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西工大科研團隊在黃河洪水預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時間:2023-12-19 11:01:00來源: 陝西日報

  12月11日,記者從(cong) 西北工業(ye) 大學獲悉:學校科研團隊把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水文學領域,在曆史資料缺失區域洪水預測方麵取得突破,在黃河洪水預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顯著提升了洪水預測精度並延長了預見期。

  從(cong) 2004年開始,在西北工業(ye) 大學空天地海一體(ti) 化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張豔寧教授的帶領下,來自學校計算機學院智能感知與(yu) 媒體(ti) 計算團隊的30多名師生和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密切合作,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黃河治理保護中。在不斷探索下,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主溜的衛星遙感特性,推出主溜和冰淩遙感增強、協同提取技術,與(yu) 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信息中心共同研製了多源遙感黃河洪水冰淩監測軟件係統,有效提高了河勢監測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實現了從(cong) 基礎理論、技術體(ti) 係到實際應用等方麵的原創性技術突破。

  2020年以來,團隊青年教師張秀偉(wei) 和尹翰林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與(yu) 黃河水文預報的交叉融合。團隊與(yu)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合作,形成國內(nei) 首個(ge) 成體(ti) 係的黃河流域水文大數據。

  在模型算法方麵,團隊突破了單站點智能預測模型,首創了站點群智能預測模型,並攻克了水文領域十大難題之一的曆史資料缺失區域洪水預測難題,顯著提升了洪水預測精度並延長了預見期。智能預測算法已成功應用於(yu) 黃土高原主要產(chan) 沙區、黃河中下遊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未控區、黃河上遊唐乃亥等區域,顯著提高了洪水預報能力。

  “搞學科交叉研究不容易,需要掌握水文學和人工智能兩(liang) 個(ge) 方麵的知識。不過,交叉融合的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我們(men) 團隊將在這個(ge) 方向繼續深耕,爭(zheng) 取有更好的成果,繼續為(wei) 黃河安瀾作貢獻。”尹翰林表示。(呂揚)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