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農大完成青藏高原史前犛牛馴化黃牛利用研究
12月15日,記者從(cong)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獲悉:國家肉牛犛牛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崗位科學家、該校雷初朝教授團隊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關(guan) 於(yu) 青藏高原史前犛牛馴化與(yu) 黃牛利用研究顯示,2500年前青藏高原牧民已經開始廣泛飼養(yang) 犛牛、黃牛及其雜交後代——犏牛。該研究為(wei) 進一步探究犛牛馴化和黃牛的高原適應性提供了遺傳(chuan) 學證據。
12月13日,該研究成果以《青藏高原早期家養(yang) 犛牛、普通黃牛及其雜交後代的證據》為(wei) 題在線發表於(yu) 《科學進展》。青藏高原犛牛和黃牛的起源馴化、犏牛的利用和黃牛如何適應高原環境等問題是遺傳(chuan) 學和考古學長期關(guan) 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該研究團隊綜合運用動物考古學及古DNA分析技術,發現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史前邦嘎先民同時飼養(yang) 、利用了犛牛與(yu) 黃牛。“在親(qin) 緣關(guan) 係上,邦嘎出土的黃牛與(yu) 我國西北地區石峁遺址出土的3900年前的黃牛和現代青藏高原黃牛呈現遺傳(chuan) 連續性,說明史前時期青藏高原黃牛極有可能由我國西北地區傳(chuan) 入。”雷初朝介紹。
該研究還發現了邦嘎黃牛和犛牛發生雜交的遺傳(chuan) 學證據,證實邦嘎黃牛擁有12.1%—19.5%的家養(yang) 犛牛血統,表明距今2500年前,犛牛和黃牛的雜交已經很普遍,且邦嘎遺址牧民已經知道利用其雜交後代犏牛。“犏牛的產(chan) 奶、產(chan) 肉及役用性能均高於(yu) 犛牛及黃牛。因此,對犏牛的利用是青藏高原牧業(ye) 的一項重大創新。”雷初朝說。
結合邦嘎遺址其他研究成果,該研究還揭示了邦嘎史前牧民將犛牛、黃牛及其雜交後代與(yu) 綿羊、山羊和馬等家養(yang) 動物結合,創造了多元生計係統,廣泛利用牲畜獲取肉、奶、皮毛和糞便燃料。“這種混合牲畜生產(chan) 係統以及大麥、小麥的種植,表明距今約3000至2000年前,青藏高原南部農(nong) 牧經濟的多元融合已經形成。這些研究為(wei) 進一步探究犛牛馴化和黃牛的高原適應性提供了遺傳(chuan) 學證據。”雷初朝表示。(張梅 李曉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