的觀光者轉變為(wei) 曆史的參與(yu) 者,從(cong) 而推動紅色文化有效傳(chuan) 播。有的博物館通過二維碼鏈接,一個(ge) 個(ge) 紅色經典故事還被“+”進了礦泉水瓶身,手機一掃就能瀏覽品讀,提醒人們(men) 飲水莫忘思源。
在新時代講活紅色故事,於(yu) 新征程續寫(xie) 革命榮光。內(nei) 蒙古以實踐作筆,把挖掘、活化、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答卷書(shu) 寫(xie) 在北疆大地上。(記者 馮(feng) 雪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